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王楠;马庆久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肝移植, 免疫耐受
摘要:总结近10余年来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肝脏移植应用方面的临床价值.
国际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和瘦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肥胖是乳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瘦素作为肥胖基因的产物,与肥胖密切相关.在乳腺癌患者中,血清中瘦素水平显著升高;乳腺癌患者的脂肪组织和乳腺上皮细胞中也发现有Lpm-RNA和瘦素受体表达.研究还证实:瘦素可以通过旁分泌和内分泌作用于乳腺上皮细胞,促使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结果表明,瘦素作为肥胖因子可能在肥胖致乳腺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为什么肥胖症与乳腺癌相关的解释.

    作者:郭庆良;谷俊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DNA甲基化与肝细胞癌

    DNA甲基化是目前肿瘤发病机制研究中的热点,肝细胞癌中肿瘤相关基因特别是抑癌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构成其独特的甲基化谱,成为肝细胞癌的表遗传标志,在肝细胞癌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董桂银;钱叶本;朱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癌转移基因的研究现状

    肝细胞癌的转移、复发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调控,本文就相关基因及染色体的特点及其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陆健;卞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环氧合酶-2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胆管癌发生机制复杂,近几年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COX-2)在胆管癌细胞中高度表达,说明COX-2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郜朝霞;孙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神经生长因子与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神经系统发育、维持神经元存活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均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研究发现NGF还具有促进各类组织血管形成的作用.本文对NGF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强;伍亚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癌抗血管化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血管化治疗为治疗乳腺癌提供一个新的策略.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多种抗血管化制剂取得了满意的抗癌效果.

    作者:马涛;谷俊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核受体LXR和FXR对脂类代谢的调节

    肝脏X受体(LXR)和胆汁酸受体(FXR)属于编码转录因子的核受体超基因家族成员,对脂类代谢基因有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与许多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胆固醇结石病.对LXR和FXR调节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胆石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秦俭;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脾亢时脾脏保留与否的问题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继发性脾亢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对于脾亢的治疗应该个体化,要尽可能保留患者脾脏免疫功能.

    作者:冯凯;马宽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趋化因子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与表达水平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在器官移植排斥期间的表达异常活跃,由其介导白细胞汇集到移植组织内并活化,激发并加剧移植物组织内炎性发展,致使其受损害,而发生急、慢性排斥.因此,动态观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量能变化可成为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证据,也是发生排斥的早期信号,以达到长期观察移植器官的预后发展,指导免疫调节治疗的目的.

    作者:曾章新;谭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分析进展

    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的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生的原因较多且混合存在,机制错综复杂,给临床的正确治疗带来困难.故对其发生原因的正确分析,是预防及治疗术后黄疸的关键.本文即对临床上常见的原因及新的研究发现作一综述,分别从肝源性损伤、胆道系统源性损伤、血源性损伤、药物源性损伤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高毅明;刘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DNA损伤修复基因在DNA损伤修复、防止细胞突变中起重要作用.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关系是近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杨胜利;谭家驹;杨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TLA4-Ig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

    应用CTLA4-Ig或导入CTLA4-Ig基因在动物器官移植中诱导了免疫耐受.其主要作用机制是CTLA4-Ig可以阻断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阻碍第二信号的传递,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CTLA4-Ig为诱导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耐受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王晓亮;彭民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NA干扰技术在肝脏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RNA干扰(RNAi)是同源性双链RNA诱发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它可以通过抑制蛋白表达模拟基因敲除技术.RNAi可以由外源性途径导入,对相应的基因进行表达抑制.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脏肿瘤的治疗和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罗海峰;吴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PAR-γ及其配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为核激素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本文综述PPAR-γ及其配体在消化系统肿瘤(胃癌、结肠癌、肝癌、胰腺癌、胆管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文;程南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免疫调整治疗

    免疫功能状态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调整已成为当前MODS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胸腺肽在MODS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芦灵军;陈晓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与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释放细胞因子入血循环,使胰腺和血中细胞因子含量增加.这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胰腺及远隔器官的细胞因子受体而发挥生物学效应,或导致胰腺及远隔器官损伤,介导致炎作用;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拮抗其生物学效应或转染抗炎细胞因子基因,增加其表达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新思路.

    作者:马万里;程若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剂量精氨酸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应用

    感染性休克是高死亡率疾病.临床上亟需一种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组织灌注.本文综述了精氨酸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机制和临床疗效.

    作者:罗哲;吴肇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estin阳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胰岛干细胞移植有望能治疗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从胰腺组织分离得到的Nestin阳性细胞,可以转分化为胰腺的内、外分泌细胞和肝细胞,因而被认为是胰岛干细胞;但是也有研究表明Nestin阳性细胞不能转分化为胰岛细胞,主要与未成熟胰岛细胞向胰岛细胞过渡过程中的血管生成有关,并向未成熟胰岛细胞传递信号,促进胰岛细胞的成型(formation)并维持胰岛细胞的形态功能.本文就Nestin阳性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薛栋;杜成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本文通过综述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新研究进展,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表达增加,具有双向作用,不仅可促进炎症坏死和细胞凋亡,而且在缺血再灌注时具有一定的肝保护作用,促进肝脏的再生.进一步研究其双向作用的具体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伟;毕旭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总结近10余年来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肝脏移植应用方面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楠;马庆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