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邦;鲁淑英;沈伟嵘;薛承锐
目的:探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胸部创伤肋骨骨折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及其优势.方法:采用直接数字化成像DR双能量减影设备和技术,对37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胸部摄片和分析,尤其注重对于特殊部位肋骨骨折的及时发现和准确评估.结果: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高,对于膈顶水平以下和腋段肋骨骨折有较好显示,并能更清楚地显示气胸.结论: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于检出和评价胸部创伤肋骨骨折有明显优势,对于防止漏诊、误诊有较大帮助.
作者:张毅军;边宏宇;何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中部由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周围围绕DNA,尾部为组蛋白H1.核小体表面修饰与基因表达调控联系密切.组蛋白乙酰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共价修饰,通过招募染色体构型重建复合体引起染色体构型发生改变.染色体构型改变使高度螺旋的染色质变得相对松弛,便于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使组蛋白乙酰化的主要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使组蛋白去乙酰化的酶称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通常认为,组蛋白的高乙酰化是转录活跃的一个标志,而低乙酰化则与转录抑制有关.本文仅就组蛋白乙酰化研究中涉及到的HAT、HDAC和HDACI的分类与在转录中的作用及HDAC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白慧颖;胡森;冀文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褥疮的效果,为正确选择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02年8月-2008年7月,我科共收治40例不同类型原发病的褥疮患者.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给予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常规换药、创面间断给予全封闭负压引流等治疗.手术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手术切除病灶,分别采用植皮和局部皮瓣、肌皮瓣覆盖创面.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评分、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日平均花费、创面愈合指数、血糖、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的差异.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出院时创面基本愈合,愈合指数平均为(99.36±1.56)%,无死亡;保守治疗组出院(治疗结束)时创面愈合指数平均为(37.78±23.33)%,死亡2例.手术治疗组患者ASA评分平均为(3.18±0.40)分,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4.11±0.33)分,P<0.05].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总住院费和每日住院费均少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血糖基本正常,保守治疗组的血糖水平高于手术治疗组.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ASA评分在3分左右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血糖水平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白晓东;刘贤华;柳晓杰;冉敏;王佳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嗜酸粒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10、IL-12、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嗜酸粒细胞用CD16抗体磁珠方法从人新鲜外周血中分离;分别进行5×105/ml嗜酸粒细胞的单独培养和与LPS(1 μg/ml)共培养18h;应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定量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从外周血中新分离的嗜酸粒细胞单独培养过程中没有或仅有极少量上述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但新分离的嗜酸性粒细胞与LPS共培养18 h后,其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IL-10和TNF-α大量增加(P均<0.001),而IL-2、IL-4、IL-12和IFN-γ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LPS对嗜酸粒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诱导作用.
作者:王成彬;黄振国;叶伟基;林伟基;丛玉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义齿的临床运用原则,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口腔门诊2006年7月-2008年7月就诊的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9~55岁.拔牙后立即植入种植体,共12枚种植体,并于1~30 d内行即刻临时修复,术后3~4个月行永久修复.结果:12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3~1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患者对修复效果均满意.结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义齿可以缩短患者缺牙时间,减少创伤,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孙鹏;张建强;张慧;曹静;刘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大面积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早期有效的功能康复越来越被关注.正确处理残余创面和功能康复的矛盾,能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全面康复.为观察早期康复锻炼对功能康复的影响,我们指导25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对残余创面进行了系统的康复锻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路琳;庹晓晔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伤口愈合不良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8.4%,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治疗费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我们选择应用以康惠尔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湿性敷料用于腹部手术术后愈合不良伤口的换药,并与传统纱布敷料换药效果相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林元邦;鲁淑英;沈伟嵘;薛承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为了解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以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对我院2007-2008年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我院2007-2008年发生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者共计61例,其中男19例,女42例;年龄18~81岁.61例中有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过敏史者18例;23例患者因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而应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1.5~1.6 g/d,药品稀释液为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 d内,快者为15 min,慢者为10 d,严重不良反应症状通常出现在用药后2~6 d.
作者:齐文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内毒素(LPS)耐受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防御机制,它可以使机体避免对LPS刺激的持续性反应,在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机体防御机制的建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探讨LPS耐受建立的机制有助于深入认识机体的抗炎调节机制,可为与LPS介导的失控炎症反应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晋桦;吕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金属烤瓷联冠早期固定修复松动牙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附着丧失的牙周病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两组.顺序治疗组按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松牙固定方法顺序治疗,早期修复组按基础治疗-松牙联冠修复固定-牙周手术的顺序早期修复,每组184颗患牙,每牙查6个位点,共1 104个位点.比较两组患者初诊时、2个月及2年后的软垢指数和附着丧失指数.结果:初诊和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附着丧失指数差异无显著性;初诊时两组软垢指数差异无显著性,2个月后早期修复组软垢指数明显低于顺序治疗组,2年后早期修复组患者两项指标均低于顺序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对松动牙齿进行联冠固定可以尽早避免松动牙咬合创伤,恢复牙齿的稳定性和部分咬合功能,增强患者对牙周病后续治疗的信心.
作者:张建强;李岩峰;王心玲;孙鹏;刘斌;刘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方法:报告1例晚期NSCLC患者吉非替尼治疗的效果及随访资料,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使用吉非替尼治疗后肺部占位及颅脑转移灶明显减小.结论:吉非替尼对部分晚期NSCLC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小.
作者:魏晓阳;文仲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其促进血清中瘦素(Leptin)释放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肠I/R损伤模型.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9)、肠I/R组和EP治疗组,后两组又分别设立缺血45 min再灌注15、30、60、180、360 min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大鼠.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取材,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Leptin、IL-6、IL-10水平.结果:与I/R组比较,EP治疗后外周血Leptin水平再灌注180 min后显著增高,IL-6水平再灌注180 min后显著降低,IL-10水平则有增高的趋势.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几乎无损伤、I/R组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的坏死,EP组早期有明显的坏死,后虽仍有坏死但坏死显著减轻,无明显出血.结论:EP对大鼠I/R造成的肠道局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因子Leptin释放,上调IL-10,下调IL-6,维持机体的抗炎/促炎平衡,有助于减轻I/R损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
作者:邓子辉;王晓辉;王录焕;薛辉;颜光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长春西汀(Vinpocetine)是从长春花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属吲哚类生物碱,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效果明显,但应用于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治疗鲜有报道.我们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PTS),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李乐翔;牛晓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门诊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外科面部整形手术有重睑、下睑松驰整形、切眉、颞部除皱等,术后患者便可离院,所以无法对加压包扎的伤口进行有效监护,常见伤口疼痛、出血、局部组织水肿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引起患者恐惧和忧虑.我们采用伤口冷热敷结合法,观察其伤口愈合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影;王淑君;侯玉茹;陆强;张婷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40%血容量失血大鼠早期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GES)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口服GES组(GES,n=16);失血+口服GES+电针非经非穴组(H+GES/SEA,n=16)和失血+口服GES+电针足三里穴组(H+GES/EA,n=16).大鼠用氯胺酮-速眠新Ⅱ肌肉注射复合麻醉后,行右侧颈动脉插管,按全身血容量的40%分两次间隔15 min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失血后0.5 h及1 h分两次给予2倍失血量的GES灌胃.需电针治疗的大鼠用自制布袋固定后,于第二次灌胃后在清醒状态下电针足三里穴(频率2~100 Hz,强度2~3 mA,时间30 min).非经非穴组于失血口服GES后刺激非经非穴(足三里穴外侧旁开0.5 cm,频率2~100 Hz,强度2~3 mA,时间30 min).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定失血后2 h和4 h胃组织血流量,采用酚红法测定胃排空率.结果:失血后2 h和4 h,H+GES/SEA组胃排空率分别为(42.2±7.8)%和(62.4±11.4)%,显著低于GES组(86.8±7.2)%和(92.4±12.5)%(P均<0.01);胃血流量分别为(80.091±42.200)U和(94.641±9.442)U,显著低于GES组(161.760±38.277)U和(146.010±17.512)U(P均<0.01).H+GES/EA组失血后2 h和4 h胃排空率比H+GES/SEA组提高34.0%和18.0%;胃血流量增加17.0%和12.6%(P<0.05或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增加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胃排空率和胃血流量,提高口服液体复苏的效果.
作者:张立俭;石现;周国勇;侯经元;包呈梅;胡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大面积深度烧伤形成的瘢痕组织往往导致患者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受损或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汗腺重建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汗腺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结构的形成受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调控因子、作用蛋白和信号通路的调控,迄今为止人们仍未能在体外建立功能完全的汗腺组织.因此,如何从汗腺发生的角度来实现汗腺的重建成为当前创伤修复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证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汗腺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以上两条通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艾丽;李秀霞;张翠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1b表达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大肠杆菌E.Coli O111B44 mg/kg尾静脉注射制备大鼠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11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及内毒素注射后1 h组、2 h组、4 h组、8 h组、12 h组、24 h组,每组16只动物.在相应时间点放血处死动物,分别取股静脉血、肺组织及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定量等肺损伤指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另取16只大鼠,内毒素注射后2 h时测定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24 h时放血处死,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大鼠内毒素血症可以造成明显的急性肺损伤,表现为肺组织W/D比值、MPO活性和BALF总蛋白明显增高,分别在2 h、8 h和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峰值分别出现在内毒素注射后12 h、24 h和12 h;②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水平在早期(1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在2 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③外周血CD11b表达峰值明显早于肺组织W/D比、MPO和BALF总蛋白等肺损伤指标的峰值出现时间;④同一动物2 h时外周血PMN表面CD11b的表达水平与其24 h时肺组织W/D比、MPO和BALF总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8、0.77和0.73,P<0.05).结论:内毒素性肺损伤中,外周血CD11b表达升高可能有助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并可能预示以后的肺损伤程度.
作者:刘松;俞森洋;刘庆辉;贺正一;王浩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08年儿童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2008年1-12月来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分析RV腹泻在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地域等方面的分布特点.结果:受检患儿共9 843例,检出RV感染患儿共2 249例,总检出率为22.8%,男女检出率比为1.6∶1.男孩检出率为22.2%(1 385/6 226例),女孩检出率为23.9%(864/3 617例),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受检患儿分为<6个月、6个月~2岁、2~3岁和>3岁共4组,其RV检出率分别为19.7%、25.0%、22.7%和11.3%,3岁以下各组的检出率均高于>3岁组(P<0.05或P<0.01),而3岁以下各组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RV腹泻病例终年未断,检出率在3月份(37.1%)和11月份(58.8%)呈现两个高峰,低为9月份(7.5%).检出率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区县.经粪培养证实RV合并肠道致病菌感染者10例,混合感染率为0.4%(10/2249例),均为6个月~2岁婴幼儿.结论:北京地区3岁以下儿童为A群RV的易感人群,其中6个月~2岁婴幼儿为RV与细菌混合感染的易感人群;2008年RV腹泻全年均有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适时为儿童接种RV疫苗预防RV腹泻.
作者:于国慧;宋文琪;徐樨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等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根据上级指示,我院先后组派两批共81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伍,包括19名军人护士,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执行医疗救治任务,在都江堰市展开野战医院,实施了一线伤病员的救治.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结合抗震救灾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护理组不断探索总结,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战时野战条件下的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作者:张玲;栾复新;宋雁宾;吴福丽;严清红;朱文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短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小儿烧烫伤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住院烧烫伤患儿,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24例.rhGH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GH皮下注射0.3 IU/kg,每晚1次,连续使用10 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于相应时间皮下注射2 ml生理盐水.另选30例发育正常的整形患儿作为正常对照.动态观察应用rhGH(或生理盐水)前1 d、应用后5 d后,出院时及出院后6、12、18、24个月两组患儿血生长激素、血糖水平;患儿于入院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出院后6~24个月进行追踪性观察,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北京市正常小儿生长指标进行对比,评价影响.结果:rhGH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及痛痒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rhGH治疗前两组血生长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rhGH治疗第5天患儿的生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水平和对照组(P<0.001),至出院时两组均趋于正常.伤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有轻度升高,激素治疗第5天恢复正常,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之间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出院时体重和BMI均低于北京市儿童正常标准,但两组间身高、体重和BMI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临床短期小剂量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小儿烧烫伤能够加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创面愈合后小剂量短期应用的生长激素不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后续影响.
作者:温学辉;朱敬民;郝天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