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浪;李禄松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方法,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9%,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武志伟;李作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Y型钢板内固定术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我院的82例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接受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HH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行综合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HS评分、ADL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91.62±4.22分、89.62±7.43分、1.72±0.09分,均比对照组的优(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尺关节炎、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较对照组的22.0%低(P<0.05).结论: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疼痛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鸿洲;纪木强;王宇胜;翁天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给予对照组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8%,P<0.05;且观察组除手术时间外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有3例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浩永;傅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DHS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1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PFNA组41例,DHS组4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Harris功能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FNA组的患者不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的临床愈合时间,与DHS组的患者相比时间都比较短,而且PFN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也要好于DHS组的患者,统计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跟踪,患者半年后通过PFNA进行治疗的其Haa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95.4%(39/41),而DHS治疗组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1.2%(37/40).差异统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医学探究,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的骨折通过应用PFNA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不论是在手术时间上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上,以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和Harris髋关节评分都要好于采用DHS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状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更具有治疗优势.
作者:黎树佳;伍志健;郑金财;邓征智;丁小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2组患者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评分为1.8±0.59分,常规组疼痛评分为3.1±1.28分,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常规组为8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综合护理,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云玉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玉兰;邹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究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6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通过观察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指数及膝关节关节疼痛积分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情严重指数3.84±1.83分、关节疼痛积分3.89±1.8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34±2.45分、6.45±2.53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及总分65.49±3.42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0.28±3.26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磊;韩中伟;朱贤友;孟双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5年5月收取的6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掌指骨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桡骨小头骨折患者31例,均应用掌指骨钢板螺钉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肘关节屈伸活动均较好.结论:掌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减少术后关节疼痛,关节不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敏;陈俊柱;马定耀;邹建荣;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骨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丹东市中医院(丹东市骨科医院)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96.8%,涉及8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多共118例(59.7% ),青霉素类共46例(23.3%);克林霉素磷酸酯27例(13.6%),头霉素类14例(7.1%);平均用药疗程8.4天,术前0.5~1小时或是麻醉开始时给药176例(88.9%),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小时患者5例(2.5%),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小时的患者15例(7.6%),术后用药时间≤72小时者64例(32.3%),使用抗菌药物≤7天的患者47例(23.7%),用药时间≥7天的患者60例(30.3%).结论: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合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针对性不强、用药时机不当和术后用药疗程过长、更换药物无依据等,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宋鹏;宋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I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4例,V型7例,Ⅵ型3例.I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7个月.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9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1.2%.结论: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唐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应用Judet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4年11月治疗的17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2~51岁,平均年龄41±1岁.均应用Judet入路重建钢板对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根据Hardegger分型方法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17例患者,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11%.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骨折显露清晰,操作方便,手术损伤小,骨折复位良好,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刘守东;牛广新;修海军;谢宏彬;孙瑞轩;孙洪全;宗金立;姜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宣力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