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唑来膦酸治疗腰椎退变伴骨质疏松术后患者疗效分析

顾苏熙;王文桥;王亮;马远征

关键词:腰椎融合,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
摘要:目的 对比行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使用与不使用唑来膦酸(ZOL)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自2013-01-2013-06接受腰椎退变融合手术且诊断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奇数组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随访12个月.试验组后5d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密度变化及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 24例获得完整随访(ZOL组10例,对照组14例).术前2组年龄、男女比例、BMI指数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ZOL组较对照组,ODI评分(P=0.013)及股骨颈骨密度(P =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获得坚实融合,椎体压缩骨折8例,其中ZOL组2例,对照组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5例,其中ZOL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在临床及影像学2方面均安全有效.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基于3DCT重建的基础研究

    目的 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入路,明确在下胸椎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无胸椎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T8-12的常规CT及增强扫描,后软件对检查节段行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下胸椎的横突长度、下胸椎的横突远端间距、下胸椎的上下2个胸椎的横突间距、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的高度以及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观察并测量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分布及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胸椎每节横突的长度,在同一节段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同一节段相比较T8>T9>T10>T11>T12.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T8、9、T9、10<10、11<T11、12.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T8>T9>T10>T11>T12.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T8、9、T9、10<T10、11<T11、12;其中T8、9节段与T9、10节段无显著差异.下胸椎椎间隙斜径T8、9<T9 、10<T10、11<T1 1、12.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间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测量情况T11、12<T10、11;T8、9节段与T11、12节段无显著差异;;T9、10节段与T10、11节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增强三维重建在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区域的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可明显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下胸椎的椎体间融合术在T10、11和T11、12节段十分具有可行性.

    作者:孔鹏;李念虎;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的随访.Constant评分为(76.9±13.0)分,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72.0%,VAS评分分别为1.6~2.0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1±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方法确切,而且术后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熊元;刘国辉;夏天;吉力力·艾合买提;吴其鹏;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索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用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的累及肱骨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16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6例获得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14~30周,平均19.5周.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结论 对于波及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后侧肱三头肌分裂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苏振炎;赵玉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

    目的 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 对尺骨冠状突骨折18例,根据肘关节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6例行非手术治疗,12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后3个月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发生时常合并肘关节其他部位的损伤,关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两柱或两柱以上损伤(除冠状突骨折外至少还有另外一柱损伤)会明显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应手术治疗.

    作者:马永刚;胡巍;梁凡;刘登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局麻下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24例

    目的 探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3采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诊治24例肱骨干骨折.结果 本组获得4~12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24例肱骨干骨折中,17例8~12周临床愈合,5例12~16周临床愈合,2例延迟愈合,通过调整外固定单臂支架旋力方向,及时加压,21~24周临床愈合.1年后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无限制,在骨折愈合前功能均达到正常.结论 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明显,能有效避免出现肩肘关节并发症.

    作者:董永东;韩振学;魏志腾;赵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重建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6-2014-12诊治36例肱骨外髁严重骨折,手术均采取外侧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5周,未发现肘关节不稳、明显疼痛、肱骨外髁坏死、钢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评分60~100分,平均86.9分.结论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累及肱骨干骺端、肱骨小头和滑车,术前根据骨折分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骨折复位后在细克氏针和小直径螺钉固定的基础上使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卢代刚;马腾;王谦;宋哲;薛汉中;李忠;李明;孙亮;张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前侧入路MIPO技术在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侧入路微创钢板固定(MIPO)技术在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诊治的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应用前侧入路MIPO治疗12例,应用切开复位(ORIF)治疗16例.结果 MIPO组获得随访3~15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6周;HSS肘关节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5例,良6例,差1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1.67%.ORIF组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2.2周,2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肘关节评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0.6%.2组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方入路MIPO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愈合快等特点,可作为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久山;王少山;于波;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滑丝原因分析及取出体会

    笔者自2009-03-2015-03对2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滑丝螺钉采用不同方法取出,总结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肱骨骨折术后4例,尺骨骨折术后3例,桡骨骨折术后4例,股骨骨折术后5例,胫骨骨折(包括内踝骨折)术后8例.普通钢板螺钉固定14例,带锁定螺钉钢板固定4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术后1年内取出5例,术后10年取出17例,术后5年以后取出2例.

    作者:江峰;吴伟伟;张明河;邵擎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正常男性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稳定性分析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下各主要腕骨间的夹角等参数,探讨腕关节不稳的因素,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3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双侧共60个腕关节)为正常组.将自2013-12-2015-01于本院就诊的腕关节外伤及疼痛史的30例设为患者组.正常组与患者组均采用标准X线摄片技术,于中立位、极限桡偏位、极限尺偏位摄正位X线片,计算腕高比;于中立位、极限掌屈位、极限背伸位摄侧位X线片,测量舟月角、头月角、桡月角,依据正常组数据计算出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组数据.结果 所得正常范围:极限掌屈位:舟月角50.08°~75.04°,头月角0.39°~45.9°,桡月角25.72°~38.97°;极限背伸位:舟月角29.17°~43.31°,头月角-51.57°~-25.62°,桡月角-32.55°-12.81°;极限桡偏位腕高比0.481~0.584;极限尺偏位腕高比0.492~0.588.患者组加摄极限位X线片后,11例发现异常,其中2例桡月角异常,4例舟月角异常,3例头月角异常,2例腕高比异常.结论 极限位置时各参数均较中立位时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相应的腕骨间活动幅度较大,而相应的韧带随之处于张力状态;个别正常人的参数接近本研究所得正常范围的临界值,这类人群受轻微外伤后更容易发生腕关节不稳;对于功能位时症状阳性而X线片阴性的患者,需加摄极限位X线片,可提高腕骨间不稳定的诊断率.

    作者:苏鸿博;刘德群;张文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可灌注骨水泥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3.76±1.14)cm,手术时间(91.78±8.34)min,术中出血量(68.78±10.76)ml,60例在术后1d、术后6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体压缩程度、椎管骨块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6个月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空心椎弓根钉加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刘清平;陈少坚;王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目的 探讨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9例尺骨鹰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行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18例行普通重建钢板内固定(重建钢板组).结果 39例均得到随访8~23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Broberg-Morrey肘部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锁定钢板组优1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5.24%;重建钢板组优12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轴臂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马仲锋;齐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6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了颅骨牵引术(54例)、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术(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以及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治疗(5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9例者获随访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成功脱机(呼吸机)6例;需要呼吸机辅助生存2例,其中1例术后4个月放弃治疗死亡.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45例.结论 充分减压及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的基本方法,而有效的术前、术后处理也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陶春生;倪斌;宋展昭;徐朋;吴冰;曲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皮瓣修复远节脱套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的手术时间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6诊治56例56指远节脱套伤,均未合并骨折及肌腱损伤,分为2组,其中A组24例24指采用患指近、中节背侧带指固有动脉的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处理;B组32例32指采用带蒂的腹部超薄随意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护理,术后2~3周断蒂.结果 术后56例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组(115.00±9.56)min,B组(109.84±9.63)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2组皮瓣术后晚期的功能评定:优良率A组87.50%,B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P<0.05);末次随访患指功能的评定:优良率A组95.83%,B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P<0.05).结论 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手术疗效明显好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

    作者:张剑锋;王斌;王辉;杨焕友;郝睿峥;霍永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Kadish Ⅱ型神经根变异的镜下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腰椎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的镜下解剖,掌握镜下神经根变异的识别防止神经根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08-2012-08进行所有MED手术,术中利用显微内窥镜系统(MED)及影像采集系统,手术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并用MED内镜采集系统记录手术图片及录像.结果 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在临床上很少见,在内镜下由于上关节和黄韧带的覆盖,镜下很难发现,只有彻底切除黄韧带和部分上关节突时才能充分显露,在椎间盘摘除时,不充分显露时易造成灾难性后果,神经根变异与移行椎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KadishⅡ型的神经根变异给临床上造成困难,临床上患者可以出现单间隙椎间盘突出压迫2根神经根,出现2根神经根的症状,镜下解剖可以让术者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神经根、硬膜囊、椎间盘之间的关系.同时该类变异与腰椎骶化有相关性.

    作者:方国芳;周健和;罗德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自2007-05-2012-04诊治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9例.所有患者先行CT引导下穿刺,灌洗引流1~2周后再行后路开放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SR)、后凸角度、神经功能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6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600 ml,平均65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ESR恢复正常,平均21 mn/h.术后后凸角度3°~16°,平均7°.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4例.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 对于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者采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宏其;胡雄科;尹新华;陈勇;余洪贵;周振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椎间孔内窥镜系统(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结果 26例获得随访6~24个月,术后1周及半年VAS评分分别为(1.9±1.5)、(2.3±1.3)分,优于术前的(7.4±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半年ODI评分分别为(16.3±7.0)%、(17.3±9.2)%,优于术前的(56.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MacNab评分:优17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 采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吴志强;刘联群;陈长贤;王汉龙;林小明;刘春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唑来膦酸治疗腰椎退变伴骨质疏松术后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行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使用与不使用唑来膦酸(ZOL)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自2013-01-2013-06接受腰椎退变融合手术且诊断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奇数组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随访12个月.试验组后5d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密度变化及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 24例获得完整随访(ZOL组10例,对照组14例).术前2组年龄、男女比例、BMI指数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ZOL组较对照组,ODI评分(P=0.013)及股骨颈骨密度(P =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获得坚实融合,椎体压缩骨折8例,其中ZOL组2例,对照组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5例,其中ZOL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在临床及影像学2方面均安全有效.

    作者:顾苏熙;王文桥;王亮;马远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 对比并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非手术方法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随机分组,分为PKP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结果 PKP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47±1.12)个月,治疗后48 h、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68±1.33)个月,治疗后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2周VAS、JO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KP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怀玮;李启旺;李二虎;关炳瑜;严锋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锁定加压钢板与双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或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病例92例,分为A组(40例,锁定加压钢板组)与B组(52例,双重建钢板组).结果 92例获得8~22个月,平均14.1个月的随访,A组骨折不愈合7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5例.B组骨折不愈合1例,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A组优20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0.0%,B组优28例,良2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重建钢板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回丙盼;关鹏飞;陈杰;王丙刚;杨佐明;刘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单侧与双侧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骆性地将自2012-06-2014-06诊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5例上中位胸椎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单侧PKP(A组,18例)和双侧PKP(B组,1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结果 2组共有31例获得12~19个月(平均13.3个月)的随访.2组在骨水泥渗漏、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PKP组与双侧PK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侧PKP相比,单侧穿刺行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仅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刘学光;周明;庄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