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作者: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剖析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唑来膦酸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我科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70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观察2组骨折创口的愈合情况,比较腰椎与健侧髋部的骨密度以及再骨折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经测定,观察组术后1年的健侧髋部骨密度为(0.69±0.16)g/cm2、腰椎骨密度为(0.74±0.15)g/cm2,对照组分别为(0.72±0.13)g/cm2、(0.79±0.14)g/cm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骨折发生率为2.85%,对照组为14.2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25±2.21周、术后1年Harris评分为83.14±6.17分,对照组分别为16.38±2.94周、74.25±5.42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中合理加用唑来膦酸,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孙东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钢板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愈合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P<0.05.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的推广.
作者:傅晓东;周浩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针对胫骨骨折患者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等分成2组,每组胫骨骨折患者各60例.对照组胫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愈合时间、骨痂发生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可知,观察组胫骨骨折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的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我院骨科近4年余住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436例,为观察组,并于同群体中选择健康人440名,为对照组.对2组均回顾性收集年龄、性别,和体力劳动强度等共计17项可能与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进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是原来的1.072倍(OR=1.07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促进患病;同理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分别是男性、体力劳动强度一般和左膝关节的2.812、1.209、和1.249倍(OR分别是2.812、1.209、和1.249,均OR >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亦促进患病.结论:增加体重指数、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为罹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福顺;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方法,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9%,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武志伟;李作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DHS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1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PFNA组41例,DHS组4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Harris功能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FNA组的患者不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的临床愈合时间,与DHS组的患者相比时间都比较短,而且PFN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也要好于DHS组的患者,统计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跟踪,患者半年后通过PFNA进行治疗的其Haa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95.4%(39/41),而DHS治疗组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1.2%(37/40).差异统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医学探究,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的骨折通过应用PFNA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不论是在手术时间上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上,以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和Harris髋关节评分都要好于采用DHS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状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更具有治疗优势.
作者:黎树佳;伍志健;郑金财;邓征智;丁小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5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A组,n=45)和保守治疗组(B组,n=40),比较2组的抢救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抢救治疗后,A组42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B组37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消化道再出血量、伤口再出血量、颅内再出血量及平均再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后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是抢救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理想手段.
作者:郭耀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来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建立,通过疼痛控制满意、疼痛干预有效率、疼痛病情观察及时率、疼痛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疼痛评估准确率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来管理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结果: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后(2014年7月~12月)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2014年1月~6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史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KO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推拿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温针灸、中频脉冲电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Lyshodm评分,评定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和膝关节功能状况.治疗30天,观察2组治疗效果、Lyshodm、WOMA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KOA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受限、消除炎症因子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邹杰;易贵祥;凌向阳;李晖;彭文隆;朱科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Y型钢板内固定术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我院的82例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接受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HH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行综合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HS评分、ADL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91.62±4.22分、89.62±7.43分、1.72±0.09分,均比对照组的优(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尺关节炎、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较对照组的22.0%低(P<0.05).结论: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疼痛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鸿洲;纪木强;王宇胜;翁天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的指导.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评估,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护理方案,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全面的护理.结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康复.结论:明确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术后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5年5月收取的6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苗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