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松
目的:探索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为65.9±7.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83.5±24.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另外,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在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铭;李启中;杜国聪;区杰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方法,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9%,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武志伟;李作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空心钉张力带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老年性髌骨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空心钉组和克氏针组.克氏针组采取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空心钉组采取空心钉张力带治疗.就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操作过程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优良率、不良现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空心钉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其中,克氏针组优21例,良11例,差8例,优良率70.00%;空心钉组优28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95.00%.空心钉组手术不良现象发生率低于克氏针组,P<0.05.其中,克氏针组有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有2例接受2次手术治疗.发生率为10.00%.空心钉组无出现感染等不良现象.空心钉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操作过程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克氏针组,其中,空心钉组分别为0.61±0.12小时、122.02±10.53ml、3.52±0.92天,克氏针组分别为0.81±0.21小时、152.98±13.72 ml、5.26±0.57天,P<0.05.结论:空心钉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骨折的效果优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其创伤更小,手术操作更简单,可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治疗优良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代治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究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6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通过观察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指数及膝关节关节疼痛积分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情严重指数3.84±1.83分、关节疼痛积分3.89±1.8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34±2.45分、6.45±2.53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及总分65.49±3.42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0.28±3.26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磊;韩中伟;朱贤友;孟双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EN)手术内固定与单纯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5例胫骨干闭合骨折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TEN手术内固定)98例和对照组(管型石膏外固定)57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关节功能优良率95.9%,显著高于对照组82.5%(P<0.0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1%,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EN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其中TEN效果更好,但费用较高,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及家庭经济情况综合选择.
作者:夏永杰;韩镜明;曹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年龄60~98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6例(男18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取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就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4.14±10.15分钟、154.52±16.92 ml、14.02±1.53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分别为10.11±0.12周和5.06±1.51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6例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来看,其中优19例,良16例,差1例,因心肺功能差并发心衰、呼衰死亡,优良率为97.22%,仅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尽早进行负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贤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 Cobb 角度.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245.6±73.8ml,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81.7±81.1ml(P<0.05).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 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P<0.05).结论: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显著,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I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4例,V型7例,Ⅵ型3例.I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7个月.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9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1.2%.结论: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唐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作者: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DHS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1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PFNA组41例,DHS组4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Harris功能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FNA组的患者不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的临床愈合时间,与DHS组的患者相比时间都比较短,而且PFN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也要好于DHS组的患者,统计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跟踪,患者半年后通过PFNA进行治疗的其Haa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95.4%(39/41),而DHS治疗组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1.2%(37/40).差异统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医学探究,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的骨折通过应用PFNA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不论是在手术时间上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上,以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和Harris髋关节评分都要好于采用DHS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状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更具有治疗优势.
作者:黎树佳;伍志健;郑金财;邓征智;丁小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颈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名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2组患者均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训练方式,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术后3个月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以及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快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俊;恽常军;吴俊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宣力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