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元;刘国辉;夏天;吉力力·艾合买提;吴其鹏;刘静
目的 探讨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9例尺骨鹰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行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18例行普通重建钢板内固定(重建钢板组).结果 39例均得到随访8~23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Broberg-Morrey肘部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锁定钢板组优1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5.24%;重建钢板组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马仲锋;齐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的使用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 对自2012-01-2013-10因明确外伤所致OVCF行PKP的58例(68节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椎体交替原则,按术中使用明胶海绵与否随机分为2组(明胶海绵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椎体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骨水泥弥散等.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明胶海绵组与常规手术组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腰背痛均明显缓解(P<0.05);明胶海绵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常规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4.7%.2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椎体高度均不同程度丢失,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椎体内骨水泥的弥散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球囊扩张的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明胶海绵的使用能有效降低PK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椎体高度恢复以及术后症状的缓解等方面与不使用明胶海绵相比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智能;孙正友;叶俊材;吕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笔者自2009-03-2015-03对2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滑丝螺钉采用不同方法取出,总结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肱骨骨折术后4例,尺骨骨折术后3例,桡骨骨折术后4例,股骨骨折术后5例,胫骨骨折(包括内踝骨折)术后8例.普通钢板螺钉固定14例,带锁定螺钉钢板固定4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术后1年内取出5例,术后10年取出17例,术后5年以后取出2例.
作者:江峰;吴伟伟;张明河;邵擎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前臂石膏制动与无石膏制动对前臂骨折愈合及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11-04-2013-10诊治AO分型A型及B型尺桡骨骨折21例.其中12例术后行石膏外固定4周后再行前臂旋转、肘关节屈伸锻炼(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9例术后第2天即行肘关节屈伸锻炼,3周后行前臂旋转锻炼(单纯内固定组).结果 21例均获得6~13个月随访.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3±2.2)周,单纯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5±2.1)周;功能预后按Grace-Eversmann评分评定,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优9例,良2例,可1例;单纯内固定组:优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2组Grac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组、单纯内固定组术后DASH评分为(11.0±3.5)、(17.2±13.2)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94).结论 前臂Sanatmetal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采用石膏固定早期行前臂屈伸锻炼对骨折愈合、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更易发生桡骨髓内钉退钉.
作者:高继平;韩颖;王增立;董威;孔繁林;张天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腰椎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的镜下解剖,掌握镜下神经根变异的识别防止神经根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08-2012-08进行所有MED手术,术中利用显微内窥镜系统(MED)及影像采集系统,手术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并用MED内镜采集系统记录手术图片及录像.结果 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在临床上很少见,在内镜下由于上关节和黄韧带的覆盖,镜下很难发现,只有彻底切除黄韧带和部分上关节突时才能充分显露,在椎间盘摘除时,不充分显露时易造成灾难性后果,神经根变异与移行椎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给临床上造成困难,临床上患者可以出现单间隙椎间盘突出压迫2根神经根,出现2根神经根的症状,镜下解剖可以让术者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神经根、硬膜囊、椎间盘之间的关系.同时该类变异与腰椎骶化有相关性.
作者:方国芳;周健和;罗德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重建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6-2014-12诊治36例肱骨外髁严重骨折,手术均采取外侧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5周,未发现肘关节不稳、明显疼痛、肱骨外髁坏死、钢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评分60~100分,平均86.9分.结论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累及肱骨干骺端、肱骨小头和滑车,术前根据骨折分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骨折复位后在细克氏针和小直径螺钉固定的基础上使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卢代刚;马腾;王谦;宋哲;薛汉中;李忠;李明;孙亮;张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采用锁定加压钢板与双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或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病例92例,分为A组(40例,锁定加压钢板组)与B组(52例,双重建钢板组).结果 92例获得8~22个月,平均14.1个月的随访,A组骨折不愈合7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5例.B组骨折不愈合1例,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A组优20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0.0%,B组优28例,良2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重建钢板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回丙盼;关鹏飞;陈杰;王丙刚;杨佐明;刘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笔者于2015-07收治1例左侧锁骨中1/3骨折,术中发现锁骨上静脉及变异神经束,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因摔伤致左侧锁骨骨折1h而入院.X线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中1/3骨折,骨折端交错移位明显.患者幼时患过左侧腮腺炎,至今腮腺仍肿大,无其他疾病史.完善术前检查后准备手术,采取平卧位,左侧肩下垫高,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确定骨折位置,以骨折点为中心沿锁骨作长约5 cm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此时可见一直径约0.4 cm暗红色血管横跨锁骨中段,拟避开血管,沿锁骨向外侧继续分离肌层,可见一直径约0.3 cm神经束(图1),平行于锁骨上外1/3走行,经过分析认为神经束为臂丛后束的变异分支,而血管为罕见的锁骨上静脉(图2).由于血管、神经变异较为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后要求放弃手术,选择非手术治疗,遂给予冲洗后缝合切口.
作者:刘英魁;杜清峰;杜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1 841例腰椎疾患,术后35例出现脑脊液漏,采用经腰背肌留置引流管、并连续输注血浆的方式治疗35例脑脊液漏.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总蛋白为(51.4±7.1)g/L,白蛋白为(32.1±5.9)g/L,连续输注血浆治疗1周后复查白蛋白为(65.7±4.2)g/L,白蛋白为(42.3±2.3)g/L.本组血浆输注量为(753±231)ml,拔出引流管时间为(7.5±2.1)d.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 采用术区经腰背肌引流放置、血浆输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低蛋白血症、通过腰背肌的封闭作用,实现伤口脑脊液漏的闭合.该方法有效、并发症低,疗效肯定.
作者:蒋新祥;路晓;周金军;刘又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影像学联合数字化技术经椎板间隙交叉入路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男,28岁,体重64 kg,身高172 cm)行腰椎CT平扫及Mimics三维重建,观察腰椎骨性组织、硬膜囊及神经根的解剖结构.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手术操作置入佳工作通道,切除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及上关节突前上缘骨赘,对腰椎侧隐窝进行减压.结果 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腰背筋膜浅层、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椎管和侧隐窝.通过该穿刺通道,可以充分显露侧隐窝,适当调整管道方向,可以实现对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内侧缘、上关节突前上缘骨赘以及突向侧隐窝的椎间盘组织的切除.结论 影像学联合数字化技术经椎板间隙交叉入路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是可行的,为内镜下微创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临床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潘明芒;薛锋;柴雷子;丁亮;唐果;吕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采用锁骨解剖钛板及重建钛板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行锁骨解剖钛板固定锁骨骨折,重建钛板异形后固定肩胛颈骨折.结果 18例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满意,无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的患者;1例出现腋神经牵拉症状,6个月后完全恢复;骨折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肩关节功能依据Hardegger评分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结论 采用重建钛板内固定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可以及时恢复肩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早期功能锻炼,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作者:齐新文;邝立鹏;陈军平;袁小洪;谭伟源;余杰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用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的累及肱骨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16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6例获得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14~30周,平均19.5周.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结论 对于波及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后侧肱三头肌分裂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苏振炎;赵玉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后路应用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跳跃性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应用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固定,合并脊髓损伤时行椎管减压并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横突间植骨愈合良好;X线片显示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恢复良好,无脊柱后凸畸形,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及稳定性,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苏权;魏若晔;王文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建立完整的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锁骨中段骨折模型,根据锁骨中段骨折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锁骨中段骨折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评价Yon Mises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 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1.07 mm)>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0.35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30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4.60 mm) >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2.09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29 mm).轴向载荷锁骨大应力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98.68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91.42 MPa)>正常锁骨模型(31.58 MPa);垂直载荷锁骨大应力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425.4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2.62 MPa)>正常锁骨模型(141.00 MPa).内置物大应力,轴向载荷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6.56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195.96 MPa),垂直载荷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752.28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其微创内固定,且可获生物学固定,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作者:樊友亮;吴一雄;张文;陆佳俊;许海云;杨光;方晓辉;胡辉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手术策略、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自2007-01-2014-01对23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术中不能前路复位患者进行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步骤依次为前路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固定,定期X线片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以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恢复情况的评定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所有骨折脱位均完全复位,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曲度,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不连、假关节形成.脊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和小关节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一期前-后-前路联合手术具有防止脊髓损伤加重、复位准确、减压充分、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作者:张荣峰;易红蕾;孙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侧入路微创钢板固定(MIPO)技术在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诊治的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应用前侧入路MIPO治疗12例,应用切开复位(ORIF)治疗16例.结果 MIPO组获得随访3~15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6周;HSS肘关节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5例,良6例,差1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1.67%.ORIF组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2.2周,2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肘关节评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0.6%.2组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方入路MIPO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愈合快等特点,可作为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久山;王少山;于波;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因OVCF行PVP术后失败21例的临床资料,术后5~10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比较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改变、矢状位Cobb角改变,2次住院期间骨密度改变,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结果 患者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0.95±0.08)、(0.96±0.09)、(0.79±0.07)cm,首次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高度与首次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明显减少(P<0.05);患者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矢状位Cobb角分别为(17.94±1.21)°、(18.01±1.01)°、(24.02±0.94)°,首次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并无明显改变(P>0.05),再次住院后矢状位Cobb角较首次术后矢状位Cobb角明显变大(P<0.05);2次住院期间骨密度分别为-2.9±0.32、-3.4±0.42,再次住院期间骨密度较首次住院期间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OVCF行PVP术后再骨折与患者骨密度变化、脊柱应力改变相关.
作者:李健;张宪彧;双鸥;吴国保;江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28例.结果 28例获得随访6~36个月,按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法综合评估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稳定固定,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海洋;袁瑞新;张利辉;姜佩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疗效,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21例FES均为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排除肺部和脑部外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早期应用下列抗氧化剂.结果 5例多发骨折未及时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在进行伤口清创、骨折临时固定及休克纠正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及顽固低氧血症,经积极抢救,2例无效死亡.其余19例应用上述抗氧化剂综合治疗后,症状均在2~5 d内消失,上述指标正常,治愈率约90.5%(19/21).结论 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者伤后尽早应用抗氧化剂可以显著降低FE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付常国;王会领;贾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邱锋;许俊杰;夏虹;吴增晖;尹庆水;刘景发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