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 重型颅脑外伤, 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简单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骨创伤手术并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100例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参加,使用摸球法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以全面护理干预护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跟踪评价并对比2组患者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观察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更低.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创伤术后的患者,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惜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玉兰;邹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KO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推拿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温针灸、中频脉冲电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Lyshodm评分,评定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和膝关节功能状况.治疗30天,观察2组治疗效果、Lyshodm、WOMA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KOA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受限、消除炎症因子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邹杰;易贵祥;凌向阳;李晖;彭文隆;朱科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2组患者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评分为1.8±0.59分,常规组疼痛评分为3.1±1.28分,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常规组为8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综合护理,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云玉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来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建立,通过疼痛控制满意、疼痛干预有效率、疼痛病情观察及时率、疼痛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疼痛评估准确率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来管理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结果: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后(2014年7月~12月)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2014年1月~6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史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5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A组,n=45)和保守治疗组(B组,n=40),比较2组的抢救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抢救治疗后,A组42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B组37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消化道再出血量、伤口再出血量、颅内再出血量及平均再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后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是抢救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理想手段.

    作者:郭耀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25例患者全部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固定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1~12个月的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僵硬、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使用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为15例,良为7例,可为2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中,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得到坚强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颈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名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2组患者均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训练方式,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术后3个月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以及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快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俊;恽常军;吴俊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优劣差异

    目的:对比Y型钢板内固定术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我院的82例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接受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HH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行综合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HS评分、ADL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91.62±4.22分、89.62±7.43分、1.72±0.09分,均比对照组的优(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尺关节炎、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较对照组的22.0%低(P<0.05).结论: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疼痛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鸿洲;纪木强;王宇胜;翁天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11例治疗体会

    目的:重点分析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0.9%,且所有患者在1期愈合的期间切口均愈合,经半年左右的时间,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结论:治疗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重建患者肱骨与肱骨远端骨性三角生物力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士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5年5月收取的6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作者: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钢板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愈合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P<0.05.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的推广.

    作者:傅晓东;周浩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目的:研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年龄60~98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6例(男18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取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就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4.14±10.15分钟、154.52±16.92 ml、14.02±1.53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分别为10.11±0.12周和5.06±1.51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6例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来看,其中优19例,良16例,差1例,因心肺功能差并发心衰、呼衰死亡,优良率为97.22%,仅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尽早进行负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贤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