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欣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4岁以下多见,1个月~1岁为发病高峰共152例,占92%,多发于婴儿。季节:秋冬季多见,10~12月63例,占38.2%,7月25例,占15.2%,也为多发季节。性别:男多于女,男111例,占67.3%,女54例,占32.7%。同时大便常规伴有白细胞42例,占25.5%。其中有3例患儿轮状病毒转阴后又出现阳性达3次。肠道外症状主要为发热,占62%;呼吸道症状33.9%,部分患儿呼吸道症状早于消化系统症状。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点,不仅引起胃肠道病变,也可累及肠道外器官。早期发现、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倪成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92例为对照组。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WBC总数、NE绝对值、NE的V、C、S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在WBC总数、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NE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升高;观察组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S随着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刘春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40例子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方法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X线胸片评估内固定效果。结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X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内固定效果良好。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洪瑞;冯纪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与研究大面积烧伤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护理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28例大面积烧伤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术前访视、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护理。结果:2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经过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配合,均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面积烧伤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殷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AD)的病理基础,提高对神经元发育异常这类病的认识与病理诊断,帮助临床正确诊治先天性巨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225例HD及HAD患儿的HE切片、临床表现及术前诊断。结果:225例病例中,HD174例,HAD41例。男女性别比例统计, HD的患儿男女比为151:33;HAD的患儿男女比为31:10;患儿年龄统计,HD患儿0~30天的为19例,31天~1岁以内的为104例,1岁~3岁的为42例,4岁以上的为19例;HAD患儿中0~30天的2例,31天~1岁以内的为17例,1岁~3岁的为14例,4岁以上的为7例。术前诊断为HD的为213例,术前考虑HAD的为12例。结论:HD及HAD是一类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或发育异常的疾病,以男性多见,发病高峰在出生后1岁以内,临床诊断为HD的病例中有约18.3%的病例为HAD,提示临床诊断为HD的病例中应考虑HAD的可能性。
作者:郭春娜;步革;闫海云;郝秉润;严然;兰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心电监护仪血压袖带衬垫材料的选择。方法:将160例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作为衬垫材料,对4组患者的血压袖带带来的皮肤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不良反应塑料袋组25例(62.5%),卫生纸组15例(37.5%),纱布组10例(25%)、毛巾组0例(0%)。结论:经过长时间反复比较,发现应用毛巾当衬垫的血压袖带的皮肤不良反应低。
作者:张青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总结报告50例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并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共50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POCD,其中抑郁型14例,兴奋型31例,混合型5例,对于发生POCD的老年患者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减少患者疼痛不适,并做好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汇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结果:50例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及后遗症产生,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对老年POCD患者精心护理,做好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的疼痛,加强营养支持及基础护理,使老年POCD患者可以尽早康复,预防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树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研究骨骼肌肌腱损伤后其肌肉收缩性能的改变。方法:以日本大耳白兔为试验对象,制备兔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分别不同比例横行切断腓肠肌肌腱,采用强度3 v、频率50 Hz的脉冲电流刺激坐骨神经,测量腓肠肌大收缩力及平均收缩力数值。将所测得的5组数据用sas v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two way ANOVA)。结果:5个实验组(腓肠肌肌腱完整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2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4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6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80%组)的腓肠肌大收缩力( Strength_max)和平均收缩力( Strength_mean)不全相等。方差分析显示:日本大耳白兔腓肠肌的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在各实验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40%组与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60%组之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外,腓肠肌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在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腓肠肌大收缩力力及平均收缩力均与腓肠肌肌腱切断比例(per_cut)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骨骼肌肌力与其肌腱切断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骨骼肌肌腱切断比例的增高,其肌力有显著的逐步降低的趋势。
作者:陈勇;张英泽;王文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估中药灌肠疗法对盆腔炎性疾病引起不孕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对照分析盆腔炎性不孕症患者中药直肠灌注治疗与非灌肠药物治疗之间的疗效,比较2种治疗方案后致病菌的抑制情况、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体征的变化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8.6%、56%;2周治疗效果分别为94%、91%,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半年内怀孕率分别为62%,对照组为57%。结论:性生活紊乱、性卫生等因素均可以影响怀孕,中药直肠灌注疗法疗效显著,是安全、有效地治疗措施,值得推广。
作者:帕提曼·肉孜;阿依努尔·买买提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药物不仅能够治病,也能“致病”。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伴随着新特药的不断问世,以及药物的广泛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不断增大。护士是静脉输液的直接实施者,在输液过程中如何正确识别和及早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减轻由此引起的各种危害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机智的应变能力,还要熟知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1]。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还要做到勤巡视、多沟通,认真观察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输液安全。
作者:潘金玉;敖登格日勒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68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科学有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方法,以便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方法:对68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内服甲硝唑200mg,每天3次,连用2周,4%硼酸溶液阴道擦洗,每天1次,连用5天,5天后改为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1次,连续2周。结果:68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经过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2.68%。结论:滴虫性阴道炎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病,好发于育龄妇女,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入住我院需要PICC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法,嘱患者按传统方式规定固定姿势,避免导管误入颈内外静脉。实验组用改良PICC置管术,对患者要求不高,采用沿穿刺侧锁骨上缘走向掌侧切压的方法,人为压闭颈静脉,同时倒抽导丝。结果:实验组置管的成功率为98%,对照组置管的成功率为84%,两者比较,实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与对照组(10%)比较,明显降低。结论:改良PICC置管术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拓展了PICC的适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鲁瑞珍;王琴;张淑玲;纪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探讨分析皮脂腺囊肿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皮脂腺囊肿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皮脂腺囊肿声像图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肿物,质软,探头加压可变形,边界清晰光滑,有完整的包膜回声,肿物后方回声有增强,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密集点状或粗颗粒状,大体病理呈豆腐渣样。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肿物周边及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脂腺囊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朱静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室率及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郭忠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21世纪世界疾病谱已由感染性疾病向慢性疾病转变,高血压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发病高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l]。新的研究报道,全球大约有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75%的高血压病以及25%的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可归因于高血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对高血压的治疗除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外,同时还应提高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将血压控制在平稳的状态。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高血压自我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干预措施,符合我国国情,是一种非常适宜推广的高血压防治方法。
作者:许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行本次实验,将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资历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在分管床位后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对照组床位利用率73.27%,护士工作时间9.88±2.21小时,患者满意度7.65±1.87分,护士满意度3.59±1.11分,基础护理质量87.26±10.33分,一级护理质量85.32±9.37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83.54±7.62分,消毒隔离质量88.49±11.14分;实验组对照组床位利用率91.62%,护士工作时间8.34±1.56小时,患者满意度9.77±0.22分,护士满意度1.81±0.95分,基础护理质量96.82±4.21分,一级护理质量97.34±1.38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92.11±10.08分,消毒隔离质量95.67±5.32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实施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后,住院人数降低、床位利用率得到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护士压力降低、基础护理质量等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符合医院的环境,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采取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骆伟群;张东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进行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创伤性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张华;周仕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中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0.4%,通常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因治疗不当、骨折端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不愈合以及膝关节僵直等屡见不鲜,故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股骨远端骨折骨折患者95例,其中按AO分型中A2、A3、C2、C3型共61例,分别采用股骨远端DCS钢板、股骨髓内钉、股骨髁钢板及双钢板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内外侧双钢板治疗26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中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0.4%,通常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因治疗不当、骨折端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不愈合以及膝关节僵直等屡见不鲜,故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股骨远端骨折骨折患者95例,其中按AO分型中A2、A3、C2、C3型共61例,分别采用股骨远端DCS钢板、股骨髓内钉、股骨髁钢板及双钢板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内外侧双钢板治疗26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闵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异丙酚米索前列醇和笑气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1月采用无痛人流手术治疗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给予异丙酚+米索前列醇镇痛);对照组46例(给予笑气+米索前列醇镇痛)。将2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异丙酚与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治疗中,镇痛作用平稳,患者不适反应较小,安全可靠,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减轻患者痛苦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泉香;杨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利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偏瘫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会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