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玉芬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简单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骨创伤手术并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100例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参加,使用摸球法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以全面护理干预护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跟踪评价并对比2组患者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观察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更低.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创伤术后的患者,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惜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 Cobb 角度.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245.6±73.8ml,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81.7±81.1ml(P<0.05).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 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P<0.05).结论: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显著,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作者: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所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5).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35/3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2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实践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理想,有助于快速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韩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应用Judet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4年11月治疗的17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2~51岁,平均年龄41±1岁.均应用Judet入路重建钢板对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根据Hardegger分型方法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17例患者,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11%.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骨折显露清晰,操作方便,手术损伤小,骨折复位良好,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刘守东;牛广新;修海军;谢宏彬;孙瑞轩;孙洪全;宗金立;姜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25例患者全部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固定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1~12个月的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僵硬、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使用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为15例,良为7例,可为2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中,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得到坚强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玉兰;邹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方法,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9%,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武志伟;李作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颈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名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2组患者均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训练方式,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术后3个月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以及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快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俊;恽常军;吴俊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为65.9±7.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83.5±24.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另外,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在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铭;李启中;杜国聪;区杰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索T形锁定钢板或L形锁定钢板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0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T形或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腕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2.73%,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更小,尺偏角更大,P<0.05.结论:在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T型或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方迎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我院骨科近4年余住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436例,为观察组,并于同群体中选择健康人440名,为对照组.对2组均回顾性收集年龄、性别,和体力劳动强度等共计17项可能与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进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是原来的1.072倍(OR=1.07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促进患病;同理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分别是男性、体力劳动强度一般和左膝关节的2.812、1.209、和1.249倍(OR分别是2.812、1.209、和1.249,均OR >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亦促进患病.结论:增加体重指数、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为罹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福顺;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剖析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唑来膦酸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我科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70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观察2组骨折创口的愈合情况,比较腰椎与健侧髋部的骨密度以及再骨折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经测定,观察组术后1年的健侧髋部骨密度为(0.69±0.16)g/cm2、腰椎骨密度为(0.74±0.15)g/cm2,对照组分别为(0.72±0.13)g/cm2、(0.79±0.14)g/cm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骨折发生率为2.85%,对照组为14.2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25±2.21周、术后1年Harris评分为83.14±6.17分,对照组分别为16.38±2.94周、74.25±5.42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中合理加用唑来膦酸,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孙东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14例,按照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分为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对上述患者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并针对不同分型予不同处理,对比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并进行配对t检验,假设检验标准为P<0.01.结果:在滑膜炎型组、软骨破坏型组及半月板型组的患者中,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早中期的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为主的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膝功能,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黄杰华;康明;杜少韵;张彦;郭汉明;张彦;张理选;努尔买买提;王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掌指骨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桡骨小头骨折患者31例,均应用掌指骨钢板螺钉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肘关节屈伸活动均较好.结论:掌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减少术后关节疼痛,关节不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敏;陈俊柱;马定耀;邹建荣;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