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的应用

张瑞权;陈祖涛

关键词:七氟醚, 骶管阻滞, 小儿肠套叠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A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和B组基础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各30例,观察麻醉前后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程度及术中牵拉反应、术后呕吐。结果:在T0时刻,A组和B组患儿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 A组患儿的MAP和HR未有明显变动,而B组患儿的MAP和HR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肢体活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A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对小儿肠套叠手术麻醉的应用价值较大。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A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和B组基础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各30例,观察麻醉前后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程度及术中牵拉反应、术后呕吐。结果:在T0时刻,A组和B组患儿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 A组患儿的MAP和HR未有明显变动,而B组患儿的MAP和HR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肢体活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A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对小儿肠套叠手术麻醉的应用价值较大。

    作者:张瑞权;陈祖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62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均应用乳腺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962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术后7~8天予以拆线,并未出现并发症,经6~18个月随访后未出现肿物复发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生存治疗明显提高,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乳腺区段切除术在对乳腺良性肿块疾病进行治疗时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刚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K-MB检测试剂的选择

    目的:比较2种试剂检测CK-MB的结果,并分析2种试剂对于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临床符合度,以选择适合本室的检测试剂。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用2种不同试剂检测15份健康体检样本和5份确诊AMI病人标本,每份标本分别检测2次,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实验试剂平均%CK-MB为8.5%、灵敏度100%和特异性1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实验试剂能更好的满足临床要求,所以选择实验试剂作为本室CK-MB检测试剂。

    作者:刘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曲美他嗪治疗147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47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组。 A组(曲美他嗪),B组(单硝酸异山梨脂)。观察曲美他嗪抗心绞痛的疗效、心电图的改变及副作用。结果:(1)抗心绞痛:显效率A组75.5%;B组73.4%,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心电图的改变:A组61.7%;B组36.7%,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副作用:A组1.0%;B组36.0%,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曲美他嗪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志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结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

    目的:探讨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结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取传统经皮立体定向硬通道颅内钻孔外引流术,观察组45例行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结果: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处理能力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结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孟捷;闫斌;王猛;王涛杰;朱炎;徐宝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手术室患者的沟通体会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治疗科室,手术对病人又是一个很强的刺激源,使病人生理和心理都产生极强的应激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影响手术顺利实施,因此,提倡“以病人为中心”,采取术前访视,术中人性化护理,有效减轻病人术前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使病人身心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佳状态,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与专业技能中,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手术患者沟通方法包括术前沟通,术中沟通,术后沟通3个方面,具体沟通过程如下。

    作者:韩卫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整体护理之后,患者中有27例病情获得明显好转出院,治疗康复率达到了93%。有1例患病情较重,有并发症存在,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结论:通过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科学治疗和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呼吸衰竭并发症的产生,同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李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胰岛素或者降血糖药物治疗,同时采用9HRE方案治疗肺结核,定期检测患者血糖,每月摄胸片并检查肝肾功能,采用痰涂片对结核菌进行检查。结果:68例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占82.9%。强化治疗后,痰菌转阴患者56例,占68.3%,同时空洞缩小或者闭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5.4%,治疗失败6例,病情进展4例,死亡2例。结论: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时要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作者:刘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458例危重新生儿中的院内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增强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知识,制订和完善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增强新生儿的管理,如改进探视制度,尽早建立肠内营养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等。结论:加强督促落实,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定期督查监测,及时发现、解决整改,有效地防范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就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小蓓;张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采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50例患者骨折均为1期愈合,且无钢板折断、对线不良及骨间膜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SS判定标准,优24例,良21例,中5例,无差例,优良率达90.0%。结论:应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宫颈癌5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通过对58例宫颈癌患进行病理分析,总结宫颈癌的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采用WHO子宫体肿瘤组织分类(2003)标准。将全部病人按年龄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5岁者为对照组(46例),≤35岁者为研究组(12例)。结果:2组鳞癌共计49例,占全部患者的84.5%(49/58),腺癌共计8例,占13.8%(8/58)。对照组≤Ⅱa期37例(80.4%),≥Ⅱb期7例(15.2%)。研究组≤Ⅱa期11例(91.7%),≥Ⅱb期1例(8.3%);2组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主要分为鳞癌和腺癌2类,组织学诊断是宫颈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临床分期越早,越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高。

    作者:周桂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材料将人体的股骨头和髋臼置换,具有解除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关节稳定性和不影响或修复肢体长度的综合优点【1】。我科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38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实施了系统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0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8例,38例全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

    作者:吴志华;焦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通气模式对ARDS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2种不同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SIMV(VC)+PSV+高PEEP 模式组)和B组(BIPAP组)。将2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呼吸,心率,PaO2, PaCO2,PaO2/FiO2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24小时的PaO2,PaCO2,PaO2/FiO2,心率,呼吸改善幅度均大于B组, 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SIMV( VC)+PSV+高PEEP模式在ARDS机械通气中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综合优势明显。

    作者:张军武;陈世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办公室运动操的构思及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观察

    目的:构思适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运动体操,通过应用观察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方法:根据办公室人员颈腰痛多发的特点,设计一种针对性的系列锻炼方法,并在实际中进行应用,观察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结果:该运动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实施,对预防颈腰痛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结论:该运动操适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做为工作期间的锻炼参考标准。

    作者:王宁;盛学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2例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64例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应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对患者的创伤及各方面影响更小,便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许海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妇产科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专科护生为对照组,2011级专科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比较2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89.9±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得分72.3±8.1分,差异显著(t=13.3041,P<0.05);实验组学生模拟问诊考核得分86.2±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拟问诊考核得分76.5±5.1分,差异显著(t=9.9562,P<0.05)。结论: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通过个案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设置、导演式带教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

    作者:常颖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的发生原因及护理

    肌肉痉挛是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20%。症状为肌肉痉挛性疼痛,一般持续10分钟,患者焦虑难忍,严重者使血液透析治疗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通过对2011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科透析时发生肌肉痉挛的21例的观察和护理作回顾性分析,现将发生原因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迎春;魏东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整形外科技术在急诊外伤缝合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在急诊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使外伤患者在功能和形态上得到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对我科765例各类急诊外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清创缝合、皮瓣转移或植皮术进行综合修复。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恢复快,创伤小,无明显功能及外形异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急诊外伤应用整形外科技术进行综合修复,使伤后功能和外观得到理想恢复,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郭群;肖鸿;邱炜;刘垠;肖敏勤(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病房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资料。52例患者均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比52例患者干预前后的如下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变化。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上升。护理前后对比,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芸;郭文淑;贾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学观察

    目的: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1]。用L-dopa治疗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为进一步完善L-dopa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只成功建模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 L-dopa组和vehicle对照组),每组6只,L-dopa组和vehicle对照组分别以1、3、5、7、14天腹腔注射L-dopa和生理盐水,观察阿扑吗啡(Apomorphine, APO)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变化。结果:在行为学上, L-dopa组在治疗后2小时,APO诱导的旋转启动时间明显缩短,5天后逐渐延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实验组旋转圈数有增加的趋势,但治疗前后旋转圈数变化不明显。结论:腹腔注射L-dopa可改善APO诱导的大鼠旋转启动时间。

    作者:刘中海;郭兴春;金红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