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时IL-6、TNF-α变化及小剂量多巴胺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彭新刚;张顺;卢云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多巴胺,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时IL-6、TNF-α的变化及小剂量多巴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Wistar6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AP组和多巴胺组.假手术组(n=20)开腹后仅轻揉胰腺及十二指肠,其余两组向大鼠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SAP动物模型,多巴胺治疗组(n=20)静脉给予多巴胺(5ug·kg-1·min-1),SAP组(n=20)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后2、4、6、12 h经颈静脉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后12 h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前假手术组、SAP组、多巴胺组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t=0.64~1.38,P>0.05).术后IL-6、TNF-α水平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3.12~69.46,P<0.01);多巴胺组血清IL-6、TNF-α水平较SAP组低,差异有显著性(t=6.23~32.32,P<0.01).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多巴胺组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显著性(t=3.92~9.94,P<0.01).结论 SAP时机体血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是加重SAP病情的损伤性因子,而小剂量多巴胺干预可降低上述炎症介质水平,从而减轻胰腺病理损害,为阻断SAP病情发展的有效药物之一,其机制可能与小剂量多巴胺能增加胰腺血流量和降低胰腺微血管通透性有关.
国际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电铲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高频电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间使用高频电铲成功进行腹腔镜保肛手术的直肠癌患者28例,分别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盆腔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 手术时间(178.6±25.3)min、术中出血量(62.6±40.5)ml、术后盆腔引流量:术后1d(90.5±27.1)ml、术后3d(5.4±4.6)ml、肛门排气时间(33.0±5.4)h、疼痛程度(VAS):术后1d(5.52±1.29)、术后3d(2.42±1.06)、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1例.随访1~26月无肿瘤复发及肠梗阻患者.结论 高频电铲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周保军;宋伟庆;闫庆辉;蔡建辉;任鹏涛;林林;李冬斌;赵晶;范占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急性和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急慢性期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到2006年12月由于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处于急性期的23例,处于慢性期的27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分析其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组胸腔积液(17.4%vs0,P=0.04),肢体或内脏缺血(26.1%vs 3.7%,P=0.04)发生率较高.急性主动脉夹层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主动脉夹层组高(43.5%vs 14.8%,P=0.02).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平均17±16个月的随访,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6.1%vs 3.8%,P=0.04).急性主动脉夹层组在随访期间死亡率有高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的趋势(8.7%vs 3.8%).两组随访期内生存率无差别(91.3%vs.96.2%;Log Rank,P=0.42),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组4年生存率为86.4%,慢性主动脉夹层组4年生存率为92.3%.在随访期间慢性主动脉夹层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组(73.9%vs96.2%;Log Rank,P=0.02).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其并发症与就诊时病情急性程度有关.

    作者:荆全民;韩雅玲;王效增;邓捷;栾波;金红旭;刘小江;李菲;刘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致耐受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ol DC)有多种细胞亚型,在诱导移植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不同来源DC以及DC的不同成熟阶段都可能有致耐受特性.Tol D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与T细胞无能或凋亡、Treg细胞增殖和Th1/Th2细胞偏移有关.已有多种方法体外获得Tol DC.

    作者:汪国营;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术前短期放射治疗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对进展期直肠癌术前短期放疗的效果、与此有关的副作用及一些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目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术前短期放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并有可能降低肿瘤分期,相对于其他辅助治疗手段来讲,术前放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赵团结;李志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保肛手术在直肠癌中的地位

    外科手术一直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近10多年来肛管括约功能保留手术已成为直肠癌的首选术式.保肛手术之所以能取代腹会阴切除术的地位,不只是因为保肛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是它的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5年生存率明显增高.正是由于这些明显的改善,使直肠癌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像过去那么可怕.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予以提高将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作者:郁宝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小儿肛肠疾病治疗现状

    肛肠疾病是小儿外科具代表性的病种,主要包括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先天性巨结肠以及肛肠会阴杂病,如肛瘘和女孩的感染性直肠前庭瘘等.近年来随着对小儿控便机制和肛门直肠畸形病理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深入、先进的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创新和改进,特别是随着相关治疗方法长期随访结果的逐步明确,对小儿肛肠外科疾病的治疗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有了一些新的改进.现就治疗现状分别作一些回顾.

    作者:陈亚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其本身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正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免疫学特性,使其在免疫抑制、受损组织的修复重建、肿瘤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潜能.本文就MSCs的免疫学特性及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叶洲;郑树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和总结椎弓根螺钉(PS)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及研究进展.方法 应用PS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5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L3骨折2例,L4骨折1例.分离显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一个椎体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19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压缩性骨折中2例残留10%~30%的压缩未能恢复,20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 椎弓根是脊柱中坚强的部位,椎弓根螺钉经椎弓根至椎体固定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一次完成,重建的脊椎稳定性好,可早期下床活动,为目前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徐祥伟;陈传波;张冰;王海军;余胜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肥胖患者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行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肥胖患者22例,并与同期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肥胖患者28例进行比较,对比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手辅式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手辅式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手辅式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体温恢复快、排气快、下床活动早,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辅式腹腔镜组手术切除标本长度及清扫淋巴结总数分别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运用手辅式腹腔镜技术能集中开放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完成复杂的手术,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肥胖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体现出微创的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波;戴丽华;朱光辉;翁杰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人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探讨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因素及腹泻和/或功能性肠梗阻的防治.方法 总结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年龄为60~78岁高龄病人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结果 本组46例,其中4例出现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即:腹泻2例,功能性肠梗阻2例.经病因和对症治疗均获痊愈.结论 了解老年人机体的特殊性;学习认识机体微生态平衡对胃肠功能的作用,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及有效治疗.

    作者:金伟森;李金锁;张继光;金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结直肠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改进,一些过去常见的结直肠手术并发症有所减少,但另外一些新的并发症有增多趋势.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努力减少手术并发症对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要意义.现就结直肠手术后的并发症及其治疗和预防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中信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直肠全系膜切除与吻合器行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与防治

    目前,直肠全系膜切除和应用吻合器技术治疗直肠癌,可称为是标准的手术.它不但提高中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而且有低局部复发率.但近几年众多学者报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Carlson等[1]提出传统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增到16%.还有学者临床总结报道,单用吻合器与吻合器结合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7.4%(5/68)和17.3(8/52)[2].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我科258例直肠癌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并应用吻合器术后发生吻合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如下:

    作者:金伟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中的应用技巧

    目的 探讨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除胆道残余结石外没有其他并发症.结论 胆道镜在腹腔镜下的应用技巧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胆道镜取石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顺利开展.

    作者:刘鄂长;路中江;陈贤民;林秀云;苏连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现状

    癫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约20%~25%患者经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而需手术治疗.事实表明,精确的致痫灶定位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早期有效的外科治疗不仅使患者癫痫发作消失或频率减少,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及外科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左保廷;翟宝进;焦德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食管支架置入术成功治疗食管憩室并支气管瘘一例

    食管中段憩室并支气管瘘临床上十分罕见,我们使用自行设计的食管内支架成功治疗1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光斌;曹蕾春;唐建坡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人结肠癌并梗阻38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结肠癌并急性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5年38例60岁以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病人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 38例中Ⅰ期切除26例,Ⅱ期切除7例,捷径手术5例38例中有伴发病者32例,占84.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2.7%,手术死亡率为10.5%.结论 手术切除是高龄结肠癌病人好治疗方法,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处理并存病.充分的肠道准备,适当的麻醉和手术方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肝硬化脾亢的动物模型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肝硬化后期常发生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其发生的机制尚不太清楚.为探讨这一机制,不少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动物模型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李新秋;吕云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直肠脱出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肠脱出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用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上海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为9例低位直肠肿瘤病人运用直肠脱出技术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研究其手术操作、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58(40~75)岁.腺瘤2例,Ⅰ期病例6例,Ⅱ期1例.所有病例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5(150~232)min、平均术中出血55(25~100)ml,病人术后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2(1~4)d,7(5~10)d和11(7~20)d.清扫淋巴结总数12(9~20)枚,肿瘤距下切缘距离为1.6(1.0~3.8)cm.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12(4~21)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排便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直肠脱出技术运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安全有效,符合肿瘤根治原则,且能获得较满意的排便功能恢复.

    作者:马君俊;陆爱国;宗雅萍;胡伟国;王明亮;李健文;毛志海;董峰;臧潞;郑民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肺隔离症的诊治进展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疾病,临床上常被误诊误治.近年来,其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有新的突破.本文重点论述肺隔离症的病因、分类、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上的新进展.

    作者:何立峰;倪一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痔的现代治疗进展

    痔(hemorrhoid)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外科治疗痔已有150余年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对痔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随之而带来一系列原有治疗方法的改进,和以新的发病机制为基础的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代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沿革进行综述.

    作者:张继民;刘丰;游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