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应用

林玉兰;邹秋香

关键词: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脑出血偏瘫,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KO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推拿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温针灸、中频脉冲电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Lyshodm评分,评定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和膝关节功能状况.治疗30天,观察2组治疗效果、Lyshodm、WOMA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KOA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受限、消除炎症因子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邹杰;易贵祥;凌向阳;李晖;彭文隆;朱科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11例治疗体会

    目的:重点分析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0.9%,且所有患者在1期愈合的期间切口均愈合,经半年左右的时间,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结论:治疗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重建患者肱骨与肱骨远端骨性三角生物力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士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25例患者全部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固定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1~12个月的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僵硬、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使用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为15例,良为7例,可为2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中,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得到坚强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来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建立,通过疼痛控制满意、疼痛干预有效率、疼痛病情观察及时率、疼痛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疼痛评估准确率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来管理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结果: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后(2014年7月~12月)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2014年1月~6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史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掌指骨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掌指骨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桡骨小头骨折患者31例,均应用掌指骨钢板螺钉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肘关节屈伸活动均较好.结论:掌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减少术后关节疼痛,关节不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敏;陈俊柱;马定耀;邹建荣;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6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通过观察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指数及膝关节关节疼痛积分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情严重指数3.84±1.83分、关节疼痛积分3.89±1.8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34±2.45分、6.45±2.53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及总分65.49±3.42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0.28±3.26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磊;韩中伟;朱贤友;孟双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2组患者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评分为1.8±0.59分,常规组疼痛评分为3.1±1.28分,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常规组为8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综合护理,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云玉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宣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对比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解析

    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所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5).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35/3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2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实践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理想,有助于快速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韩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 Cobb 角度.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245.6±73.8ml,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81.7±81.1ml(P<0.05).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 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P<0.05).结论: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显著,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骨折患者78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2组患者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骨折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探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的指导.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评估,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护理方案,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全面的护理.结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康复.结论:明确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术后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弹性髓内钉手术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EN)手术内固定与单纯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5例胫骨干闭合骨折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TEN手术内固定)98例和对照组(管型石膏外固定)57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关节功能优良率95.9%,显著高于对照组82.5%(P<0.0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1%,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EN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其中TEN效果更好,但费用较高,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及家庭经济情况综合选择.

    作者:夏永杰;韩镜明;曹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34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和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I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4例,V型7例,Ⅵ型3例.I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7个月.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9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1.2%.结论: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唐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作者: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