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庆文;蒋卫平;周竖平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方法 分析12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T8~L4)的临床和X线资料.记录外伤史、骨折部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初诊时疼痛程度,Kuorinka法标注疼痛部位,Kappa系数检验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的一致性.结果 各组在性别、年龄、外伤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骨折VAS评分较腰椎骨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例胸椎骨折仅15例主诉上背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差(Kappa值=0.031,P=0.290);47例中45例腰椎骨折主诉下背部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不一致性较高,对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老年腰背部疼痛患者,应行包括胸、腰椎的X线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龙厚清;陈应东;李广盛;刘少喻;李浩淼;魏富鑫;黄阳亮;李佛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于2010年5月收治1例血友病性骨关节病,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儿,男,9岁,4年前家长发现小孩有自发或轻微外伤即见渗血不止的征象.近几个月来病情加重,遂来本院就诊.查体:皮肤多处瘀斑,双膝关节肿胀明显,下肢肌肉萎缩且不对称.实验室检查:CT、KPTT值明显延长,凝血活酶生成与纠正试验提示凝血因子Ⅷ缺乏.膝关节X线片示:关节面欠光整,关节构成骨骨小梁结构模糊,关节间隙变窄,股骨现血肿,负重关节如髁间窝增宽,关节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图1).
作者:李杰平;李昌松;李砚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前瞻性分析确诊为单、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31个椎间盘)行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结果 术前VAS评分为(6.54±0.65)分,术后1 d VAS评分为(0.80 ±0.8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1.30±0.95)分,术后1周为(0.85±0.90)分、术后1、3、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均为0~2分,术后不同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85%.结论 采用PT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效果可靠,其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宝平;何强;范先东;白一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全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时机.方法 158例全髋与全膝关节置换者中髋关节置换(THA)81例、全膝关节置换(TKA)77例.观察术后不同时机使用LMWH对术后引流量、DVT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THA术后开始使用LMWH组引流量与术后72 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TKA术后组与术后7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在THA和TKA中,术后组与术后72 h组DVT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THA术后LMWH的佳应用时机是术后72 h,但术后即应用LMWH则是TKA术后预防DVT的佳时机.
作者:尹文化;陈沐吉;刘国强;雷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胫骨干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时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8例胫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获随访6个月~3年,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切开组略长于闭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按Iowa胫骨评分标准,切开组和闭合组优良率相似.结论 平衡稳定与血供、力学与生物力学的关系,强求解剖复位而破坏骨折愈合的生物环境或过分依赖软组织血供而忽略骨折稳定都是不可取的.
作者:沈决心;谭晚明;陈金生;肖文宇;施保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不取钉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采用不取钉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15例.结果 随访6~1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 不取钉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良好选择,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
作者:巫伟东;江正康;马树强;李中檀;王一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皮髓核摘除与射频臭氧组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有选择的组合应用经皮髓核摘除术、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臭氧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8例.结果 随访3~10个月,优良率88.1%,未出现感染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组合应用经皮髓核摘除术、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臭氧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选择性的个体化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魁章;孙柏田;王鑫;武震;吕键飞;夏百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复位技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 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48例(52足)采用切开克氏针撬拨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获得6~3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Bohler角得到良好恢复,根据Fernandez评分标准,优良率87%.结论 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特点,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韦文武;梁伟国;李鼎斌;田纲;梁真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椎间隙加压冲洗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采用椎间隙冲洗90例(A组),未冲洗组60例(B组).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3个月~7年,平均2年.术后遗留腰腿痛者10例,5例复发者行二次手术治疗.根据Macnab改良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93%,B组优良率90%.结论 椎间隙加压冲洗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及预防感染的发生,值得提倡.
作者:陈广辉;王洪伟;阮美树;孙连星;王尚忠;赵湘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自2008年11月~2010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例髌骨纵行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7~36岁,平均25.6岁.中间纵行骨折4例,外1/3纵行骨折8例.均为髌骨单纯性纵行骨折,有侧方分离移位,无复合伤.手术距受伤时间3~12 h,平均6.2 h.
作者:金辉;籍建飞;陆建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髁劈裂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取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劈裂骨折12例.结果 患者获得10~2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 经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人路,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具有疗效确切、经济、创伤小、操作简单的特点.
作者:苏琦;陈芒;帅军;宋晓斌;张良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制备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并检测其粒径、形态、降解及药理特性,以评估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rhBMP-2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以壳聚糖为原料、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应用透视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径,分析其粒径分布、溶菌酶降解,了解降解特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rhBMP-2壳聚糖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和释药规律.结果 离子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平均粒径大小为230nm,成球性较好,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6.867±4.575)%、(33.437±2.290)μg/mg;体外释药试验rhBMP-2可以从壳聚糖纳米微球中缓慢释放,释放行为符合双向动力学规律,整个释放过程可达30 d.结论 离子交联法可成功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并具有缓释rhBMP-2的能力,为进一步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玮;尹庆水;张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股骨头中心(FHC)体表定位的方法.方法 通过体表标志定位FHC.沿股动脉的搏动由上至下确定股动脉的走行;股动脉走行线路与耻骨结节同髂前上棘连线的交点外侧水平1.5 cm处即为FHC.结果 通过这种方法 所确定的FHC与解剖学上实际的FHC误差在15mm以内的为83.75%,误差在24 mm的为98.75%,转化为下肢机械轴力线角度误差分别在2°和3°.结论 TKA术中可利用此法简便、有效地定位FHC的近似位置,满足手术需要.
作者:王智渊;李皓桓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及其技术特点.方法 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对47例(48膝)关节进行置换.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9~56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10.2°(80~130°),比术前提高了28°;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2.6分(72~95分),比术前提高了53分.结论 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郝思春;蒋建农;王勇;张盘军;王纪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病理基础较为复杂,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极易误诊、漏诊.笔者于2010年1月14日收治1例PHPT,治疗原发病后出现病理性骨折,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静芳;卢一生;潘兵;符楚迪;康宏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并骨缺损行髓内钉内固定时应用扩髓的骨屑和同种异体骨复合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扩髓骨屑与同种异体骨复合植骨治疗的65例股骨干骨折并骨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本组得到随访10~24个月.63例骨折愈合,2例未愈合再次植骨后愈合.结论 采用扩髓的骨屑与同种异体骨复合植骨,避免了取骨的损伤,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并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培锋;李青;洪勇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自1992年2月~2006年9月收治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患者,5例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加敏感抗生素灌洗方法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3例,女3例;年龄20~68岁,平均54岁.均为膝关节置换术后2年以上出现患侧膝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破溃等感染患者.老年骨性关节炎5例,骨肿瘤铰链式关节置换术后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明原因关节肿痛伴低热者3例,入院时发现感染性窦道,非手术治疗后复发者3例.3例可疑感染者中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随后在置换侧出现膝关节红肿,疼痛,关节腔积液,1例有泌尿系感染症状.患者均行患侧关节抽液或窦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细菌培养阴性.
作者:冯常智;李永焕;高巍;青祖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不同区域松质骨的显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差异性,为合理设计金属置人物提供力学参考.方法 取7个新鲜正常人体股骨近端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分别对股骨头、股骨颈、粗隆间的骨小梁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大型有限元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各区域在主要受力方向上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股骨头部的骨密度、骨矿含量、骨小梁密度、骨小梁数目明显高于股骨颈及粗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与粗隆间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近端不同区域的松质骨的显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存在差异性,提示现有股骨近端金属置人物可能存在生物力学上的缺陷.
作者:樊向利;郭征;宫赫;石磊;李小康;王攀;张涌泉;袁超凡;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后交叉韧带保留(PCR)型和后稳定(PS)型全膝关节置换(TKA)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不同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自2000年2月~2009年8月收治的36例(39膝)初次行TKA的资料,比较PCR和PS型假体的临床疗效,结合文献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问题.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年6个月,PCR型组和PS型组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膝关节活动度PCR型组平均为106.6°,PS型组平均为10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交叉韧带结构完整者可采用PCR型假体,但应松解PCL,原则上宁松勿紧;对于PS型假体,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容易掌握,临床适用范围更广.
作者:黄迅;马金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Pipkin骨折)的发生率随高能量损伤增加而增多.笔者于2004年2月~2008年9月共收治了97例髋关节后脱位,其中16例伴有股骨头骨折(16.5%),有14例Pipkin骨折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作者:刘志强;李延明;董军政;吴艳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