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文
巴彦县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管辖,是有64万人口的半山区农业人口大县.1998年以来,我们开展了生殖保健三大工程.在实施生殖道感染(RTI)干预工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作用,使该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果.
作者:刘亚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常德市计生委2001年在武陵区设置了57台避孕套自动售套机(以下简称售套机),2001年11月14日~2002年2月15日运行3个月,情况良好,这种获取避孕药具的新途径正逐渐被广大育龄群众所接受.
作者:车立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宫内节育器(IUD)是安全、有效、方便的节育措施,但长期以来,由于带器妊娠、脱落、出血、疼痛等原因影响了IUD的可接受性,科研人员不断进行许多研究和改进.本文观察新型IUD-吉妮IN的避孕效果和副作用发生情况,并与TCu220C IUD进行比较.
作者:张羽;杨爱君;马瑞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对1989~2000年本院收治的6例宫内节育器(IUD)异位进行回顾性分析,除1例术中及时发现处理,另5例延误诊治,给育龄妇女带来极大痛苦.现分析如下.
作者:薛芳琴;孟洁;王丽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我们对1997~2000年华池县某乡女性绝育术后失败的238例育龄妇女中53例二次手术做详细调查和临床分析.
作者:徐向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DMD)是一种致死性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该病发病率高,占活产男婴的1/3 500~4 000,群体中携带本病基因的频率为1/2 300.临床特征是机体多部位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腓肠肌假性肥大.幼儿期即可发病,病程进展快,多在20岁左右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开展优生咨询,进行女性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是预防DMD患儿发生的关键.现将DMD的优生咨询作一介绍.
作者:高锦声;张振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本院于1999年7月~2001年3月,采用多功能红外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1 268例,疗效良好.现将治疗方法及临床观察等报道如下.
作者:费勇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2001年9月在长春市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15~24岁的青少年和未婚青年,共1 253名,其中男632名,女621名.本文对研究对象的避孕药具使用及服务可获得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15.9%的青少年有过婚前性行为,在这些人中,48.2%的青少年在首次性行为中使用了避孕方法,其中29.9%的人使用避孕套.药店是他们获得避孕方法的主要渠道,36.8%的青少年在药店获得避孕方法,22.4%从朋友那里获得避孕方法.青少年认为在寻求避孕方法过程中,服务提供者的不友好态度、咨询和服务缺乏保密性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障碍.研究建议政府应重视青少年的生殖保健服务需求,以使青少年容易获得相关的生殖健康服务,更好地保护他们避免非意愿妊娠和免受STDs和AIDS感染.
作者:张立英;沈永华;周连福;由家惠;孔璐;赵进顺;刘云嵘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近几年,米非司酮的市场前景越来越看好.但是,相当多育龄群众对米非司酮的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并发症不甚了解,怀孕后,私自到零售药店购买米非司酮,以致发生严重后果,直接影响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
作者:魏冬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女性绝育术国内目前主要有经腹、经阴道两种术式,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进展较快.无论从切口长度、手术方式、取管方法和手术需时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减轻了受术者的痛苦,降低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但是,由于手术者业务水平、责任心等多方面的原因,手术意外时有发生.意外情况如能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完全可以化险为夷.本文就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意外进行探讨.
作者:丁红武;储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资料:患者28岁,女,G2P0.妊娠3+个月引产后,阴道淋漓不断出血20天,于2000年10月26日入院.末次月经2000年7月1日,孕3+个月在当地医院行雷夫奴尔引产.患者既往月经正常.
作者:齐菊荣;黄绍菊;张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家系中女性携带者生育情况,探讨影响DMD家系生育的因素.方法:对23名DMD患者家系中132名女性携带者的生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家系中女性的遗传风险度、对疾病的理解力、家族史、个人史、文化水平及对选择性流产的观点等几个因素与生育的关系.结果:遗传风险度与生育结果和要求检测DNA的愿望无明显关系;对该病有较好的理解力与生育结果有明显关系;文化水平高和有该病家族史者对疾病的理解力好,选择性流产者较多;家族中有DMD患者和死于该病的人数越多,则要求检测DNA的愿望越强,对疾病的理解力也越好.结论:开展DMD遗传咨询,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对降低DMD患者和携带者的出生非常重要.
作者:刘咏梅;封志纯;刘玉杰;方振伟;杜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笔者在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时发现受术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疼痛,经观察和总结分析,本文提出放置IUD引起疼痛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供同道参考.
作者:吕淑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与培训特别规划署(WHO/HRP)在1980年先提出,又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4月正式定义,同年9月在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ICPD,简称人发大会)上为各国原则接受,并载入人口与发展行动纲领.
作者:肖绍博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蜕膜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PA、PAI)变化,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机理.方法:45例早孕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正常蜕膜组、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3组蜕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米非司酮米索组和米非司酮组tPA活性分别为46.91±20.74 IU/mg protein和64.25±36.81 IU/mg protein,低于正常蜕膜组(P<0.05);tPAmRNA水平以米非司酮米索组高(1.43 0.39,P<0.05),而另两组间无差异(P>0.05);PAI-1mRNA和蛋白水平3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经转录后途径降低人早孕子宫蜕膜tPA活性,可能影响蜕膜剥落、血管再生、内膜复修而致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
作者:黄丽丽;石一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机理.方法:在扫描及透射电镜下观察12例不育症患者的120个精子,8例正常生育者的80个精子,对精子成熟度标志物-胞浆小滴及核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不育者精子带胞浆小滴的比例为40%(48/120),正常生育者为11.25%(9/8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生育者精子染色质出现核内空泡的比例为6.25%(5/80),不育者为38.33%(46/12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精子成熟障碍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作者:俞建军;马小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神经管畸形是当今世界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在我国每年有10万个神经管畸形儿出生,平均每6分钟出生1例,居世界首位.大多数神经管畸形儿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就已死亡,少数存活下来,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作者:张倩;尹建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在不孕(育)症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78对不孕(育)症夫妇血清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并以94对同一地区的正常健康生育夫妇为对照.结果:不孕(育)症夫妇IgG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8.43%(30/356),与对照组(3.7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x2=4.29,其相对危险比OR=2.38).其中继发性不孕者IgG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13.38%(19/142)高于原发性不孕的5.14%(11/214,P<0.01,x2=7.51,OR=2.85)和对照组的3.72%(7/188,P<0.01,x2=10.13,OR=3.90).原发性不孕者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x2=0.47,OR=1.40).结论:IgG型抗心磷脂抗体与不孕(育)有一定相关性,提示抗心磷脂抗体可能涉及不孕(育)症的致病机制.
作者:王瑞兵;周永华;陆永娟;石芳;宋腊梅;高庆凤;罗雅芳;顾兴凤;王蓓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减轻人工流产时的痛苦.方法:选择宫术安栓肛塞,地卡因涂布宫颈,口服米索前列醇三种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中扩宫镇痛,并设立对照组,比较其效果.结果:三组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镇痛、扩宫效果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米索前列醇组明显优于宫术安栓、丁卡因组(镇痛时P<0.05、扩宫时P<0.01).镇痛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四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三种镇痛方法均简单、安全、迅速、有效,易于掌握,能有效减轻孕妇人工流产时的痛苦,尤其口服米索前列醇效果显著.
作者:金玲;李晨霞;张志敏;曹锦秀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自1999年以来,我所采用多功能红外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贾建东;张庆荣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