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临床研究

相小刚

关键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前外侧入路, 胫骨近端锁定, 治疗效果, 加压钢板固定
摘要:目的:研究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14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可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疗法应用于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300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钢板内固定法)和对照组(髓内钉法),每组各有150例。结果:观察组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治疗有效率90.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 P<0.05)。结论:和髓内钉法相比,钢板内固定法应用于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率,治疗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魏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柱骨折患者手术麻醉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柱骨折患者手术麻醉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的用药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的是单纯咪达唑仑麻醉,而研究组35例则采用的是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麻醉苏醒时间,评价麻醉的效果,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给药前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2组给药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且研究组给药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4.3%),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手术麻醉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可获得十分满意的麻醉效果,患者能够更快苏醒,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陆维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循证护理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有54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对颈椎病的认知能力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是94.44%,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是72.22%,组间护理效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能力以及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王领群;王东挺;陈明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皮瓣转移在手指撕脱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皮瓣转移在手指撕脱伤中治疗临床效果,评价皮瓣转移在手指撕脱伤中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就诊的手指撕脱伤患者36名,根据患者的意愿,采用皮瓣转移治疗和游离植皮术治疗,19名患者选择皮瓣转移术修复,命名为观察组,17名患者选择游离植皮术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皮瓣成活率为100%,对照组植皮成活率为70.58%,观察组的皮瓣成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手指功能良好率为89.47%,对照组的手指功能良好率为58.82%,观察组的手指功能良好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皮瓣转移治疗手指撕脱伤的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好,临床上值得推荐使用。

    作者:郑华;周绍勇;唐林俊;崔太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钛合金弹性钉固定治疗小儿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钛合金弹性钉固定作用于儿童四肢长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观察组采用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固定,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均优于对照组( 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钛合金弹性钉内固定方法作用于四肢长骨骨折患儿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胡居正;石展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骨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进行研究,其中36例的护理仍延用常规护理,设为本文的对照组,另外36例的护理则为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设为本文的干预组,对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HSS膝关节评分、心理状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无痛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无痛率(33.3%),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干预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63.9%),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干预组入院时的焦虑标准分为54±5分、抑郁标准分为55±9分,干预4周后的焦虑标准分为46±6分、抑郁标准分为46±4分;对照组入院时的焦虑标准分为54±7分、抑郁标准分为55±4分,干预4周后的焦虑标准分为49±5分、抑郁标准分为50±7分;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可行性很高,十分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态,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兰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CT、MRI表现及形成机制

    目的:探讨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在CT、MRI上的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的58例胫骨疲劳性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的CT、MRI影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MRI的表现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MRI对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 CT(P<0.05),同时CT与MRI在对骨膜反应、骨折线及骨痂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MRI显著强于CT(P<0.05)。此外,患者对MRI的检查满意度显著高于CT (P<0.05)。结论:MRI对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T,而且其对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也显著优于CT,其患者满意度也显著高于CT,因此在临床上可将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赵旭;张磊;商利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

    目的: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法表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86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与实验组43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无痛有0例,轻度疼痛有0例,中度疼痛有17例,重度疼痛有26例;术后第2天无痛有4例,轻度疼痛有16例,中度疼痛有18例,重度疼痛有5例;术后第3天无痛有12例,轻度疼痛有24例,中度疼痛有7例,重度疼痛有0例;对照组术后第1天无痛有0例,轻度疼痛有0例,中度疼痛有11例,重度疼痛有32例;术后第2天无痛有1例,轻度疼痛有9例,中度疼痛有14例,重度疼痛有19例;术后第3天无痛有7例,轻度疼痛有16例,中度疼痛有18例,重度疼痛有2例;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镇痛药物用量为25±7mg,第2天镇痛药物用量为10±5mg,第3天镇痛药物用量为0mg;对照组术后第1天镇痛药物用量为42±9mg,第2天镇痛药物用量为18±9mg,第3天镇痛药物用量为6±3mg;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探析

    目的:探究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5年11月收治的47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47例关节面复位效果不佳的骨折患者进行手术之后的 X线片检查,并对手术导致骨折复位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骨折都愈合,疗效都满意以及评估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也总结出造成在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复位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有:(1)骨折端有过多的填塞植骨导致骨折分离移位;(2)骨折块本身有压缩,手术复位过程中没有将压缩部分充分抬起;(3)复杂性和粉碎性的骨折,对胫骨平台骨折间的碎骨块清除不干净;(4)同时在胫骨棘相连的关节面有旋转以及塌陷,复位之后在关节面中心有中央型塌陷出现;(5)在手术之中,X线片投照检查角度不佳所造成的复位良好假象;(6)植骨不完全,关节面在螺钉加压后再次移位。结论:在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复位手术之中,如能注意避免以上6种造成复位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那么将有利于手术复位水平的提高。

    作者:叶剑锋;简盛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14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可推广应用。

    作者:相小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干预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抽取77例作研究对象,在遵照随机抽签原则下予以分组,治疗组( n=39)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 n=38)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骨折康复优良率是94.87%,其并发症发生率是7.69%;对照组骨折康复优良率是73.68%,其并发症发生率是31.58%;2组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较明显(P<0.01)。结论: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显著改善其骨折愈合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有推广意义。

    作者: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式回顾法分析从2012年8月~2014年8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200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的性别、年龄、外伤史、骨折部位疼痛程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于女性和老年人。有外伤史的患者更易于罹患该型骨折。大部分患者出现骨折部位的疼痛,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骨折部位以外的疼痛。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如能针对这些特点来进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个案进行分析,对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确认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将有助于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治水平。

    作者:吴治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联合曲马多缓释片对双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曲马多缓释片对双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行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按照随机前瞻性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采取护理干预联合曲马多缓释片,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3.15±0.27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6.32±0.69分,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下肢骨折患者中采取护理干预联合曲马多缓释片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朱文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骨化三醇治疗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目的:观测骨化三醇在治疗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80例甲亢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利用骨化三醇进行治疗,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状腺药物和阿仑膦酸钠片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入骨化三醇,通过数据比较得出结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2.5%,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为77.5%。结论:骨化三醇对治疗甲亢性骨质疏松症有着明显的效果。

    作者:罗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研究水合氯醛用于骨科患儿非睡眠剥夺情况下配合CT检查镇静护理的适合剂量

    目的:研究水合氯醛用于骨科患儿非睡眠剥夺情况下配合 CT检查镇静护理的适合剂量。方法:选取需实施CT检查镇静的骨科疾病患儿120例,通过美国医师协会的病情分级判断患儿对镇静的耐受力为Ⅰ~Ⅱ级,参与研究患儿均为1个月~3岁。依据患儿口服水合氯醛的剂量进行分组,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的为A组,口服10%水合氯醛1ml/kg的为B组。按照患儿年龄将A、B组再次各分为2组:年龄为1个月~满12个月的为婴儿组,>12个月~3岁之间的为幼儿组。服用药物后由1名专职的麻醉护士进行观察并记录各组患儿的入睡时间、入睡后脑电双频指数( BIS)及镇静失败率。并严密观察患儿在实施镇静期间的异常情况发生率。结果:A、B2组的婴儿组间比较,A组婴儿入睡时间为15.07±6.60秒,较B组婴儿9.50±3.70秒的时间延长(P<0.05),A组婴儿镇静失败率13.33%,B组婴儿为10%,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幼儿2组间比较,A组幼儿入睡时间及镇静失败率分别为23.9±5.4秒(26.67%),B组幼儿为16.6±7.8秒(13.33%),B组幼儿的入睡时间及镇静失败率均低于A组幼儿(P<0.05);各组间BIS及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服用10%水合氯醛用于非睡眠剥夺情况下的CT检查配合,婴儿组的镇静适合剂量为0.5ml/kg,幼儿组的适合剂量为1.0ml/kg,且服用10%水合氯醛适合剂量后患儿均可配合完成CT检查,镇静深度满意且镇静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周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中心随机系统将患者分为传统护理组和舒适护理组。传统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形式;舒适护理组采取舒适护理。评价:(1)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2)环境、心理、生理3方面的舒适评分;(3)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舒适护理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显著比传统护理组高,P<0.05;(2)舒适护理组环境、心理、生理3方面的舒适评分显著比传统护理组高,P<0.05;(3)舒适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传统护理组低,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环境、心理、生理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加速患者康复和提升患者满意度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严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2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对比

    目的:评定髋臼成形术、salter 截骨术应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30例(34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将其设作治疗组,于组内推行髋臼成形术;同期选取30例(3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对照,将其设作对照组,于组内推行salter截骨术,观察2组入选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客观比对。结果: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系统性随访,并评估其疗效后,发现治疗组入选对象优良率是86.67%,同时对照组是83.33%(P>0.05)。此外,治疗组入选对象髋臼指数、髋臼CE角以及头臼指数的改善条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臼成形术以及salter截骨术应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中时,都可取得显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征,但髋臼成形术方案在预后水平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作者:孙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骨科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摄片检查确诊,且符合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指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较对照组的73.47%更具有优势,2组患者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且观察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为60.23±2.24分钟、50.42±2.12ml、5.65±0.45天、5.34±2.13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较传统手术治疗更具有优势,其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巩顺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8例舟骨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2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2%,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8.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76.7%,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2±1.3个月,对照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6.3±1.5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腕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3.8%,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8.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舟骨骨折患者而言,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法效果较好,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还可加快腕功能的恢复速度,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杨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