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关键词:疼痛控制, 护理, 创伤性骨折, 术后康复, 影响
摘要: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6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通过观察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指数及膝关节关节疼痛积分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情严重指数3.84±1.83分、关节疼痛积分3.89±1.8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34±2.45分、6.45±2.53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及总分65.49±3.42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0.28±3.26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磊;韩中伟;朱贤友;孟双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钢板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愈合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P<0.05.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的推广.

    作者:傅晓东;周浩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固定支架与克氏针联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索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为65.9±7.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83.5±24.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另外,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在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铭;李启中;杜国聪;区杰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玉兰;邹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和分析针对胫骨骨折患者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等分成2组,每组胫骨骨折患者各60例.对照组胫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愈合时间、骨痂发生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可知,观察组胫骨骨折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的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目的:剖析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唑来膦酸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我科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70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观察2组骨折创口的愈合情况,比较腰椎与健侧髋部的骨密度以及再骨折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经测定,观察组术后1年的健侧髋部骨密度为(0.69±0.16)g/cm2、腰椎骨密度为(0.74±0.15)g/cm2,对照组分别为(0.72±0.13)g/cm2、(0.79±0.14)g/cm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骨折发生率为2.85%,对照组为14.2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25±2.21周、术后1年Harris评分为83.14±6.17分,对照组分别为16.38±2.94周、74.25±5.42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中合理加用唑来膦酸,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孙东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体会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骨折患者78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2组患者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骨折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KO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推拿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温针灸、中频脉冲电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Lyshodm评分,评定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和膝关节功能状况.治疗30天,观察2组治疗效果、Lyshodm、WOMA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KOA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受限、消除炎症因子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邹杰;易贵祥;凌向阳;李晖;彭文隆;朱科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25例患者全部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固定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1~12个月的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僵硬、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使用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为15例,良为7例,可为2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中,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得到坚强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宣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目的:研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年龄60~98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6例(男18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取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就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4.14±10.15分钟、154.52±16.92 ml、14.02±1.53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分别为10.11±0.12周和5.06±1.51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6例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来看,其中优19例,良16例,差1例,因心肺功能差并发心衰、呼衰死亡,优良率为97.22%,仅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尽早进行负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贤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5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A组,n=45)和保守治疗组(B组,n=40),比较2组的抢救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抢救治疗后,A组42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B组37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消化道再出血量、伤口再出血量、颅内再出血量及平均再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后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是抢救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理想手段.

    作者:郭耀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的指导.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评估,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护理方案,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全面的护理.结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康复.结论:明确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术后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14例,按照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分为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对上述患者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并针对不同分型予不同处理,对比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并进行配对t检验,假设检验标准为P<0.01.结果:在滑膜炎型组、软骨破坏型组及半月板型组的患者中,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早中期的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为主的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膝功能,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黄杰华;康明;杜少韵;张彦;郭汉明;张彦;张理选;努尔买买提;王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