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
目的:研究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差异性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4例患者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组,52例/组.对照组患者行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直接前入路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7%,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直接前入路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预后时间,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郭云财;温准;林希龙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具体原因,再对所有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51例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误吸发生率为3.92%(2/51),未发生误吸率为96.08%(49/5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胸、腰椎骨折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原因为体位、患者本身因素、机械通气的建立、应用抑酸剂和镇静药物等,加强针对性护理能够降低误吸发生率.
作者:景淼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0例肱骨干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90例)和对照组(n=90例),观察组病人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9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44%(13/90),2组比较,P<0.05.结论:在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病人中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晓微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挑选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髋臼骨折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并利用三维表面遮盖法、容积重建技术观察患者骨折类型与情况.并观察患者内固定复位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三维表面遮盖法显示48例,手术治疗45例,重建钢板固定14例,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31例,患者术前三维影像诊断结果与术中观察一致,且均可清晰反应患者伤情;4例未全部显示骨折线,相对比容积重建技术,三维表面遮盖方法立体显示效果要优于容积重建技术,而容积重建技术显示不明显骨折与细碎骨折效果要明显于三维表面遮盖方法,且可立体直观显示患者术后复位效果.结论:临床诊断和治疗髋臼骨折中,三维CT成像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容积重建技术对患者术后复位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明龙;张日松;孙清华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在对脊柱创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为找出更好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到本院来治疗脊柱创伤的4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人;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用时比对照组少;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也要少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也要少于对照组;在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方面,2组患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脊柱创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作者:李奎元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室使用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办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进行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采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焦虑,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时,采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显著的提高护理的作用,保证手术效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患者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所以可以将人性化护理手段进行推广.
作者:聂颖;代梅皎;方英娜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骨科重症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预防感染的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行PICC骨科重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预防感染护理干预,每组各45例,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局部感染、导管感染、血液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1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观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结论:在重症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预防感染的护理中,提高专业技术熟练程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密切观察置管运行情况,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使用效率和治疗效果.
作者:王丽梅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应用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成像的价值.方法: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鼻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采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对患者均实施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统计分析2种检测方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及分类诊断效果.结果:CT检查对鼻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100.0%与X线47.5%相比明显较高,CT检查对单纯线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复合骨折的诊断准确率100.0%、100.0%、100.0%与X线48.6%、50.0%、46.7%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应用CT三维重建成像检测效果优于X线平片.
作者:高岭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析高频超声对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收治的87例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采用统计学分析87例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的具体骨折节段、骨折分型以及高频超声特点.结果:87例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中有53例中段骨折(占60.92%)、24例上段骨折(占27.59%)、10例下段骨折(占11.49%),中段骨折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上段骨折和下段骨折(P<0.05);87例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中有30例I型、57例II型;高频超声特点:早期骨折骨皮质连续性中断且骨膜增厚,骨折处骨膜血流信号逐渐消失、骨折愈合之后骨表面毛刷状隆起骨痂逐渐成光滑丘状.结论:高频超声对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比较高.
作者:高峰;中一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及中段骨折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肱骨近端及中段骨折患者36例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患者予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予交锁髓内钉固定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肘、肩关节功能,相关观察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8.89%、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66.67%、肩关节功能优良率77.78%;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106.03±6.23)ml、手术时间(60.08±5.70)分钟、放射学骨折线消失时间(49.23±9.30)天、患肢肿胀时间(4.27±0.49)周,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1.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319.31±6.20)ml、手术时间(101.40±5.40)分钟、放射学骨折线消失时间(66.03±10.50)天、患肢肿胀时间(9.60±0.50)周,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及中段骨折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患肢肿胀时间等,有效改善患者肘、肩关节功能,降低成角畸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作者:王殿琪;孙旭明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小儿前臂闭合骨折采用2种方法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68例小儿前臂闭合骨折者,将3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将34例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6±0.4)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2±0.7)周,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7.1%,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91.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0岁以上患儿出现3例(8.8%)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低于10岁患儿无该现象发生,对照组低于10岁患儿3例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8.8%),10岁以上患儿中无该现象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岁及以内患儿对比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10岁以上患儿对比中,观察组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前臂闭合骨折治疗中,针对10岁以内的患儿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其疗效更显著;在10岁以上的患儿中可以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疗效更好,并发症少.
作者:王世凯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5月22日-2017年5月22日期间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髓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髓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5.96±12.35)ml、手术时间(81.25±3.62)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2.69±1.42)周、引流量(102.56±12.02)ml、并发症发生率4.00%,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各时间段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髓内固定患者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中效果显著.
作者:王志祥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患者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34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申军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采用头皮针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头皮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将2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接受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以及生活能力指标数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的生活能力、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3.33%,高于对照组72.41%,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头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尚延萍;许蕾;韩月娥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对股骨干骨折手术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择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7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抽签法下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2组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天数(12.56±2.15)天和治疗费用(8125.56±756.23)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优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56±3.25)天,平均治疗费用(9756.23±810.35)元,P<0.05.对照组患者在满意度(86.59±8.56)分和知识掌握情况上(84.69±8.59)分具有一定的优势,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评分(72.59±5.56)分;知识掌握情况(64.23±10.15)分,P<0.05.结论:对股骨干骨折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代士玲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析人性化护理对ICU(重症监护室)转入骨科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重症监护室转入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51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重症监护室转入骨科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发生率、恐惧发生率、孤独无助发生率、抑郁和自卑发生率.结果:护理前2组重症监护室转入骨科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恐惧发生率、孤独无助发生率、抑郁和自卑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重症监护室转入骨科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恐惧发生率、孤独无助发生率、抑郁和自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ICU(重症监护室)转入骨科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翟智翘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析有明确病史的中老年脊柱椎体骨折的MRI(磁共振)表现,并探讨其对中老年椎体骨折性质鉴别诊断方便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恶性疾病病史和单纯创伤性病史各20例中老年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MRI影像特征,包括椎体形态及各扫描序列(T1WI、T2WI、FST2WI(腰椎)或STIR)不同影像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强化方式.结果:⑴创伤性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一般呈楔形或变扁,伴椎板塌陷及椎体后上、下角突起;急性期椎体中部常见横带状骨折线,周围伴大片骨髓水肿,T1WI序列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或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合并双侧椎弓根挫伤、骨髓水肿及椎旁周围软组织肿胀、椎管内血肿.增强扫描急性期椎体骨髓水肿呈较明显均匀强化,椎管内血肿未见强化;陈旧性或慢性骨折椎体未见明确强化征象.⑵恶性疾病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一般呈变扁或倒楔形、椎体局限性凹陷状型;椎体前后缘呈球形或弧形膨隆;椎体信号异常:T1WI序列大多数呈不均匀结节或斑片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或STIR不均匀结节高信号,硬化病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椎体呈较明显结节状、斑片状强化,椎弓根受侵蚀、破坏,以呈不均匀强化;椎旁周围或椎管内伴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中老年脊柱椎体骨折性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黄德干;胡青松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以100例脊柱外科患者为例,对比探究常规康复训练及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学领域的盲选法作为标准,将本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0例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方案,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的训练依从性评分为(92.17±3.84)分,远高于对照组的(78.15±6.13)分,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后及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应用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提升患者训练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处于围术期在预防切口感染中进行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样本在我医院中骨科所收治并给予手术疗法的患者选择出80例,时间从2016月10月-2017年10月.依照抽签法完成组别的分配,对照组(n=40)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40)进行预防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产生率远远比对照组低很多,同时住院时长上观察组是少于对照组的,终都呈现出P<0.05统计情况,拥有讨论价值.结论:将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骨科患者围术期中,对切口感染有预防效果.
作者:陈筱岑 刊期: 201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症状的效果.方法:选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整体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可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症状得以有效改善,并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晓霞;刘迎雪;姜晓博;宋炜 刊期: 201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