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集合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进展

齐太国

关键词:肾集合管癌, 临床病理特征, 研究进展, Carcinoma, Collecting Duct, Features, 肿瘤侵袭性, 恶性肾肿瘤, 脏器转移, 预后差, 肾细胞癌, 男女比例, 青壮年, 淋巴结, 患者, CDC
摘要:1 概述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of thekidney,CDC),又称Bellini's管癌,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是一种少见且侵袭性强、预后差的原发恶性肾肿瘤,占肾细胞癌的0.4%~3%.肿瘤侵袭性明显,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就已有淋巴结和/或远处脏器转移,预后较差.
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迟发型生化复发的定义及其临床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后生化复发(prostate-specificantigen recurrence,PSAR)的发生与RP术后时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目前尚未明了,我们将RP术后超过5年发生的PSAR定义为迟发型生化复发.

    作者:王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肠粘连松解术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肠粘连松解术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术中腹腔镜直视下发现的168例伴有下腹部肠粘连患者,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5例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B组93例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肠粘连松解术.患者术前均经B超证实为精索静脉曲张(VC).术前记录患者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并记录患者下腹疼痛、阴囊坠胀及阴囊潮湿等症状.术中腹腔镜直视下记录患者腹腔肠粘连情况.术后1、3、6个月分别随访1次,观察患者相应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A、B两组共1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3天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3、6个月随访,A、B两组在阴囊坠胀不适,睾丸疼痛、阴囊潮湿等症状的消除缓解上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在下腹疼痛、坠胀不适等症状的缓解消除上,两组有明显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对于VC患者,如合并下腹疼痛、坠胀不适等症状,应考虑同时存在肠粘连的可能.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时,应同时行肠粘连松解术,这对于下腹疼痛、坠胀不适等症状的缓解和消除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翰博;熊晖;蒋绍博;夏庆华;金讯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由中华泌尿外科学会(CUA)制定推广的<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对前列腺癌诊断及治疗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详尽和较为明确的说明和指导意见,本文仅自临床实践角度,对相关专题进行解读.

    作者:《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 72例均有膀胱出口梗阻(BOO),其中40例伴有不稳定膀胱(DI),占55%.6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正常或增强,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减弱.65例尿流率(UFR)低平,7例正常.手术后3个月,66例症状消失,2例出现并发症经再次处理治愈,不稳定膀胱15例,占21%,包括5例低顺应性膀胱.结论 通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术后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患者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逼尿肌顺应性和收缩功能及尿道括约肌功能.这对于合理选择病人及术后疗效判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红学;王砺;王文丽;陈双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腹腔镜半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复肾(附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半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复肾的手术方法 和效果.方法 采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半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成人上半重复肾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28岁.左侧11例,右侧4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1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1~115 min,平均84 min.术中出血量5~150 ml,平均55 ml.术后住院时间4~8d,平均5.9d.术中和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下半肾功能良好.结论 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半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复肾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下肾影响小等特点.

    作者:熊晖;夏庆华;蒋绍博;李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肾集合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进展

    1 概述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of thekidney,CDC),又称Bellini's管癌,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是一种少见且侵袭性强、预后差的原发恶性肾肿瘤,占肾细胞癌的0.4%~3%.肿瘤侵袭性明显,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就已有淋巴结和/或远处脏器转移,预后较差.

    作者:齐太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伴右侧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的不育患者:双侧精索静脉结扎术与单纯左侧精索静脉结扎术的效果比较

    研究背景:精索静脉曲张(VC)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而精索静脉结扎术对患者症状改善、提高精液质量效果显著.随着B超技术的发展,亚临床的VC患者的诊断率逐渐提高.但对左侧VC伴随右侧亚临床VC而引起不育患者,是采取双侧精索静脉结扎术(BV)还是单纯左侧精索静脉结扎术(LV)对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一直是医学界的争论焦点.

    作者:战立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前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累及前列腺的预测

    研究背景: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和多发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为勃起功能障碍及尿失禁.为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术中保留精囊、输精管、部分或全部前列腺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如果膀胱癌患者合并存在前列腺癌或者尿路上皮肿瘤侵及前列腺以及尿道,采用这些改进的手术方式则将必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评估体系能在术前有效地预测膀胱癌是否合并前列腺肿瘤.

    作者:陈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单纯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需要做尿流动力学检查吗?

    研究背景: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的诊疗指南对SUI的具体诊断标准不尽一致.尤其针对单纯SUI是否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方面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作者:张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患者的上尿路结石

    研究背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患者(ADPKD)常并发上尿路结石,但目前有关此类患者治疗的文献报道却很少.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已用于治疗此类疾病.

    作者:张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男性睾酮缺乏症的诊治进展

    1 前言男性睾酮缺乏症(简称睾酮缺乏症)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某一或某些部位病变导致睾丸不能产生生理水平的睾酮以及正常数量精子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可为原发性的,也可为继发性的.原发性睾酮缺乏症表现为睾酮水平低、精子形成障碍但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继发性睾酮缺乏症表现为精子形成障碍、睾酮水平低及促性腺激素水平低或正常[1,2].

    作者:金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精索静脉曲张与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的关系

    目的 通过对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提睾肌的病理学研究,探讨VC与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的关系.方法 VC组103例次,通过体检及B超检查确诊为临床型VC.依据VC程度分为I°、Ⅱ°及Ⅲ°.在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时,同时取提睾肌做病理检查.对照组20例,均为腹股沟斜疝病人,通过体检及B超检查排除合并临床型及亚临床型VC.在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同时取患侧提睾肌做病理检查.总计,光学显微镜病理检查113例次,电子显微镜病理检查10例次.结果 病理报告显示,绝大多数VC有不同程度的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VC组:103例,其中I°24例次,Ⅱ°37例次,Ⅲ°42例次.无发育不良或萎缩16例次,占16%,发育不良或萎缩(轻度+重度)87例次,占84%.I°、Ⅱ°及Ⅲ°VC病例中重度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所占比例分别是13%、35%、52%,VC愈严重,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愈明显.对照组:20例,无发育不良或萎缩17例,占85%,发育不良或萎缩(轻度+重度)3例,占15%,绝大多数病例均未发现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V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说明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与VC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VC与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存在显著相关性,VC愈严重,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愈明显.提睾肌发育不良或萎缩是VC的病因或结果 ,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作者:张建军;金讯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泌尿外科内腔镜切除术产生气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研究背景:内腔镜泌尿外科是现代泌尿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内腔镜手术中,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和前列腺汽化术(TUVP),会产生一些气体烟流.对于这些气体烟流中是否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成分,目前尚无定量研究.

    作者:尉春晓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儿出生后第1年内手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肾盂直径大小的意义

    研究背景:根据产前超声检测显示泌尿系统异常的发生率大约是1%,其中大约1/3是尿道发育异常.对于胎儿来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导致其肾脏集合系统明显扩张的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病例的7%~35%.

    作者:喻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15例分析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类型、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至2003年同种肾移植术1058例次,术后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现恶性肿瘤15例,发生率1.41%,分别发生于移植术后13至141个月,平均47个月.其中泌尿系肿瘤11例,肺癌1例,脑膜癌1例,胃癌、肝癌各1例.所有患者确诊后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同期环孢素减少1/2,骁悉或硫唑嘌呤停用或减少1/2量.11例行手术治疗,未行特殊治疗4例.现存活3例,平均存活20个月,10例属肿瘤晚期,短期内死亡,另外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泌尿系肿瘤常见,治疗上应争取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应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剂量.

    作者:王绪雷;李香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方法 测定73例预致敏肾移植受体体内抗-HLA抗体的致敏程度及抗体特异性,并与81例未致敏受体进行比较,受体以及相应供体的HLA基因型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早期移植结果 的因素(移植物的2年排斥率和生存率),包括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种类及特异性,以及供者的靶抗原.结果 预致敏受者比未致敏受体的2年预后差(移植排斥率P=0.019,生存率P=0.01),无论是以6抗原匹配(AgM)或氨基酸残基匹配(Res M)为标准,对预致敏受体而言,HLA错配数对移植物排斥率,或者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产生PRA-I、PRA-Ⅱ两种抗体的移植物受体的两年预后更差(移植排斥率P=0.001,生存率P=0.002).PRA峰值≥50%的组及其分组,移植时PRA值大于50%,他们的两年预后明显比对照组差(移植排斥率P1=0.025,P2=0.001,生存率P=0.043,P=0.024).移植时靶抗原阳性组及其分组,HLA-I阳性的组,其移植物排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高于靶抗原阴性组(P=0.003,P=0.001),高于靶抗原峰值阳性但移植时靶抗原阴性的受体(P=0.024,P=0.002).靶抗原阳性组还有HLA-I靶抗原阳性组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01),靶抗原未明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与靶抗原阳性组类似.经过血浆滤过及免疫吸附的预致敏受者(PRA处理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经处理的PRA预致敏受者的结果 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排斥率P=0.004,生存率P=0.005),3例HLA-I靶抗原阳性、按照氨基酸残基标准无错配的受体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PRA-Ⅱ阳性(靶抗原未知)的受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PRA-Ⅱ靶抗原阳性的8例受者未见超急性期排斥反应.结论 移植前PRA预处理可以改善预致敏受体肾移植后的预后,避免抗原阳性供者仍然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早期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

    作者:孟慧林;金讯波;李香铁;王洪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托特罗定与多沙唑嗪治疗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托特罗定与多沙唑嗪治疗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行TURP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自手术当日起分别单纯给予口服托特罗定、多沙唑嗪、安慰剂及托特罗定联合多沙唑嗪直至拔除导尿管后1周.于拔除尿管后第1天,第7天检测各组大尿流率(Qmax),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各组IPSS储尿期分数,以及各组平均每天发生的尿急次数,24小时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拔除导尿管后第1天、第7天各组平均Q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除导尿管后第1天、第7天托特罗定联合多沙唑嗪组及托特罗定组平均IPSS储尿期分数、平均尿急次数、24小时排尿次数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拔除导尿管后第7天托特罗定联合多沙唑嗪组平均夜尿次数与托特罗定组、安慰剂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各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托特罗定联合多沙唑嗪对于治疗TURP术后的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疗效确切,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托特罗定,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琦;王慕文;赵勇;孙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技术的普及和影像检查方法的改进,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精确分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有重要意义[2],前列腺穿刺活检目前仍然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重要依据.因此,提升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陈兴发;贺大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巨大膀胱憩室伴憩室内多发肉瘤样癌1例报告

    巨大膀胱憩室伴憩室内多发肉瘤样癌在临床较为少见.我中心收治1例,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

    作者:李连军;陈修德;蒋绍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国际泌尿外科学会(SIU)第30届大会关于前列腺癌的专题纪要

    国际泌尿外科协会(SIU)第30次会议于2009年11月1日至11月5日在中国上海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泌尿外科专家,会议论文涵盖了泌尿外科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前列腺癌是此次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着重介绍此次会议有关前列腺癌的筛查、局限性及进展期前列腺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徐溢涛;张琦;张智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

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