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于丽红

关键词: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护理,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老年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各53例;对比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8例进行研究观察,随机分成29例观察组和29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统一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的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统一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对照两组用药后的血糖和血压的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良好率为93.10%(27/29),对照组的治疗良好率为72.41%(27/29),经对比组间的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其药物疗效良好,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改善血糖及血压水平,且药效稳定,值得推荐.

    作者:林卫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使得人们的精神心理状态并不乐观,造成过重的心理负荷,各种心理疾病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目前,现代医疗事业的进步已经将心理门诊普及到各综合医院中,开始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来尝试治愈心理疾病的患者,本文通过对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就诊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病情特点分析就诊人群的心理需求.

    作者:郭彦伶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和体会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继续心源性肺水肿患者46例,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氧方法,观察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总结临床体会.结果 两组的R、Hr、SaO2、PaO2和总有效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促进疾病恢复,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朱然;周维华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和急诊介入疗效评价

    目的 针对患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通过采用急诊介入的治疗方式以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1日~2017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该类疾病治疗的患者104例,其中的52例患者记为对比组,进行传统择期治疗,另外的54例患者记为观察组,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心外膜血流情况.结果 观察组通过急诊介入治疗以后,治疗效率和心外膜血流情况相对于传统治疗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患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通过采用急诊介入的治疗方式以后,可以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治疗,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同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作者:陈廷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58(96.66%)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44(73.33%)例,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提高,但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佟旭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病人59例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后针对对照组29例糖尿病病人实施常规护理,针对实验组30例糖尿病病人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干预,对比两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糖尿病病人护理后的血糖水平、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作者:杨淑琴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 探究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疏肝健脾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35%,对照组为67.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安全高效,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王进京;李争絮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铸型结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并分析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铸型结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多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收治的76例铸型结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根据术后铸型结石是否完全清除分为结石清除组和结石残留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分析可能影响经皮肾镜碎石术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石清除组与残留组之间既往肾手术史、术中出血、结石大小、手术时间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两组在尿路感染和肾积水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既往手术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结石大小等是影响PCNL治疗铸型结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因素.

    作者:李春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人参皂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多发于老年患者,以进行性痴呆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仍未发现有效的治疗途径能从根本上防治AD的进展.人参皂苷作为人参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能营养及保护神经,有效防治AD的病理进展.

    作者:陈璐;冉磊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及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西医结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80.4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为82.9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夏云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延伸性护理措施在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对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采用延伸性护理措施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康复科治疗出院的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52例,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采用延伸性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和应用体会.结果 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并发症率、疾病平稳率、半年内再入院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采用延伸性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疾病康复,改善疾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卞雅静;顾和燕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

    目的 探讨与分析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从崇左市江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已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慢性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47例患者,对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对比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情况以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患者干预后在健康生活、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均优于干预前;患者干预后健康知识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干预前;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社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对策能够极大的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病疾病的认识水平以及自我监测和管理的能力,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林勇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社区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及社区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 研究社区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及社区护理干预价值.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眠时间、夜醒时间、再次入眠时间及晨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累积夜尿次数、健康状况评分、心功能分级中重度人数、明显区别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的开展对社区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的应用疗效确切,有着较为显著的对比优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张碧莲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舒适护理进展

    脑血管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常见病症之一.脑血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损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舒适护理已被认为是脑血管介入手术全程核心干预措施,舒适护理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术后患者恢复程度,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和手术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徐建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108例临床效果分析研究

    目的 探究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08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且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不如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更快稳定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张艳;刘永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分层带教在急诊心血管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分层带教在急诊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100位在急诊心血管护理的实习生,在我院急诊实习的时间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将所有纳入研究讨论的护理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50例心血管护理实习生.对照组护理实习生实施常规带教,实验组护理实习生实施分层带教,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护理操作技能以及实习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护理操作技能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20.00%,两组实验数据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心血管护理实习生采用分层带教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提高实习生的满意度,在临床的带教工作中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英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四例报道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转归,提高对DWI假阴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17~2018年间住院的4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变化及转归,探讨DWI成像特点,分析DWI阴性的原因.结果 4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2例.起病年龄为58~63岁.入院后首次头颅MRI检查时间为起病后6~26 h.临床诊断4例患者均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3例患者复查DWI出现病灶,1例患者DWI持续阴性.入院NIHSS评分1~4分,属于轻型卒中.4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不能因为早期DWI阴性而完全排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这种现象在后循环的轻型卒中患者中更加明显.应综合临床症状,结合多种辅助检查检查(包括灌注成像、脑电图等)或者多次复查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率.

    作者:王理;李红苗;余辉云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清中饮、针灸联用治疗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对高血压(湿热证)患者采取清中饮、针灸联用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湿热证)患者42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21例,加入清中饮及针灸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湿热证)患者采取清中饮、针灸联合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邵正东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血浆活化蛋白C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万,创伤后出现急性凝血病所引起的出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过去十年的临床、动物模型以及体外研究[1-2],研究者们普遍认可了活化蛋白C(APC)途径是ATC的中心驱动机制.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蛋白C的生物学,蛋白C活化机制以及APC在ATC中的临床重要性.

    作者:祝志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冠心病也称其为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再发展成心肌缺血,终出现心绞痛、胸闷等临床症状.肥胖、精神压力、糖尿病、高血压等均会导致冠心病发病,因此冠心病患者要通过构建科学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来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就要求加强冠心病患者综合、系统的护理干预,尤其是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更是其治疗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有效的综合护理可以使患者了解、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其治疗依从性,从而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报告以我社区随访的11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护理对其生活质量、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玲 刊期: 2018年第17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