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沈影超;陆苇;陈俊;缪逸鸣;唐晓东;蒋晓伟
目的:研究水合氯醛用于骨科患儿非睡眠剥夺情况下配合 CT检查镇静护理的适合剂量。方法:选取需实施CT检查镇静的骨科疾病患儿120例,通过美国医师协会的病情分级判断患儿对镇静的耐受力为Ⅰ~Ⅱ级,参与研究患儿均为1个月~3岁。依据患儿口服水合氯醛的剂量进行分组,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的为A组,口服10%水合氯醛1ml/kg的为B组。按照患儿年龄将A、B组再次各分为2组:年龄为1个月~满12个月的为婴儿组,>12个月~3岁之间的为幼儿组。服用药物后由1名专职的麻醉护士进行观察并记录各组患儿的入睡时间、入睡后脑电双频指数( BIS)及镇静失败率。并严密观察患儿在实施镇静期间的异常情况发生率。结果:A、B2组的婴儿组间比较,A组婴儿入睡时间为15.07±6.60秒,较B组婴儿9.50±3.70秒的时间延长(P<0.05),A组婴儿镇静失败率13.33%,B组婴儿为10%,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幼儿2组间比较,A组幼儿入睡时间及镇静失败率分别为23.9±5.4秒(26.67%),B组幼儿为16.6±7.8秒(13.33%),B组幼儿的入睡时间及镇静失败率均低于A组幼儿(P<0.05);各组间BIS及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服用10%水合氯醛用于非睡眠剥夺情况下的CT检查配合,婴儿组的镇静适合剂量为0.5ml/kg,幼儿组的适合剂量为1.0ml/kg,且服用10%水合氯醛适合剂量后患儿均可配合完成CT检查,镇静深度满意且镇静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周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观察清热化痰方治疗老年骨折并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折并吸入性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0例运用单纯的西医治疗(2.5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注射,1天2次),作为本文的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另外30例再运用清热化痰方(川贝、炙杷叶、玄参、牛蒡子、芦根、黄芩、百合、栝楼、沙参、桑白皮、生石膏、丹皮、川朴)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细菌株数共2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株(29.6%),清除株数7株(87.5%),铜绿假单胞菌7株(25.9%),清除株数5株(71.4%),大肠埃希菌6株(22.2%),清除株数5株(83.3%),鲍氏不动杆菌4株(14.8%),清除株数3株(75%),流感嗜血菌2株(7.4%),清除株数2株(100%);对照组的细菌株数共25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7株(82.96%),清除株数4株(57.1%),铜绿假单胞菌5株(25%),清除株数4株(80%),大肠埃希菌5株(25%),清除株数4株(80%),鲍氏不动杆菌4株(16%),清除株数3株(75%),流感嗜血菌4株(16%),清除株数3株(75%);2组的细菌学疗效比较差异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结论:对老年骨折并吸入性肺炎患者在运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清热化痰方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具有很高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作者:宫照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头骨折术后疼痛及降低抑郁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股骨头置换术的73例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前瞻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抑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5.24±0.72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8.26±0.65分,2组比较,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抑郁率为8.11%,对照组的抑郁率为27.78%,2组比较,观察组的抑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抑郁的发生。
作者:周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在CT、MRI上的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的58例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的CT、MRI影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MRI的表现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MRI对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 CT(P<0.05),同时CT与MRI在对骨膜反应、骨折线及骨痂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MRI显著强于CT(P<0.05)。此外,患者对MRI的检查满意度显著高于CT (P<0.05)。结论:MRI对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T,而且其对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也显著优于CT,其患者满意度也显著高于CT,因此在临床上可将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赵旭;张磊;商利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脊柱骨折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来自2014年5月~2016年1月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100例,根据编号单双数方法,随机分为2组,后路固定组(50例)和外侧植骨组(50例)。外侧植骨组行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后路固定组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改善值和手术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1)后路固定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侧植骨组,其中,外侧植骨组优有20例,良有19例,可有7例,差有4例,优良率为78.00%;后路固定组优有26例,良有20例,可有3例,差有1例,优良率为92.00%;经x2检验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后路固定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改善值均优于外侧植骨组,其中,外侧植骨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Cobb角改善值分别为(53.74±4.85)%、(42.02±1.53)%、(5.52±2.92)°,后路固定组分别为(92.14±6.91)%、(92.98±2.72)%、(8.26±3.57)°,经t检验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伤椎前后缘高度的恢复,改善Cobb角,促进脊柱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刘笑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用“L”型锁定钢板加植骨微创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4例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因胫骨Pilon骨折而入院治疗的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L”型锁定钢板加植骨微创疗法进行治疗,并根据Burwell-charnley的Pilon骨折的放射学评价标准以及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根据Burwell-charnley的Pilon骨折的放射学评价标准可知,24例患者中术后有20例患者达到解剖复位的标准,4例患者复位一般,0例患者复位差。另外,根据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可知,术后24例患者中12例患者治疗效果优秀,8例良好,3例一般,1例较差,综合治疗优良率为83.3%。结论:临床治疗胫骨Pilon骨折采用“L”型锁定钢板加植骨微创疗法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世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柱骨折患者手术麻醉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的用药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的是单纯咪达唑仑麻醉,而研究组35例则采用的是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麻醉苏醒时间,评价麻醉的效果,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给药前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2组给药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且研究组给药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4.3%),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手术麻醉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可获得十分满意的麻醉效果,患者能够更快苏醒,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陆维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骨科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摄片检查确诊,且符合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指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较对照组的73.47%更具有优势,2组患者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且观察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为60.23±2.24分钟、50.42±2.12ml、5.65±0.45天、5.34±2.13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较传统手术治疗更具有优势,其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巩顺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不同的镇痛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来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多模式镇痛方法进行镇痛,对照组则通过常规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法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早期康复训练。通过患者康复计划的完成度对患者早期功能康复效果进行判别,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圆满完成例数,基本完成、未完成例数分别为:24、15、1例,对照组的圆满完成例数,基本完成、未完成例数分别为:15例、16例、9例,观察组的康复计划完成率为97.5%,对照组的康复计划完成情况为77.5%,观察组的康复计划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的24小时、术后48小时以及术后96小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0.79、3.86±0.86以及3.13±0.82(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方法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显著,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姜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距骨颈骨折的急诊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距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急诊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应用空心拉力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时6个月~1年的随访,28例患者治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21/28),患者出现跟、踝部存在外翻或内翻畸形1例,距骨缺血性坏死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急诊微创手术治疗距骨颈骨折临床治疗疗效确切,能够保证患者骨折复位和固定,同时能够大限度减少对患者骨折周围血液循环的破坏,患者临床康复效果较好,可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张文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钢板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法:随机性收集我院在1年之内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数量1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5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钢板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离床时间以及住院花费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所有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时,使用钢板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但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降低离床时间,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焦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8例,骨折内固定术组18例,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时间3项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内固定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骨折内固定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折内固定术组,上述数据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骨折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虽耗时更长,术中出血量更高,但更利于患者股骨颈功能恢复,可有效缩短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时间,提高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何新;丁洪忠;李志宏;王立民;刘浩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对严重创伤、多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44例严重创伤、多发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25分,男:女=31:13,平均年龄39±6岁,采集其空腹静脉血标本2 mL置入1:9柠檬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并与同一时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对照组44例的结果进行比较,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作处理。结果:观察组的D-D为(1.1±0.7)mg/L,Fbg为(4.7±0.4)g/L,PT为13.9±0.8秒,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而TT为17.5±4.0秒, aPTT为36.7±4.1秒,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多发骨折患者中,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较正常人异常升高,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对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程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单Endobuton联合羟基磷灰石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Beagle 犬股骨后植入物的力学性能。方法:以En-dobuton线缆穿过实验犬的股骨,以单纽扣悬吊配合羟基磷灰石可吸收螺钉挤压固定,以拉力器测量力学强度,观察线缆性状变化、是否有骨组织长入等。结果:分别于植入物固定完成后即刻、2个月末、4个月末、6个月末观察,在60 N的拉力下羟基磷灰石可吸收螺钉固定端固定稳固,线缆表面物理性状无变化,线缆中有少量骨组织长入。结论:单Endobuton 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Beagle犬股骨,挤压螺钉端线缆可以承受至少60N的拉力,从植入即刻至6个月无性能丢失。
作者:王强;沈影超;陆苇;陈俊;缪逸鸣;唐晓东;蒋晓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方法:以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1年间所接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措施,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并发症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23.0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白伟;靳丹;王斌;郭甲瑞;李博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骨折后脑脊液鼻漏引发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例骨折后脑脊液鼻漏引发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并予以不同的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17例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头孢他啶进行治疗,每隔12个小时1次;研究组17例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美罗培南进行治疗,每隔8个小时1次,2组的治疗时间均为1周,在此期间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并定时测定其血清与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的水平,对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平均体温恢复时间为1天、平均颅高压消失时间为2天,平均惊厥消失时间为2天,平均意识恢复时间为4天,平均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为1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3天,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血清与脑脊液中平均肿瘤坏死因子-α、平均C 反应蛋白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血清中平均肿瘤坏死因子-α、平均C 反应蛋白的水平分别为18 ng/L、27 mg/L,脑脊液中分别为17 ng/L、1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显效10例(59%)、有效4例(24%)、无效3例(17%),总有效率为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骨折后脑脊液鼻漏引发化脓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降低血清与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的水平,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毕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麻醉骨折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行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七氟烷麻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各纳入患者32例,对试验组患者手术结束前5分钟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实施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后1小时疼痛评分、躁动评分,以及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等。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自然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导管脱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HR、RR、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麻醉骨折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应用右美托咪定干预效果显著,并且不会造成苏醒期的延长。
作者:李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分析,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性的护理工作,而对于治疗组则在进行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治疗,护理过程中对于2组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测试评分,并进行Barti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同时对于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前后的数据对比发现,在进行护理工作以前,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的Harris髋关节测试评分以及Bartihel指数评分结果差较大(P>0.05),所以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而在护理工作以后,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的Harris髋关节测试评分以及Bartihel指数评分均得到较大的改善,而治疗组患者的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焦虑量表评分(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情况,在进行护理工作以前,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结果差较大(P>0.05),所以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而在护理工作以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结果均明显降低,而治疗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于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调查,2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都非常满意,而治疗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为98.2%,而对照组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85.7%,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应用舒适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Harris髋关节测试评分和Bartihel指数评分,而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均明显的降低,说明舒适护理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治疗恢复有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Harris髋关节测试评分和Bartihel 指数评分,降低焦虑量表评分(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彩霞;刘鸿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总结我院运用空心钉内固定结合带血运的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从2010年3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我院共收治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该3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空心钉固定,同时联合带血运的骨瓣移植。术前常规给予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患侧下肢皮牵引,稳定骨折,防止骨折再移位,避免骨折部位血供进一步受损。牵引的同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并进一步配合医生完善各项理化检查。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各种卧床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研究的3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均为1年以上,无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积极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可通过加强心理护理,能明显的缓解患者焦虑或抑郁情绪,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术后的体位护理和患者的功能锻炼也要特别的重视。
作者:边红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