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

俞斌

关键词:
摘要:腕舟骨骨折是腕骨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但是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并不常见,且目前国内外对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更好地认识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现对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分型、发生率、发病机制、治疗及其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综述.1 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分型回顾文献,尚未见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分型.笔者大致将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骨折分为单纯腕舟骨骨折[1]、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2-6]、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近端骨折(主要为桡骨小头骨折)[7-9]和腕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近端和远端同时骨折[10].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抗氧自由基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疗效,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21例FES均为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排除肺部和脑部外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早期应用下列抗氧化剂.结果 5例多发骨折未及时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在进行伤口清创、骨折临时固定及休克纠正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及顽固低氧血症,经积极抢救,2例无效死亡.其余19例应用上述抗氧化剂综合治疗后,症状均在2~5 d内消失,上述指标正常,治愈率约90.5%(19/21).结论 股骨骨折或伴多发骨折者伤后尽早应用抗氧化剂可以显著降低FE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付常国;王会领;贾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用于肩胛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9例肩胛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1~18个月后骨折部位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未出现非计划再手术,手术效果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Hardegger评定标准:优7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灵活,固定可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率极低;在操作中不必完全剥离骨膜,保护了骨折断端周围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张晋;王富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 对比并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非手术方法治疗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随机分组,分为PKP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结果 PKP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47±1.12)个月,治疗后48 h、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中2例失访,另66例获得随访(2.68±1.33)个月,治疗后2周、6周的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2周VAS、JO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原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KP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怀玮;李启旺;李二虎;关炳瑜;严锋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后路应用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跳跃性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应用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固定,合并脊髓损伤时行椎管减压并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横突间植骨愈合良好;X线片显示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恢复良好,无脊柱后凸畸形,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长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及稳定性,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苏权;魏若晔;王文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单侧与双侧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骆性地将自2012-06-2014-06诊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5例上中位胸椎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单侧PKP(A组,18例)和双侧PKP(B组,1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结果 2组共有31例获得12~19个月(平均13.3个月)的随访.2组在骨水泥渗漏、术后Cobb角、伤椎中间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PKP组与双侧PK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侧PKP相比,单侧穿刺行PKP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仅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刘学光;周明;庄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索累及远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用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的累及肱骨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16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6例获得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14~30周,平均19.5周.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结论 对于波及干骺端的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后侧肱三头肌分裂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苏振炎;赵玉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的手术重建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6-2014-12诊治36例肱骨外髁严重骨折,手术均采取外侧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5周,未发现肘关节不稳、明显疼痛、肱骨外髁坏死、钢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评分60~100分,平均86.9分.结论 肱骨外髁严重骨折累及肱骨干骺端、肱骨小头和滑车,术前根据骨折分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骨折复位后在细克氏针和小直径螺钉固定的基础上使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卢代刚;马腾;王谦;宋哲;薛汉中;李忠;李明;孙亮;张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基于3DCT重建的基础研究

    目的 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入路,明确在下胸椎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无胸椎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T8-12的常规CT及增强扫描,后软件对检查节段行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下胸椎的横突长度、下胸椎的横突远端间距、下胸椎的上下2个胸椎的横突间距、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的高度以及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观察并测量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分布及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胸椎每节横突的长度,在同一节段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同一节段相比较T8>T9>T10>T11>T12.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T8、9、T9、10<10、11<T11、12.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T8>T9>T10>T11>T12.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T8、9、T9、10<T10、11<T11、12;其中T8、9节段与T9、10节段无显著差异.下胸椎椎间隙斜径T8、9<T9 、10<T10、11<T1 1、12.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间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测量情况T11、12<T10、11;T8、9节段与T11、12节段无显著差异;;T9、10节段与T10、11节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增强三维重建在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区域的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可明显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下胸椎的椎体间融合术在T10、11和T11、12节段十分具有可行性.

    作者:孔鹏;李念虎;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滑丝原因分析及取出体会

    笔者自2009-03-2015-03对2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滑丝螺钉采用不同方法取出,总结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肱骨骨折术后4例,尺骨骨折术后3例,桡骨骨折术后4例,股骨骨折术后5例,胫骨骨折(包括内踝骨折)术后8例.普通钢板螺钉固定14例,带锁定螺钉钢板固定4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术后1年内取出5例,术后10年取出17例,术后5年以后取出2例.

    作者:江峰;吴伟伟;张明河;邵擎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建钢板和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建立完整的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锁骨中段骨折模型,根据锁骨中段骨折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锁骨中段骨折Herbert螺钉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评价Yon Mises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 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1.07 mm)>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0.35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30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正常锁骨模型(4.60 mm) >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2.09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29 mm).轴向载荷锁骨大应力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98.68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91.42 MPa)>正常锁骨模型(31.58 MPa);垂直载荷锁骨大应力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425.4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2.62 MPa)>正常锁骨模型(141.00 MPa).内置物大应力,轴向载荷为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06.56 MPa)>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195.96 MPa),垂直载荷为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752.28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其微创内固定,且可获生物学固定,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作者:樊友亮;吴一雄;张文;陆佳俊;许海云;杨光;方晓辉;胡辉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锁定钢板外固定研究进展

    严重开放性骨折和骨折伴随感染,这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病症,采用内固定装置治疗会引起进一步的感染和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而外固定架常因为外观复杂,体积庞大,较笨重,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治疗严重骨折,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中证实其稳定性.本文回顾相关文献报道,就LCP外固定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马维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局麻下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24例

    目的 探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3采用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诊治24例肱骨干骨折.结果 本组获得4~12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24例肱骨干骨折中,17例8~12周临床愈合,5例12~16周临床愈合,2例延迟愈合,通过调整外固定单臂支架旋力方向,及时加压,21~24周临床愈合.1年后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无限制,在骨折愈合前功能均达到正常.结论 自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明显,能有效避免出现肩肘关节并发症.

    作者:董永东;韩振学;魏志腾;赵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1 841例腰椎疾患,术后35例出现脑脊液漏,采用经腰背肌留置引流管、并连续输注血浆的方式治疗35例脑脊液漏.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总蛋白为(51.4±7.1)g/L,白蛋白为(32.1±5.9)g/L,连续输注血浆治疗1周后复查白蛋白为(65.7±4.2)g/L,白蛋白为(42.3±2.3)g/L.本组血浆输注量为(753±231)ml,拔出引流管时间为(7.5±2.1)d.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 采用术区经腰背肌引流放置、血浆输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低蛋白血症、通过腰背肌的封闭作用,实现伤口脑脊液漏的闭合.该方法有效、并发症低,疗效肯定.

    作者:蒋新祥;路晓;周金军;刘又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皮瓣修复远节脱套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的手术时间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4-06诊治56例56指远节脱套伤,均未合并骨折及肌腱损伤,分为2组,其中A组24例24指采用患指近、中节背侧带指固有动脉的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处理;B组32例32指采用带蒂的腹部超薄随意皮瓣方法修复远节脱套伤性组织缺损,术后按皮瓣移植术后常规护理,术后2~3周断蒂.结果 术后56例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组(115.00±9.56)min,B组(109.84±9.63)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2组皮瓣术后晚期的功能评定:优良率A组87.50%,B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P<0.05);末次随访患指功能的评定:优良率A组95.83%,B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P<0.05).结论 改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手术疗效明显好于腹部超薄随意皮瓣.

    作者:张剑锋;王斌;王辉;杨焕友;郝睿峥;霍永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

    目的 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 对尺骨冠状突骨折18例,根据肘关节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6例行非手术治疗,12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后3个月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发生时常合并肘关节其他部位的损伤,关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两柱或两柱以上损伤(除冠状突骨折外至少还有另外一柱损伤)会明显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应手术治疗.

    作者:马永刚;胡巍;梁凡;刘登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建钛板治疗肩胛颈骨折并同侧锁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锁骨解剖钛板及重建钛板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行锁骨解剖钛板固定锁骨骨折,重建钛板异形后固定肩胛颈骨折.结果 18例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满意,无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的患者;1例出现腋神经牵拉症状,6个月后完全恢复;骨折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肩关节功能依据Hardegger评分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结论 采用重建钛板内固定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可以及时恢复肩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早期功能锻炼,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作者:齐新文;邝立鹏;陈军平;袁小洪;谭伟源;余杰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明胶海绵的使用对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的使用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 对自2012-01-2013-10因明确外伤所致OVCF行PKP的58例(68节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椎体交替原则,按术中使用明胶海绵与否随机分为2组(明胶海绵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椎体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骨水泥弥散等.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明胶海绵组与常规手术组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腰背痛均明显缓解(P<0.05);明胶海绵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常规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4.7%.2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椎体高度均不同程度丢失,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椎体内骨水泥的弥散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球囊扩张的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明胶海绵的使用能有效降低PK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椎体高度恢复以及术后症状的缓解等方面与不使用明胶海绵相比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智能;孙正友;叶俊材;吕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6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了颅骨牵引术(54例)、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术(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以及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治疗(5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9例者获随访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成功脱机(呼吸机)6例;需要呼吸机辅助生存2例,其中1例术后4个月放弃治疗死亡.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45例.结论 充分减压及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的基本方法,而有效的术前、术后处理也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陶春生;倪斌;宋展昭;徐朋;吴冰;曲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颈前路撑开提拉复位法治疗外伤性颈椎脱位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脱位的改良复位术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外伤性颈椎脱位采用前入路撑开提拉复位并行植骨内固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48个月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48个月,术后颈椎脱位矫正率、受损椎体间高度及颈椎稳定性恢复良好、颈椎生理曲度和内固定装置位置良好,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B级2例,C级3例,D级10例,E级9例.术后1周~48个月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路撑开提拉复位法可早期对颈椎脱位进行有效复位,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减少受损神经细胞的死亡,进一步保护了神经功能,术后缩短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时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舟丹;李浩曦;程昌志;李贵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 评价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28例.结果 28例获得随访6~36个月,按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法综合评估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稳定固定,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海洋;袁瑞新;张利辉;姜佩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