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会芬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简单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骨创伤手术并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100例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参加,使用摸球法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以全面护理干预护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跟踪评价并对比2组患者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观察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更低.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创伤术后的患者,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惜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重点分析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0.9%,且所有患者在1期愈合的期间切口均愈合,经半年左右的时间,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结论:治疗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重建患者肱骨与肱骨远端骨性三角生物力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士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为65.9±7.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83.5±24.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另外,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在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铭;李启中;杜国聪;区杰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剖析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唑来膦酸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我科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70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观察2组骨折创口的愈合情况,比较腰椎与健侧髋部的骨密度以及再骨折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经测定,观察组术后1年的健侧髋部骨密度为(0.69±0.16)g/cm2、腰椎骨密度为(0.74±0.15)g/cm2,对照组分别为(0.72±0.13)g/cm2、(0.79±0.14)g/cm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骨折发生率为2.85%,对照组为14.2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25±2.21周、术后1年Harris评分为83.14±6.17分,对照组分别为16.38±2.94周、74.25±5.42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中合理加用唑来膦酸,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孙东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5年5月收取的6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14例,按照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分为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对上述患者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并针对不同分型予不同处理,对比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并进行配对t检验,假设检验标准为P<0.01.结果:在滑膜炎型组、软骨破坏型组及半月板型组的患者中,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早中期的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为主的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膝功能,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黄杰华;康明;杜少韵;张彦;郭汉明;张彦;张理选;努尔买买提;王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我院骨科近4年余住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436例,为观察组,并于同群体中选择健康人440名,为对照组.对2组均回顾性收集年龄、性别,和体力劳动强度等共计17项可能与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进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是原来的1.072倍(OR=1.07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促进患病;同理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分别是男性、体力劳动强度一般和左膝关节的2.812、1.209、和1.249倍(OR分别是2.812、1.209、和1.249,均OR >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亦促进患病.结论:增加体重指数、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为罹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福顺;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年龄60~98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6例(男18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取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就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4.14±10.15分钟、154.52±16.92 ml、14.02±1.53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分别为10.11±0.12周和5.06±1.51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6例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来看,其中优19例,良16例,差1例,因心肺功能差并发心衰、呼衰死亡,优良率为97.22%,仅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尽早进行负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贤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究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6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通过观察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指数及膝关节关节疼痛积分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情严重指数3.84±1.83分、关节疼痛积分3.89±1.8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34±2.45分、6.45±2.53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及总分65.49±3.42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0.28±3.26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磊;韩中伟;朱贤友;孟双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全面分析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拟选取我院自 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穿支动脉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和联合组(CTA联合术中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3种方法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进行比较;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对3种定位方法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疗效、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100.00%、皮瓣成活率100.00%、患者满意度96.3±2.1分、Barthel评分68.5±2.5分明显高于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CTA组有效率75.0%及超声血流探测仪组有效率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皮瓣成活率可高达83.33%,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被推广使用.
作者:林利忠;李岩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宣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所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5).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35/3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2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实践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理想,有助于快速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韩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