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

张宏其;胡雄科;尹新华;陈勇;余洪贵;周振海

关键词:脊柱结核, 胸腰段, 穿刺引流, 后路,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自2007-05-2012-04诊治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9例.所有患者先行CT引导下穿刺,灌洗引流1~2周后再行后路开放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SR)、后凸角度、神经功能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6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600 ml,平均65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ESR恢复正常,平均21 mn/h.术后后凸角度3°~16°,平均7°.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4例.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 对于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者采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1 841例腰椎疾患,术后35例出现脑脊液漏,采用经腰背肌留置引流管、并连续输注血浆的方式治疗35例脑脊液漏.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总蛋白为(51.4±7.1)g/L,白蛋白为(32.1±5.9)g/L,连续输注血浆治疗1周后复查白蛋白为(65.7±4.2)g/L,白蛋白为(42.3±2.3)g/L.本组血浆输注量为(753±231)ml,拔出引流管时间为(7.5±2.1)d.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 采用术区经腰背肌引流放置、血浆输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低蛋白血症、通过腰背肌的封闭作用,实现伤口脑脊液漏的闭合.该方法有效、并发症低,疗效肯定.

    作者:蒋新祥;路晓;周金军;刘又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

    目的 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 对尺骨冠状突骨折18例,根据肘关节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6例行非手术治疗,12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后3个月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发生时常合并肘关节其他部位的损伤,关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两柱或两柱以上损伤(除冠状突骨折外至少还有另外一柱损伤)会明显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应手术治疗.

    作者:马永刚;胡巍;梁凡;刘登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侧柱支撑螺钉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的随访.Constant评分为(76.9±13.0)分,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72.0%,VAS评分分别为1.6~2.0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1±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内侧柱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方法确切,而且术后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熊元;刘国辉;夏天;吉力力·艾合买提;吴其鹏;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用于肩胛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9例肩胛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1~18个月后骨折部位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未出现非计划再手术,手术效果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Hardegger评定标准:优7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灵活,固定可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率极低;在操作中不必完全剥离骨膜,保护了骨折断端周围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张晋;王富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 对比并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非手术方法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随机分组,分为PKP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结果 PKP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47±1.12)个月,治疗后48 h、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68±1.33)个月,治疗后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2周VAS、JO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KP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怀玮;李启旺;李二虎;关炳瑜;严锋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颈前路撑开提拉复位法治疗外伤性颈椎脱位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脱位的改良复位术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外伤性颈椎脱位采用前入路撑开提拉复位并行植骨内固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48个月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48个月,术后颈椎脱位矫正率、受损椎体间高度及颈椎稳定性恢复良好、颈椎生理曲度和内固定装置位置良好,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B级2例,C级3例,D级10例,E级9例.术后1周~48个月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路撑开提拉复位法可早期对颈椎脱位进行有效复位,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减少受损神经细胞的死亡,进一步保护了神经功能,术后缩短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时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舟丹;李浩曦;程昌志;李贵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正常男性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稳定性分析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下各主要腕骨间的夹角等参数,探讨腕关节不稳的因素,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3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双侧共60个腕关节)为正常组.将自2013-12-2015-01于本院就诊的腕关节外伤及疼痛史的30例设为患者组.正常组与患者组均采用标准X线摄片技术,于中立位、极限桡偏位、极限尺偏位摄正位X线片,计算腕高比;于中立位、极限掌屈位、极限背伸位摄侧位X线片,测量舟月角、头月角、桡月角,依据正常组数据计算出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组数据.结果 所得正常范围:极限掌屈位:舟月角50.08°~75.04°,头月角0.39°~45.9°,桡月角25.72°~38.97°;极限背伸位:舟月角29.17°~43.31°,头月角-51.57°~-25.62°,桡月角-32.55°-12.81°;极限桡偏位腕高比0.481~0.584;极限尺偏位腕高比0.492~0.588.患者组加摄极限位X线片后,11例发现异常,其中2例桡月角异常,4例舟月角异常,3例头月角异常,2例腕高比异常.结论 极限位置时各参数均较中立位时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相应的腕骨间活动幅度较大,而相应的韧带随之处于张力状态;个别正常人的参数接近本研究所得正常范围的临界值,这类人群受轻微外伤后更容易发生腕关节不稳;对于功能位时症状阳性而X线片阴性的患者,需加摄极限位X线片,可提高腕骨间不稳定的诊断率.

    作者:苏鸿博;刘德群;张文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因OVCF行PVP术后失败21例的临床资料,术后5~10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比较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改变、矢状位Cobb角改变,2次住院期间骨密度改变,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结果 患者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0.95±0.08)、(0.96±0.09)、(0.79±0.07)cm,首次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住院后伤椎前缘高度与首次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明显减少(P<0.05);患者首次住院手术前后及再次住院后矢状位Cobb角分别为(17.94±1.21)°、(18.01±1.01)°、(24.02±0.94)°,首次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并无明显改变(P>0.05),再次住院后矢状位Cobb角较首次术后矢状位Cobb角明显变大(P<0.05);2次住院期间骨密度分别为-2.9±0.32、-3.4±0.42,再次住院期间骨密度较首次住院期间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OVCF行PVP术后再骨折与患者骨密度变化、脊柱应力改变相关.

    作者:李健;张宪彧;双鸥;吴国保;江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索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用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的累及肱骨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16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6例获得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14~30周,平均19.5周.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结论 对于波及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后侧肱三头肌分裂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苏振炎;赵玉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新型钛制弹性钉微创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钛制弹性钉微创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02-2013-12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钛制弹性钉自锁骨内侧端髓腔内置入固定治疗38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5.5个月)的随访,术后8~18周骨折全部愈合(平均11.8周),无感染、退钉及断钉.本组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5.8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50.5 ml;术中透视时间30~52 s,平均38.6 s;住院时间6~15 d,平均10.4 d.30例术后8~13个月取出内置物(平均10.2个月),取钉术后无再骨折发生.术后3d患者主观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周患肩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例出现钉尖端穿出锁骨后外侧端并抱怨肩后部刺痛感;1例术后1周出现锁骨内侧端开口处皮质劈裂伴缺损;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无复位丢失及移位加重.末次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87~96分(平均91.5分),DASH评分为0~29分(平均5.6分).结论 采用新型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治疗成人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付备刚;王秀会;夏胜利;蔡攀;王少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抗氧自由基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疗效,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21例FES均为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排除肺部和脑部外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早期应用下列抗氧化剂.结果 5例多发骨折未及时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在进行伤口清创、骨折临时固定及休克纠正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及顽固低氧血症,经积极抢救,2例无效死亡.其余19例应用上述抗氧化剂综合治疗后,症状均在2~5 d内消失,上述指标正常,治愈率约90.5%(19/21).结论 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者伤后尽早应用抗氧化剂可以显著降低FE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付常国;王会领;贾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椎间孔内窥镜系统(TESSYS)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结果 26例获得随访6~24个月,术后1周及半年VAS评分分别为(1.9±1.5)、(2.3±1.3)分,优于术前的(7.4±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半年ODI评分分别为(16.3±7.0)%、(17.3±9.2)%,优于术前的(56.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MacNab评分:优17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 采用经皮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吴志强;刘联群;陈长贤;王汉龙;林小明;刘春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前侧入路MIPO技术在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侧入路微创钢板固定(MIPO)技术在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诊治的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应用前侧入路MIPO治疗12例,应用切开复位(ORIF)治疗16例.结果 MIPO组获得随访3~15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6周;HSS肘关节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5例,良6例,差1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1.67%.ORIF组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2.2周,2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肘关节评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UCLA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肩肘关节评分优良率90.6%.2组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方入路MIPO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愈合快等特点,可作为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久山;王少山;于波;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建钢板和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建立完整的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锁骨中段骨折模型,根据锁骨中段骨折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锁骨中段骨折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评价Yon Mises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 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1.07 mm)>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0.35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30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4.60 mm) >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2.09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29 mm).轴向载荷锁骨大应力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98.68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91.42 MPa)>正常锁骨模型(31.58 MPa);垂直载荷锁骨大应力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425.4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2.62 MPa)>正常锁骨模型(141.00 MPa).内置物大应力,轴向载荷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6.56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195.96 MPa),垂直载荷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752.28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其微创内固定,且可获生物学固定,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作者:樊友亮;吴一雄;张文;陆佳俊;许海云;杨光;方晓辉;胡辉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邱锋;许俊杰;夏虹;吴增晖;尹庆水;刘景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锁定加压钢板与双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或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病例92例,分为A组(40例,锁定加压钢板组)与B组(52例,双重建钢板组).结果 92例获得8~22个月,平均14.1个月的随访,A组骨折不愈合7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5例.B组骨折不愈合1例,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A组优20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0.0%,B组优28例,良2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重建钢板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段粉碎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回丙盼;关鹏飞;陈杰;王丙刚;杨佐明;刘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锁骨上静脉及神经束变异1例

    笔者于2015-07收治1例左侧锁骨中1/3骨折,术中发现锁骨上静脉及变异神经束,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因摔伤致左侧锁骨骨折1h而入院.X线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中1/3骨折,骨折端交错移位明显.患者幼时患过左侧腮腺炎,至今腮腺仍肿大,无其他疾病史.完善术前检查后准备手术,采取平卧位,左侧肩下垫高,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确定骨折位置,以骨折点为中心沿锁骨作长约5 cm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此时可见一直径约0.4 cm暗红色血管横跨锁骨中段,拟避开血管,沿锁骨向外侧继续分离肌层,可见一直径约0.3 cm神经束(图1),平行于锁骨上外1/3走行,经过分析认为神经束为臂丛后束的变异分支,而血管为罕见的锁骨上静脉(图2).由于血管、神经变异较为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后要求放弃手术,选择非手术治疗,遂给予冲洗后缝合切口.

    作者:刘英魁;杜清峰;杜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滑丝原因分析及取出体会

    笔者自2009-03-2015-03对2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滑丝螺钉采用不同方法取出,总结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肱骨骨折术后4例,尺骨骨折术后3例,桡骨骨折术后4例,股骨骨折术后5例,胫骨骨折(包括内踝骨折)术后8例.普通钢板螺钉固定14例,带锁定螺钉钢板固定4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术后1年内取出5例,术后10年取出17例,术后5年以后取出2例.

    作者:江峰;吴伟伟;张明河;邵擎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6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了颅骨牵引术(54例)、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术(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以及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治疗(5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9例者获随访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成功脱机(呼吸机)6例;需要呼吸机辅助生存2例,其中1例术后4个月放弃治疗死亡.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45例.结论 充分减压及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的基本方法,而有效的术前、术后处理也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陶春生;倪斌;宋展昭;徐朋;吴冰;曲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重建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6-2014-12诊治36例肱骨外髁严重骨折,手术均采取外侧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5周,未发现肘关节不稳、明显疼痛、肱骨外髁坏死、钢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评分60~100分,平均86.9分.结论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累及肱骨干骺端、肱骨小头和滑车,术前根据骨折分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骨折复位后在细克氏针和小直径螺钉固定的基础上使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卢代刚;马腾;王谦;宋哲;薛汉中;李忠;李明;孙亮;张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