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鹏;禹志宏;邹海兵;刘涛
骨盆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骨盆后部结构对骨盆的稳定作用占60%,前部占40%[1].亦有研究表明在整个骨盆负载中后环占70%(压应力).骨盆后环是承载和负重的必经之路,所以骨盆骨折应重点解决骨盆后环的力学稳定性.自2005年10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人1枚直径7.3 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13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前进;王亮;甄相周;杨彦亭;陈宏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股骨粗隆间EvansⅣ型骨折采用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随访12~30个月,无假体松动及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军;姜鑫;赵雪丽;张益民;郭永智;孙延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股方肌骨瓣移植加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取股方肌骨瓣移植于股骨颈骨折骨槽内,2~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2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结果 经1.5~5年(平均2年3个月)随访,20例4个月~1年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91%.结论 应用股方肌骨瓣移植加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血供好,固定牢固,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邢顺民;谭俊铭;王朝阳;陈德纯;时国华;苏加向;申炼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收集终末期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6例,并行12~43个月的随访.结果 6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47.2分提高到88.0分.术后随访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但围手术期需要慎密的准备和处理.
作者:黄钢勇;魏亦兵;吴建国;陈飞雁;王思群;夏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空心钉切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方法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87例.观察内容包括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空心钉切出原因.结果 共有11例发生空心钉切割出股骨头.结论 掌握正确的手术技巧,改良空心钉的设计,股骨颈骨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降低切割率.
作者:郭晓鹏;禹志宏;邹海兵;刘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对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并得到随访的112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A组)、LPFP(B组)、PFN(C组)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髋关节Parker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A组与B、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即B、C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住院费用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上A组与B、C组相比较,A组较差P<0.05),但术后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Evens 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三种内固定方式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对Evens Ⅱ型骨折,适用用PFN、LPFP,也可用DHS.对于Evens 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适用PFN、也可用LPFP,对于逆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冠状面骨折不可用DHS,可用LPFP,好用PFN.
作者:陈松;雷青;李岳峰;罗俊江;刘堂友;周伟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8例应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1例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合并股骨髁上粉碎骨折应用γ钉及股骨髁解剖板内固定.结果 9例均获随访,骨折均临床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高能量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骨盆X线片检查,股骨重建钉是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较理想内固定选择.
作者:郭振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1].自2007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满意.
作者:张雪冰;于燕春;何英敏;刘永;李玉祥;王大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10~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优17例,良12例,中1例,优良率96.7%.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血供破坏少、骨折愈合好、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王玮;庄小强;白宇;金先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时,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和传统术式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行传统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传统术式组),与文献报道张洪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17例(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进行对比,通过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获得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测量手术前、后实际股骨头旋转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探讨两种术式在全髋置换髋臼重建时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结果 传统术式组术前水平距离为8~58 mm,平均25.92 mm,术后为6~34 mm,平均16.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02,P<0.01);术前垂直距离为4~38mm,平均20mm,术后为2~36mm,平均18.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9,P<0.05).两组手术前后水平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36 mm、8.81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两组手术前后垂直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mm、3.47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27,P<0.05).结论 传统术式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作用上,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崔岩;刘建国;安久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封闭导致肢体坏死临床罕见,2009年9月笔者遇到1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行曲胺奈德封闭治疗导致手指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丙昂;李改丽;王二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骨折髋支撑关节由骨折髋臼杯、塑料髋臼和骨折人工股骨头组成.股骨颈骨折多钉固定,髋关节内放置骨折髋支撑关节,加大股骨头包容,减少股骨头负重,使股骨头颈得以修复.结果 放置骨折髋支撑关节30例(30髋),术后3周持拐行走,3~4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与生活.髋关节活动功能接近正常.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愈合良好.结论 骨折髋支撑关节为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作者: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郭树章;张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外踝的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作者:于涛;俞光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多由巨大暴力直接作用、挤压骨盆所致,常合并大出血,休克发生率很高,又常合并腹腔、盆腔脏器等全身多发损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尽管近年来有关骨盆骨折的治疗及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骨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也不断提高,但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仍存在争议,对于骨盆骨折的治疗不仅在于抢救生命,也要重视减少患者的长期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因此,有必要重视和规范骨盆骨折的早期治疗.
作者:罗从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总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93例获得随访,1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术后并发症包括单纯髋内翻5例,股骨头颈钉切割穿人髋臼合并髋内翻1例,股骨颈干角变小2例,股骨头颈钉切割合并颈干角变小4例,患肢短缩2例.结论 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技术欠佳和术后患肢过早负重锻炼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髋部生物力学的特殊性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作者:王鹏建;李海峰;阮狄克;丁宇;张超;李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情进展常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继发骨关节炎.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38岁.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终都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后其效果较因其他疾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要差[1].
作者:康鹏德;裴福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老年人好发骨折之一,也逐渐成为骨科常见的骨折.老年人作为一类特殊人群,有其自身特点.
作者:许英;刘树民;李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骨折合并脑外伤后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2,IGF-Ⅱ)的变化情况,并与单纯脑外伤、单纯骨折病人以及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脑外伤后IGF-Ⅱ浓度变化与骨折愈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5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3例,包括正常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及单纯脑外伤组.每例于伤后1、3、7、14 d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血后室温凝固30 min,离心1000xG 15 min,收集分离血清,于-20℃冷冻保存.试验时严格按照IGF-Ⅱ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计算出所有标本的IGF-Ⅱ的含量,并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单纯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伤后第3天血清IGF-Ⅱ含量升高,1周时为正常组的2倍,2周时为正常组的3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第3天血清IGF-Ⅱ含量明显升高,为正常组的2倍,1周时可达5倍,2周时可达到7倍.其与单纯骨折组或单纯脑外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60<0.05).结论 骨折合并脑外伤病人IGF-Ⅱ含量明显升高,提示IGF-Ⅱ可能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崔林江;张磊;高韧;邹云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盆环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其周围的软组织,包括耻骨联合,骸骼关节前后部诸多韧带和骨盆面的软组织.骨盆环前部结构是耻骨联合和耻骨支,对骨盆环的稳定作用只占40%,而后部结构占其稳定作用的60%.对于骶髂关节韧带的研究多年来集中在力学研究较多,但对其本体感觉功能却知之甚少.
作者:楚宇鹏;孔建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损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半月板仅外缘25%存在血液供应,损伤后很难自愈,大多需要手术治疗.自2006年11月~2008年12月,笔者医院引进美国施乐辉公司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于膝关节镜术中进行修复43例半月板损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裕光;崔鲁霞;王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