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代刚;马腾;王谦;宋哲;薛汉中;李忠;李明;孙亮;张堃
目的 探讨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的随访.Constant评分为(76.9±13.0)分,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72.0%,VAS评分分别为1.6~2.0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1±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方法确切,而且术后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熊元;刘国辉;夏天;吉力力·艾合买提;吴其鹏;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的手术时间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6诊治56例56指远节脱套伤,均未合并骨折及肌腱损伤,分为2组,其中A组24例24指采用患指近、中节背侧带指固有动脉的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处理;B组32例32指采用带蒂的腹部超薄随意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护理,术后2~3周断蒂.结果 术后56例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组(115.00±9.56)min,B组(109.84±9.63)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2组皮瓣术后晚期的功能评定:优良率A组87.50%,B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P<0.05);末次随访患指功能的评定:优良率A组95.83%,B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P<0.05).结论 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手术疗效明显好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
作者:张剑锋;王斌;王辉;杨焕友;郝睿峥;霍永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3采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诊治24例肱骨干骨折.结果 本组获得4~12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24例肱骨干骨折中,17例8~12周临床愈合,5例12~16周临床愈合,2例延迟愈合,通过调整外固定单臂支架旋力方向,及时加压,21~24周临床愈合.1年后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无限制,在骨折愈合前功能均达到正常.结论 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明显,能有效避免出现肩肘关节并发症.
作者:董永东;韩振学;魏志腾;赵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笔者自2009-03-2015-03对2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滑丝螺钉采用不同方法取出,总结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肱骨骨折术后4例,尺骨骨折术后3例,桡骨骨折术后4例,股骨骨折术后5例,胫骨骨折(包括内踝骨折)术后8例.普通钢板螺钉固定14例,带锁定螺钉钢板固定4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术后1年内取出5例,术后10年取出17例,术后5年以后取出2例.
作者:江峰;吴伟伟;张明河;邵擎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1 841例腰椎疾患,术后35例出现脑脊液漏,采用经腰背肌留置引流管、并连续输注血浆的方式治疗35例脑脊液漏.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总蛋白为(51.4±7.1)g/L,白蛋白为(32.1±5.9)g/L,连续输注血浆治疗1周后复查白蛋白为(65.7±4.2)g/L,白蛋白为(42.3±2.3)g/L.本组血浆输注量为(753±231)ml,拔出引流管时间为(7.5±2.1)d.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 采用术区经腰背肌引流放置、血浆输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低蛋白血症、通过腰背肌的封闭作用,实现伤口脑脊液漏的闭合.该方法有效、并发症低,疗效肯定.
作者:蒋新祥;路晓;周金军;刘又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28例.结果 28例获得随访6~36个月,按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法综合评估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稳定固定,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海洋;袁瑞新;张利辉;姜佩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行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使用与不使用唑来膦酸(ZOL)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自2013-01-2013-06接受腰椎退变融合手术且诊断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奇数组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随访12个月.试验组后5d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密度变化及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 24例获得完整随访(ZOL组10例,对照组14例).术前2组年龄、男女比例、BMI指数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ZOL组较对照组,ODI评分(P=0.013)及股骨颈骨密度(P =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获得坚实融合,椎体压缩骨折8例,其中ZOL组2例,对照组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5例,其中ZOL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在临床及影像学2方面均安全有效.
作者:顾苏熙;王文桥;王亮;马远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严重开放性骨折和骨折伴随感染,这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病症,采用内固定装置治疗会引起进一步的感染和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而外固定架常因为外观复杂,体积庞大,较笨重,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治疗严重骨折,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中证实其稳定性.本文回顾相关文献报道,就LCP外固定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马维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入路,明确在下胸椎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无胸椎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T8-12的常规CT及增强扫描,后软件对检查节段行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下胸椎的横突长度、下胸椎的横突远端间距、下胸椎的上下2个胸椎的横突间距、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的高度以及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观察并测量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分布及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胸椎每节横突的长度,在同一节段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同一节段相比较T8>T9>T10>T11>T12.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T8、9、T9、10<10、11<T11、12.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T8>T9>T10>T11>T12.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T8、9、T9、10<T10、11<T11、12;其中T8、9节段与T9、10节段无显著差异.下胸椎椎间隙斜径T8、9<T9 、10<T10、11<T1 1、12.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间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测量情况T11、12<T10、11;T8、9节段与T11、12节段无显著差异;;T9、10节段与T10、11节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增强三维重建在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区域的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可明显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下胸椎的椎体间融合术在T10、11和T11、12节段十分具有可行性.
作者:孔鹏;李念虎;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钛制弹性钉微创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02-2013-12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钛制弹性钉自锁骨内侧端髓腔内置入固定治疗38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5.5个月)的随访,术后8~18周骨折全部愈合(平均11.8周),无感染、退钉及断钉.本组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5.8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50.5 ml;术中透视时间30~52 s,平均38.6 s;住院时间6~15 d,平均10.4 d.30例术后8~13个月取出内置物(平均10.2个月),取钉术后无再骨折发生.术后3d患者主观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周患肩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例出现钉尖端穿出锁骨后外侧端并抱怨肩后部刺痛感;1例术后1周出现锁骨内侧端开口处皮质劈裂伴缺损;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无复位丢失及移位加重.末次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87~96分(平均91.5分),DASH评分为0~29分(平均5.6分).结论 采用新型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治疗成人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付备刚;王秀会;夏胜利;蔡攀;王少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骆性地将自2012-06-2014-06诊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5例上中位胸椎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单侧PKP(A组,18例)和双侧PKP(B组,1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结果 2组共有31例获得12~19个月(平均13.3个月)的随访.2组在骨水泥渗漏、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PKP组与双侧PK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侧PKP相比,单侧穿刺行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仅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刘学光;周明;庄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手术策略、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自2007-01-2014-01对23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术中不能前路复位患者进行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步骤依次为前路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固定,定期X线片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以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恢复情况的评定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所有骨折脱位均完全复位,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曲度,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不连、假关节形成.脊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和小关节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具有防止脊髓损伤加重、复位准确、减压充分、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作者:张荣峰;易红蕾;孙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用于肩胛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9例肩胛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1~18个月后骨折部位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未出现非计划再手术,手术效果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Hardegger评定标准:优7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灵活,固定可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率极低;在操作中不必完全剥离骨膜,保护了骨折断端周围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张晋;王富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笔者于2015-07收治1例左侧锁骨中1/3骨折,术中发现锁骨上静脉及变异神经束,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因摔伤致左侧锁骨骨折1h而入院.X线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中1/3骨折,骨折端交错移位明显.患者幼时患过左侧腮腺炎,至今腮腺仍肿大,无其他疾病史.完善术前检查后准备手术,采取平卧位,左侧肩下垫高,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确定骨折位置,以骨折点为中心沿锁骨作长约5 cm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此时可见一直径约0.4 cm暗红色血管横跨锁骨中段,拟避开血管,沿锁骨向外侧继续分离肌层,可见一直径约0.3 cm神经束(图1),平行于锁骨上外1/3走行,经过分析认为神经束为臂丛后束的变异分支,而血管为罕见的锁骨上静脉(图2).由于血管、神经变异较为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后要求放弃手术,选择非手术治疗,遂给予冲洗后缝合切口.
作者:刘英魁;杜清峰;杜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椎间孔内窥镜系统(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结果 26例获得随访6~24个月,术后1周及半年VAS评分分别为(1.9±1.5)、(2.3±1.3)分,优于术前的(7.4±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半年ODI评分分别为(16.3±7.0)%、(17.3±9.2)%,优于术前的(56.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MacNab评分:优17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 采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吴志强;刘联群;陈长贤;王汉龙;林小明;刘春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可灌注骨水泥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3.76±1.14)cm,手术时间(91.78±8.34)min,术中出血量(68.78±10.76)ml,60例在术后1d、术后6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体压缩程度、椎管骨块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6个月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刘清平;陈少坚;王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的使用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 对自2012-01-2013-10因明确外伤所致OVCF行PKP的58例(68节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椎体交替原则,按术中使用明胶海绵与否随机分为2组(明胶海绵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椎体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骨水泥弥散等.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明胶海绵组与常规手术组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腰背痛均明显缓解(P<0.05);明胶海绵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常规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4.7%.2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椎体高度均不同程度丢失,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椎体内骨水泥的弥散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球囊扩张的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明胶海绵的使用能有效降低PK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椎体高度恢复以及术后症状的缓解等方面与不使用明胶海绵相比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智能;孙正友;叶俊材;吕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9例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采用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显露经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治疗.结果 29例获得随访6~2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2~17周.疗效评定:优1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9.7%.结论 通过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应用重建锁定接骨板双柱固定肱骨远端C1、C2型骨折,能完整保留伸肘装置,以小的损伤良好地显露并有效固定骨折,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陈伟清;万胜;陈叶海;吴叶慧;潘伟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前臂石膏制动与无石膏制动对前臂骨折愈合及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11-04-2013-10诊治AO分型A型及B型尺桡骨骨折21例.其中12例术后行石膏外固定4周后再行前臂旋转、肘关节屈伸锻炼(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9例术后第2天即行肘关节屈伸锻炼,3周后行前臂旋转锻炼(单纯内固定组).结果 21例均获得6~13个月随访.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3±2.2)周,单纯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5±2.1)周;功能预后按Grace-Eversmann评分评定,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优9例,良2例,可1例;单纯内固定组:优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2组Grac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单纯内固定组术后DASH评分为(11.0±3.5)、(17.2±13.2)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94).结论 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采用石膏固定早期行前臂屈伸锻炼对骨折愈合、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更易发生桡骨髓内钉退钉.
作者:高继平;韩颖;王增立;董威;孔繁林;张天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并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非手术方法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随机分组,分为PKP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结果 PKP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47±1.12)个月,治疗后48 h、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68±1.33)个月,治疗后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2周VAS、JO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KP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怀玮;李启旺;李二虎;关炳瑜;严锋合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