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抽芯包埋法输卵管结扎术800例效果分析

刘彦斌;包寒靖

关键词:抽芯包埋法, 输卵管结扎术, 输卵管结扎手术, 现报告如下, 效果满意, 临床验证, 随访
摘要:笔者采用改良抽芯包埋法行输卵管结扎手术800例.经临床验证和5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调研吉林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2006年8月24~26日,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组织专家对吉林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一个市级、两个县级、一个乡级技术服务机构的网络建设发展情况,分别与省、市、县、乡计划生育行政领导、技术服务站长和技术服务人员以及县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举行座谈会.

    作者:胡晓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四川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获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经卫生部组织中国医科大、协和医大、中山医大、浙大医学院等10余所全国著名医学院校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专家的严格论证、评审,四川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近期已获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到目前为止,包括四川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在内,四川省共有华西医大、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先后获准开展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的获准实施,表明四川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的业务范围在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的领域内,又有新的重大拓展.

    作者:陆逵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吉妮柔适IUD异位小肠1例分析

    资料:刘某,女,36岁,G4P1,平时月经规律,2005年9月10日,因宫内妊娠45天行人工流产术.2005年12月12日来本中心,经门诊行各种常规检查后放置吉妮柔适宫内节育器(IUD)(天津和杰公司生产),术中及术后无明显不适.2006年3月15日因停经50天,并伴有恶心、呕吐,到妇婴医院查尿hCG阳性,B超检查示宫腔内可见直径约16mm的妊娠囊,未见IUD.

    作者:胡那顺;包玉荣;李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DNA定量分析法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评价

    目的:探讨细胞DNA倍体分析方法在筛查宫颈癌及CIN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参与普查的15 643名妇女采用宫颈刷取材,液基薄层制片,DNA染色,应用全自动DNA倍体分析系统扫描诊断,对516例(3.3%)可见异倍体细胞或异倍体峰妇女行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经病理检查确诊.结果:检出425例(82.4%)CIN和宫颈癌,检出率为2.7%(425/15643);CIN及宫颈癌可发生于任何糜烂程度甚至光滑的宫颈;异倍体数目越多,病变程度越高.结论:采用DNA倍体分析方法筛查宫颈癌能显著提高阳性检出率.

    作者:张桂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D21S11、PentaD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在唐氏综合征基因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获得北京汉族D21S11、PentaD基因座群体遗传学数据,探讨其在唐氏综合征基因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15份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个体抗凝血样和10例唐氏综合征核心家系血样均采自北京地区.DNA IQ提取DNA,多重PGR扩增,自动基因分析仪收集电泳结果数据,基因扫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扩增产物片断相对大小,基因分型软件进行样本基因型分型.结果:全部样本的每个STR基因座都获得了清晰的基因型分型.基因座D21S11和PentaD在北京汉族群体中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且杂合度分别为0.921 7、0.826 0.唐氏综合征核心家系的检测结果与细胞遗传学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基因座D21S11和PentaD不仅可以应用于北京地区汉族群体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同时可以快速完成唐氏综合征的基因诊断.

    作者:王琳;王毅;薛红;马旭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负压吸宫术致子宫穿孔并肠损伤6例诊治体会

    人工流产术致子宫穿孔并肠损伤是计划生育手术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告多年来本院收治此类患者的诊疗过程及体会.

    作者:王玉贤;杨海澜;李翘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疗效观察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存在着引产时间长,宫缩过频、过强,宫颈裂伤,胎盘、胎膜残留等问题.笔者将米非司酮用于依沙吖啶中期妊娠引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薇;望玉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微生物检测及夫妇共患情况观察

    精液检测中的精浆分析主要有生化指标和微生物检测.我们在对临床不孕不育夫妇的检查治疗中,除了常规检查外,在对精浆微生物进行检测同时,对其配偶检测白带也进行了微生物检测,以期为夫妇同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王万寿;袁祖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甘肃召开全省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工作会议

    2006年8月25~26日,甘肃省召开全省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工作会议,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会议,也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县(乡)服务站(所)运行机制改革方案、传达全国服务站建设会议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及全国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培训会精神.全省各市、州人口计生委分管科技工作的主任、服务站站长和各县、市、区服务站站长共计约120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陈朝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人工流产术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人工流产术是解决意外妊娠和治疗性流产的有效措施,但术中扩张宫颈及吸刮宫壁造成疼痛并易引发人工流产综合征.#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以人为本、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临床相继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本文就无痛人工流产各种镇痛方法及其镇痛效果、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燕;韩丽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依法管理与发展探索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颁布,确立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合法地位,也为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提出,为服务机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目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亟待改善和加强.为探索县乡级服务机构快速、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区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卢玮青;武小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B超诊断回肠壁神经纤维瘤1例

    资料:女,49岁,因主诉发现下腹部包块4个月来站就诊.4个月前患者触摸右下腹时发现腹内有包块,无痛,无异常感觉,之后时而在右下腹,时而在左下腹触及包块.近10日因感轻微腹痛、伴白带增多前来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畅、内口有中等量泡沫样白带,无臭味;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右侧附件区触及7cm×6cm质硬包块,移动度大;左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左偏移位,5.8cm×4.0cm×3.9cm大小,宫体饱满,切面均匀,宫腔线居中;右侧附件区探及7.2cm×6.8cm混合回声椭圆形包块,分界清,囊壁厚1.1cm,中等偏强回声,囊内呈弥漫低回声混杂大量增强光点、光斑及融合性光团,右侧附件区未显示该侧卵巢;左侧附件区探及3.1cm×2.9cm椭圆形回声卵巢.

    作者:周寿礼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出生缺陷防治技术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出生缺陷防治列为人口与健康科学研究5个优先主题的首位.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依然制约着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出生缺陷预防、筛查、诊断、咨询、治疗等关键技术进行应用系统研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以需求为导向的出生缺陷防治技术体系.本文提出了出生缺陷预防存在着6个方面的科技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思路和策略.

    作者:陈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贵州省1996~2004年出生缺陷抽样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贵州省出生缺陷发生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抽取17所(2003年起扩大为30所)县级以上医院为出生缺陷监测点,1996~2004年于监测点监测118 091例围产儿,确诊出生缺陷儿1 472例.应用《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录入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及因素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随年度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高水平(137.92/万).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6.852,P<0.05);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9.109,P<0.05).9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居前5位依次为:唇裂合并腭裂(13.89/万)、多指(趾)(13.63/万)、神经管畸形(12.62/万)、先天性脑积水(8.21/万)、先天性心脏病(7.96/万).结论: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重视产前咨询和围产期保健,落实各种预防措施,尤其是做好病因学预防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张玲;黄惠玲;张谊;王伟人;冯层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改良取器钳在IUD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

    失去尾丝的开放型宫内节育器(IUD),以及发生脱结、断裂、残留的闭合型IUD用取环钩取出困难.笔者将IUD放置钳改制为取器钳,应用于IUD取出术中,效果良好.

    作者:王绪兰;王珍芳;陈建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肾炎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精液质量及其影响机制.方法:对35例不同阶段的慢性肾炎及20例健康志愿者精液常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肾炎患者的精液主要参数(精子活动力、存活率)明显下降,形态镜检异常,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慢性肾炎患者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含量与精液常规参数值呈负相关(r=-0.05,P<0.01).结论:慢性肾炎患者代谢毒素物质可能使精子细胞受损、存活率、活动力下降,并且导致精子畸形率增加.

    作者:王跃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改良抽芯包埋法输卵管结扎术800例效果分析

    笔者采用改良抽芯包埋法行输卵管结扎手术800例.经临床验证和5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彦斌;包寒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频脱器妇女改置两种吉妮IUD临床效果观察

    2002年以来,本中心对频脱器妇女改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IUD)和吉妮IUD,随访两年来,避孕效果理想,副反应发生率低,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秀芳;郭玲;刘俊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科技论文中数字、量及单位符号的规范用法

    数据作为科技论文的核心和精髓,真实性及准确性不仅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其规范表达也是衡量期刊标准化程度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期刊出版编审校工作中经常发现部分作者由于不熟悉数字、量及单位符号的正确运用和使用规则,使用混乱和错误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本文就计划生育科技论文来稿中常见问题予以讨论,以期提示作者在写作中加以重视.

    作者:董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精液分析标准化和精液质量评估

    精液分析是评估男子生育力的重要方法,也是男科疾病诊断以及疗效观察的实验依据.由于精液分析中各参数并不能确定达到受精位置的少数精子的受精能力,因此要正确评估男子生育能力还需要结合临床和其它精子功能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精液分析结果易受射精频度,温度,实验室条件,检验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主观判断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其结果易发生偏差,故精液采集与分析必须严格按照适宜的标准化程序进行,才能提供受检者临床状况的必要信息.

    作者:陈振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