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钢板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愈合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P<0.05.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的推广.
作者:傅晓东;周浩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给予对照组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8%,P<0.05;且观察组除手术时间外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有3例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浩永;傅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我院骨科近4年余住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436例,为观察组,并于同群体中选择健康人440名,为对照组.对2组均回顾性收集年龄、性别,和体力劳动强度等共计17项可能与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进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是原来的1.072倍(OR=1.07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促进患病;同理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分别是男性、体力劳动强度一般和左膝关节的2.812、1.209、和1.249倍(OR分别是2.812、1.209、和1.249,均OR >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亦促进患病.结论:增加体重指数、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为罹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福顺;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年龄60~98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6例(男18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取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就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4.14±10.15分钟、154.52±16.92 ml、14.02±1.53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分别为10.11±0.12周和5.06±1.51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6例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来看,其中优19例,良16例,差1例,因心肺功能差并发心衰、呼衰死亡,优良率为97.22%,仅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尽早进行负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贤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掌指骨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桡骨小头骨折患者31例,均应用掌指骨钢板螺钉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肘关节屈伸活动均较好.结论:掌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减少术后关节疼痛,关节不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敏;陈俊柱;马定耀;邹建荣;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针对胫骨骨折患者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等分成2组,每组胫骨骨折患者各60例.对照组胫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愈合时间、骨痂发生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可知,观察组胫骨骨折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的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全面分析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拟选取我院自 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穿支动脉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和联合组(CTA联合术中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3种方法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进行比较;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对3种定位方法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疗效、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100.00%、皮瓣成活率100.00%、患者满意度96.3±2.1分、Barthel评分68.5±2.5分明显高于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CTA组有效率75.0%及超声血流探测仪组有效率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皮瓣成活率可高达83.33%,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被推广使用.
作者:林利忠;李岩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I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4例,V型7例,Ⅵ型3例.I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7个月.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9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1.2%.结论: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唐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骨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丹东市中医院(丹东市骨科医院)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96.8%,涉及8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多共118例(59.7% ),青霉素类共46例(23.3%);克林霉素磷酸酯27例(13.6%),头霉素类14例(7.1%);平均用药疗程8.4天,术前0.5~1小时或是麻醉开始时给药176例(88.9%),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小时患者5例(2.5%),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小时的患者15例(7.6%),术后用药时间≤72小时者64例(32.3%),使用抗菌药物≤7天的患者47例(23.7%),用药时间≥7天的患者60例(30.3%).结论: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合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针对性不强、用药时机不当和术后用药疗程过长、更换药物无依据等,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宋鹏;宋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