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顺;马富明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针对胫骨骨折患者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等分成2组,每组胫骨骨折患者各60例.对照组胫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愈合时间、骨痂发生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可知,观察组胫骨骨折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的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Y型钢板内固定术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我院的82例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接受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HH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行综合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HS评分、ADL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91.62±4.22分、89.62±7.43分、1.72±0.09分,均比对照组的优(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尺关节炎、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较对照组的22.0%低(P<0.05).结论: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疼痛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鸿洲;纪木强;王宇胜;翁天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2组患者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评分为1.8±0.59分,常规组疼痛评分为3.1±1.28分,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常规组为8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综合护理,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云玉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KO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推拿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温针灸、中频脉冲电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Lyshodm评分,评定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和膝关节功能状况.治疗30天,观察2组治疗效果、Lyshodm、WOMA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KOA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受限、消除炎症因子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邹杰;易贵祥;凌向阳;李晖;彭文隆;朱科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2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展开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功能评分与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升高幅度要显著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所有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要多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持续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骨折的程度,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来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建立,通过疼痛控制满意、疼痛干预有效率、疼痛病情观察及时率、疼痛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疼痛评估准确率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来管理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结果: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后(2014年7月~12月)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2014年1月~6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史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骨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丹东市中医院(丹东市骨科医院)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96.8%,涉及8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多共118例(59.7% ),青霉素类共46例(23.3%);克林霉素磷酸酯27例(13.6%),头霉素类14例(7.1%);平均用药疗程8.4天,术前0.5~1小时或是麻醉开始时给药176例(88.9%),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小时患者5例(2.5%),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小时的患者15例(7.6%),术后用药时间≤72小时者64例(32.3%),使用抗菌药物≤7天的患者47例(23.7%),用药时间≥7天的患者60例(30.3%).结论: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合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针对性不强、用药时机不当和术后用药疗程过长、更换药物无依据等,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宋鹏;宋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的指导.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评估,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护理方案,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全面的护理.结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康复.结论:明确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术后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索T形锁定钢板或L形锁定钢板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0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T形或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腕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2.73%,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更小,尺偏角更大,P<0.05.结论:在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T型或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方迎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全面分析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拟选取我院自 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穿支动脉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和联合组(CTA联合术中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3种方法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进行比较;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对3种定位方法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疗效、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100.00%、皮瓣成活率100.00%、患者满意度96.3±2.1分、Barthel评分68.5±2.5分明显高于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CTA组有效率75.0%及超声血流探测仪组有效率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皮瓣成活率可高达83.33%,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被推广使用.
作者:林利忠;李岩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