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内皮细胞移植在损伤动脉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

武晓静;黄岚;晋军;张坡;蒋世忠;宋明宝;赵刚

关键词:自体, 再内皮化, 细胞移植, 损伤, 动脉, 术后再狭窄, 移植重建, 内皮细胞, 血管段, 防治, 方法, 材料
摘要:本文旨在观察内皮细胞移植重建剥脱血管段内皮的可行性及在防治PCI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问题初探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与否的近斯与远期疗效.方法对分别进行冠脉介入(PCI)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14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年龄≥75岁的患者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从近期疗效看,CABG组的院内死亡率高,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从远期疗效看,没有进行血运重建的药物治疗组的远期心源性死亡率高,为26.1%,(P<0.05),将三组分别进行比较,PCI组远期死亡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26),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8),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危的,高龄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从早期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尤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获益,减少远期死亡率.

    作者: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卢燕玲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低频高能量超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ayfiled公司ACOLYSIS SYSTEMTM超声溶栓仪(40kHz,18W/cm2),通过导管技术对25例AMI者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血流并测量残余狭窄程度,观察消融中有无冠脉痉挛、撕裂等改变,检测手术前后CK-MB、心电图ST段及临床症状的改变.

    作者:宋耀明;何作云;黄岚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心肌梗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HGF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组静脉注射给予HGF2mg/kg/12h,4周后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取出心脏,梗死区重/缺血区比为梗死范围.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作者:宋明宝;黄岚;蒋世忠;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藤海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腺苷对心肌梗死闭塞血管开通后心肌微灌注改善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本研究拟通过对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局部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观察其对梗死心肌血流恢复后微灌注的改善.

    作者:盖鲁粤;刘宏斌;韩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8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早期静脉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C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再通患者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结果(1)T组和C组溶栓再通患者分别为24例和23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T组CK和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265±728)和(114±67)U/L,显著低于C组的(1739±814)和(159±72)U/L(P<0.05);T组CK及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或0.01).(3)T组33%(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显著低于C组的65%(15例)(P<0.05).(4)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T组为(58±10)%,显著高于C组的(51±10)%(P<0.05);室壁运动指数T组为1.25±0.23,显著低于C组的1.43±0.25(P<0.05).结论对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能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马虹;何建桂;吴素华;胡承恒;曾武涛;董吁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成内皮细胞分化及缺血区存活能力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成内皮细胞分化能力及在缺血区存活能力.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含10%优质胎牛血清及双抗).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与随访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mA)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8例不同病因(大动脉炎10例,动脉粥样硬化12例,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6例)致肾动脉狭窄患者行PTRA和植入支架.

    作者:吴照芝;涂小文;徐劲松;向红利;任海涛;叶慧珍;张妍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对两所医院连续收治的发病<12h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急诊行PCI,并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乔增勇;胡玉英;阿依努尔;依马木;李清贤;高东升;赵家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费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比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及静脉尿激酶(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效果比.方法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93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59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UCG)、临床结果及费用.

    作者:尹力;李广平;李健;张承宗;黄体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标准Judkdns法连续对41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腹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检查,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2度,其中男271例,女147例,年龄35~80岁.肾动脉及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血管管径狭窄程度≥50%,<50%时称为血管病变.

    作者:黄党生;沈东;张许文;张春生;夏云峰;易周;张丽伟;白静;姚风;罗北捷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diagnosis valu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in detecting plaque disruption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肌内控制释放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采用病理与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心室重构的影响.

    作者:聂绍平;蒋桔泉;曾秋棠;曹林生;朱向明;王心房;薛毅;王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878例首次心肌梗死后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6个月)的首次AMI连续病例878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壁组合导联483例(55.0%),下壁组合导联366例(41.7%),侧壁和/或后壁19例(2.2%),不详者10例(1.1%).

    作者:罗彤;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重塑和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基质金属蛋白梅(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变化与心肌胶原代谢和心功能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谢萍;祝善俊;王江;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7例冠心病患者不作预扩张直接进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成功率.

    作者:许志亮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We sought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segment elevation in lead aVR in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acut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压力超负荷致心肌肥大过程中心肌内分泌因子活化及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压力超负荷致大鼠心肌肥大过程中心肌内分泌活化及相互间的作用.方法放免法、比色法及免疫组组织化学检测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并观察卡托普利对它们的作用.

    作者:周小波;何作云;冯兵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单一靶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靶静脉的标测方法,评价电隔离单一靶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住院90例房颤患者中进行单一静脉电隔离的14例病人.男性10例,女4例.年龄39~64(51±10)岁.均有频发的房颤.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右室尖部电极导管.进行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形标测电极导管(LASSO电极)以及大头消融电极导管.

    作者:高连君;杨延宗;刘少稳;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