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吴天玉;高新建;赵传利;金小平

关键词:计划生育, 技术服务, 已婚育龄妇女, 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市, 行政村, 铜山县, 江苏省, 人口, 环绕
摘要:江苏省铜山县位于苏鲁皖三省交汇处,环绕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全县辖22个镇,346个行政村,总人口131.4万人,育龄妇女35.2万人,已婚育龄妇女26.1万人。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

    一、宫颈癌问题宫颈癌一直是影响妇女健康的重要问题,据世界范围调查,全球每年约有466 000例宫颈癌的新发病例,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有效的宫颈癌筛查体系,它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1].

    作者:刘庆;董兆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江西省举办SARS防治培训班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西省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巩固发展我省防治非典成果,防止非典疫情反复,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非典防治工作要求,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全国农村地区省际流入人口统计严防非典反复的紧急通知》和江西省防非典指挥部《关于做好我省当前预防非典工作的若干要求》精神,江西省计生委于2003年11月8日在南昌市举办了全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SARS防治培训班。

    作者:冯润航;杨小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益气养血冲剂治疗皮下埋植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皮下埋植避孕法,因其长效、高效、简便、可逆而深受已婚育龄妇女的欢迎,但临床上约有50%~70%的使用者出现程度不一的月经不调,成为终止使用的主要原因,占终止使用人数的70%~80%[1].西医主要采用止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用药时间较长,使多数患者不能坚持使用.中药调经具有良好的作用,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进行临床辩证治疗,在汤剂的基础上,反复筛选,改变剂型,研制成了益气养血冲剂,并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凤玲;周广菊;丁洪武;李润东;黄崇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对胎儿的影响

    米非司酮是80年代由法国Roussel Uclaf公司合成的炔诺酮衍生物,是与受体分子学和分子生物学同步发展的药物.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类药物广泛用于抗早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认可.随着研究进展,近年来米非司酮用于中、晚期妊娠引产也屡有报道,亦试用于避孕及治疗激素依赖性疾病[1].但是对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较少,尤其是米非司酮终止妊娠对胎儿的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钱芳;杨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取出皮下埋植剂时损伤尺神经1例

    资料:王某,女,35岁,孕3产2.因使用皮下埋植剂到期于2002年6月5日来本站要求取出.埋植剂位于肱三头肌前正确位置.采用常规方法操作,切口部位以1%利多卡因3ml局部浸润麻醉.

    作者:祁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湖南省召开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大会

    2003年11月14日,湖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大会在长沙市召开,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之享等领导参加了会议。

    作者:刘琼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庆市江津市委为计划生育工作解决四件大事

    中共重庆市江津市委为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第七次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专门召开市委党委会,研究解决了计划生育工作四件大事:

    作者:黄智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致女性不育临床分析

    解脲支原体(UU)感染致不育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对80例不育妇女进行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检测,并将42例生育二孩后行输卵管结扎者为对照组,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传荣;毛金芳;寇秀花;丁树奇;张佃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原因.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法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人工流产情况及原因.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为29.98%;人工流产原因中有35.15%是由于未避孕造成的,有超过一半(52.85%)的人工流产为避孕失败情况下采取的补救措施;避孕失败的原因中有65.09%为宫内节育器失败;婚前及婚后初产前的人工流产超过70%是未采取避孕措施造成的,而产后的人工流产主要是避孕失败造成的;多次人工流产妇女的避孕措施趋向多样化;而人工流产原因中避孕失败的比例增加.结论:应加强避孕方法知识的宣传以及避孕方法使用的指导,提高农村育龄妇女的避孕使用率及正确使用率,特别是对有人工流产(一次或多次)史的对象应加强避孕使用指导;对采用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应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宫内节育器的有效性.

    作者:李玉艳;陈锡宽;李文英;武俊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铜山县位于苏鲁皖三省交汇处,环绕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全县辖22个镇,346个行政村,总人口131.4万人,育龄妇女35.2万人,已婚育龄妇女26.1万人。

    作者:吴天玉;高新建;赵传利;金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本院自2003年1月起使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英;陈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输卵管结扎术后腹壁深层组织残余脓肿的治疗

    输卵管结扎术是简便、有效、常用的绝育方法,但如果操作不当或其它原因,可出现切口深层组织感染及脓肿.脓肿向体表溃破后,引流不畅形成窦道,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十余年,久治不愈,给受术妇女造成很大的痛苦.本文总结了12例输卵管结扎术后腹壁深层组织残余脓肿的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傅烈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异丙酚微量泵持续输注与单次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麻醉的比较

    目的:探讨双异丙酚微量泵持续输注与单次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麻醉对受术者的影响.方法:12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持续输注组和单次注射组各60例,持续输注组用微量泵经静脉持续注入不稀释的双异丙酚,单次注射组一次经静脉注射不稀释的双异丙酚,分别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子宫收缩情况、术中出血量、宫颈松弛情况、唤醒和清醒时间、用药总剂量以及术前、术中、术后三段时间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值.结果:持续输注组妇女的手术镇痛效果和宫颈松弛情况及术中呼吸、循环系统指标与单次注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持续输注组妇女的子宫收缩较好,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单次注射组妇女,且双异丙酚总用量和受术者的唤醒时间、清醒时间均显著少于单次注射组妇女.结论:双异丙酚微量泵持续输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更加安全,显著优于单次注射法.

    作者:彭文湃;韩定英;卓有珍;曾亮华;钟翠芳;刘晓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药物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分析

    近年开展的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双异丙酚起效快,苏醒迅速,但镇痛作用轻微.氯胺酮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但其交感兴奋及精神作用给术中术后带来不便.本文比较单用双异丙酚、氯胺酮及两药联用的临床效果,以寻求一种佳用药方案.

    作者:姚青郎;袁宁霞;李春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江苏省泰兴市计划生育指导中心于1995年3月正式开业.开业之初,中心职工人数25人,其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17人.

    作者:王德银;严金莲;刘文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全国出生缺陷干预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广州军区举办计生干部培训班暨计生办主任座谈会

    2003年10月16~19日,广州军区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第二十期计生干部培训班暨计生办主任座谈会,这是军区在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作者:周面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产泰治疗人工流产后出血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应用中药产泰,对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及促进月经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480例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2例,在手术流产后、药物流产胚囊排出后1~12h服用产泰口服液及口服抗生素;对照组238例,仅在手术后口服抗生素.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时间、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个月内月经恢复正常比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后服用产泰,能明显缩短阴道出血的天数、减少阴道出血量、促进月经恢复.

    作者:上官雪军;杨梅丽;竺桂英;王新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四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华医学会学术部;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专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计划生育学组;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盆腔脓肿13例

    盆腔炎性疾病是妇女常见疾病,急性者发病急危,可因败血症危及生命,慢性者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盆腔脓肿可发生于急性输卵管卵巢炎初次发病之后,也常在慢性附件炎屡次发作的基础上形成[1].本文就13例盆腔脓肿的综合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黄雅琴;阮雅文;陶萍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