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方法2001年4月~2002年11月在我科住院病人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42~74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酒精性心肌病1例.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荆全民;王祖禄;王守力;苗志林;臧红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行心房-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大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小于75岁,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尹晓盟;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该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4例,分为曲美他嗪组及对照组,进行随机单盲临床观察3个月.曲美他嗪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口服.门诊患者每二周随访观察一次,每次随访复查心电图一次.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每月复查Holter一次.排除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结果曲美他嗪组临床症状如胸闷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曲美他嗪组T波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曲美他嗪治疗后ST-T变化有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早在1周后得到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曲美他嗪不仅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心电图变化,而且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本研究显示曲美他嗪较以往的常规治疗改善的时间明显缩短.曲美他嗪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有效、安全的代谢类药物,建议可将其推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规药物.
作者:赵美华;张琼;姜坚;许之民;陆秋芬;徐琛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03年6月作者共完成PCI 66例,男性56例,女性10例,年龄:36~77(58.4±10.1)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稳定性心绞痛9例.
作者:刘新宏;官功昌;陈新义;梁磊;吉海鸣;寿锡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然而术后心肌酶学升高者较常见.为探讨酶学升高的机制及其意义,作者对部分行PCI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贾志梅;高远;齐国先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术前、后血浆心钠素的变化.方法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56(27.4)岁,体重12~88(54.7)kg.建立血管轨道后,在超声及x线导引下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5min,24h,3个月分别行血浆内钠素的测定.并选用15例正常人作为对比.
作者:马依彤;马翔;杨毅宁;汤宝鹏;再帕尔;王疆;吴波;黄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硬化复杂病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月至2003年4月,对16例冠状动脉硬化复杂病变行PCI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6.7±39.8)岁.B2型病变10支,C型病变18支.单支病变6支,双支病变12支,三支病变10支.共置入支架20枚.前降支15枚,回旋支3枚,右冠状动脉2枚.
作者:张绵丰;徐绍辉;葛亚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AngⅡ的相关性,探讨AngⅡ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于世勇;黄岚;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Many institutions in Japan perform PCI via the radial artery(TRI), due to the adility of TRI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owever, this procedure involves the significant problem of causing narrowing of the radial artery or occlusion by trans-radial approach.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价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作者:杨延宗;黄从新;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尹晓盟;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3年3月共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183例,其中男162例,女21例,年龄38~82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侧冠状动脉狭窄>70%124例,右侧冠状动脉狭窄>70%28例,左、右侧冠状动脉狭窄>70%31例.
作者:白向荣;张金莉;汤蓉;王淑霞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本文旨在观察内皮细胞移植重建剥脱血管段内皮的可行性及在防治PCI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
作者:武晓静;黄岚;晋军;张坡;蒋世忠;宋明宝;赵刚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支架(Cypher,强生Cordis公司产品)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12至2003.8接受Cypher支架治疗的80例本院住院冠心病患者,男性68例,女性12例,年龄34~75(58.2±10.7)岁.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不稳定心绞痛43例(其中2例有OMI病史),稳定性心绞痛24例;吸烟者54例、高脂血症41例、高血压24例、糖尿病11例、心功能不全17例.
作者:韩雅玲;王效增;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与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18F-脱氧葡萄糖(18FDG)双核素同时采集法(DISA)SPECT心肌显像对比,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Dob)、硝酸异山梨酯单用及合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试验检测冠心病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存活心肌的效果.
作者:杨伟宪;杨跃进;史蓉芳;胡奉环;尤士杰;田月琴;王燕武;叶苓;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曲美他嗪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上曲美他嗪),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均于给药前及给药后4周观察临床疗效、心率、血压,并分别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心排指数及x线心胸比,检测血浆BNP和Nt-proBNP浓度.结果对照组虽能改善心胸比和左室射血分数,但心排血量和心排指数无显著变化;而治疗组加用万爽力后能显著改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且能显著增加心排血量和心排指数(P<0.05);两组对心率、血压、平均肺动脉压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组BNP、Nt-proBNP血浆浓度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抗心肌缺血,增加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促进游离脂肪酸更多地合成磷脂而参与细胞膜的构建,保护细胞膜等,从而多方面改善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而BNP、Nt-proBNP血浆浓度是一个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判断疗效的敏感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士超;曹林生;吴淑伦;韩跃刚;王留义;赵振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的冠脉病变特征及给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N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NSTEMI的患者于入院后随机分为48h(24例;早期介入组)或7~10d后(30例);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90d内发生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再次住院及重复或接受PTCA、外科搭桥(CABG)等事件的情况,初步评价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赵燕;张宏;庞明杰;兰炳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大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并发症与合并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如能确定触发房颤的靶大静脉,则行靶大静脉的电隔离,如不能确定靶肺静脉,则经验性地行主要肺静脉(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的治疗效果,观察和提高认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与防治.方法随访和总结239例在我院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时间为3~44个月,记录发生并发症的时间、治疗、好转的天数,并加强随访和观察相关的心脏超声参数和临床资料.用多功能程控仪记录起搏器特殊的工作经历.
作者:陈运清;苏晞;李振;韩宏伟;蒋萍;王姗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核因子-kB(NF-κB)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在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MI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SH)组,4、8、12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称取心脏组织湿重.对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蛋白表达,电泳动度迁徙率法(EMSA)检测NF-κB活性.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共选取39例因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应用常规药物)和TMZ组(n=19,应用常规药物+TMZ 20mg,3次/d).用药观察期为3个月.全部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用LVEF、EDD、ESD、FS、SV等指标)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行6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入选时两组资料有可比性.用药12周后,对照组和TMZ组患者比较,TMZ组的6min步行距离、FS值、SV值和EF值与对照组相比增高.两组患者血生化检查、血压、心率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未遇严重不良事件者.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庄海舟;沈潞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