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曼·肉孜;阿依努尔·买买提明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其中行半髋关节置换57例,全髋关节置换29例;选择同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治疗患者17例为对照组,其中行骨牵引10例,皮牵引加丁字鞋7例。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评分和恢复活动时间手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组术后脱位1例(经复位髋人字石膏制动后恢复良好),占1.2%;肺部感染5例,占5.8%;脑梗死2例,占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占2.3%;压疮3例,占3.5%,死亡1例,占1.2%。而对照组发生股骨头坏死4例(伤后1~2年),占23.5%;压疮3例,占17.6%;肺部感染3例,占17.6%;心肌梗塞2例,占11.8%,脑梗死2例,占11.8%;下肢静脉血2例,占11.8%;3个月内因并发症死亡4例,占23.5%,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而髋关节置换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能早期下床活动,尤其对那些伴有合并症,身体条件差的更为适合,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陶文生;王军辉;李全喜;杨良锁;时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及效果。方法:针对92例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有1例发生DVT,发生率1.09%,经积极溶栓治疗,症状消失。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吕菊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的好方法,探讨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2年间18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阴道试产分娩成功63例,试产率33.69%(63/187),试产成功率82.89%(63/76),再次剖宫产成功率66.31%(124/187)。2种分娩方式的孕妇一般情况及围生儿情况,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率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妊娠无剖宫产指征,应鼓励提倡产妇阴道分娩,并且是安全、经济的。
作者:任喜捷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异丙酚米索前列醇和笑气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1月采用无痛人流手术治疗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给予异丙酚+米索前列醇镇痛);对照组46例(给予笑气+米索前列醇镇痛)。将2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异丙酚与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治疗中,镇痛作用平稳,患者不适反应较小,安全可靠,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减轻患者痛苦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泉香;杨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 )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11月~2013年9月,共收治6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42例;年龄42~68岁,平均54岁。按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0例,Ⅱ度30例,III度11例;L3椎体滑脱6例,L4椎体30例,L5椎体2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2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40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融合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棘突,棘间及棘上韧带,术后3天复查X片后佩带腰围下床。根据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JOA下腰痛评分系统(15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系统无松动和断裂,无明显腰椎不稳征象。复位后的滑脱椎体无丢失。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4分,术后2.3分,术前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平均8.6分,术后22分。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 )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通过两侧开窗减压,既能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又保留了后侧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能有效的保护椎管内神经组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基础,减少了创伤。是一种疗效确实、具有复位可靠、远期稳定性确切的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马纯青;闫子贵;韩勇;孙晓东;孙瑞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药物不仅能够治病,也能“致病”。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伴随着新特药的不断问世,以及药物的广泛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不断增大。护士是静脉输液的直接实施者,在输液过程中如何正确识别和及早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减轻由此引起的各种危害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机智的应变能力,还要熟知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1]。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还要做到勤巡视、多沟通,认真观察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输液安全。
作者:潘金玉;敖登格日勒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总结高压电烧伤截肢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高压电烧伤截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措施,17例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高压电烧伤截肢患者,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马建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2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急性坏死性肠炎保守治疗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81.25%,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5±3.4天和5.6±2.8天,低于对照组的13.4±5.1天和7.7±4.5天,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且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综合ICU住院的150例清醒患者,接受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分析,给予相应舒适护理,并记录舒适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结果:经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症状显著下降。结论: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明显,增进了护患交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卢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方法: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收治于我院150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安全管理。结果:采取全面的护理安全管理后,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从9%下降到3%,满意度从89%上升到98%,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对老年心血管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满意度,保障住院安全,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作者:武惠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重症胰腺炎并行手术治疗46例患者病情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结果:46例患者中治愈28例(60.87%),显效9例(19.57%),有效5例(10.87%),无效4例(8.69%)。同时治疗后炎症指标CRP、IL-4、IL-6较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治疗能降低重症胰腺炎体内炎症反应,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
作者:李中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21世纪世界疾病谱已由感染性疾病向慢性疾病转变,高血压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发病高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l]。新的研究报道,全球大约有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75%的高血压病以及25%的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可归因于高血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对高血压的治疗除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外,同时还应提高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将血压控制在平稳的状态。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高血压自我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干预措施,符合我国国情,是一种非常适宜推广的高血压防治方法。
作者:许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5月~2013年4年收治的9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风醒脑化痰方。结果:经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愈显率比西医对照组的愈显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延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均为单支病变。分别在支架置入之前和之后,采用血管内超声现象的发放对患者动脉血管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以及靶血管的斑块性质、斑块面积、血管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测定支架置入之后的支架对称指数和贴壁程度,由主治医师对患者的支架展开满意度进行评测和对比。结果:31例患者冠脉置入支架37枚, LAD (20支)、RCA(8支)和LCX(6支)分别有23枚、9枚和7枚。患者的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之前,血管内超声显像显示共有软斑11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各有4块,混合斑块3块;平均斑块面积为13.12±2.11 mm2;支架置入之后,平均斑块面积为6.57±1.32mm2,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与置入前相比P<0.05。支架置入前后小血管腔径分别是1.74±0.25mm、3.52±0.41mm;小腔面积分别是3.34±0.28mm2、7.02±1.01mm2。2组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患者的支架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显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需行支架置入的靶血管的斑块性质、面积、偏心程度,血管壁的形态结构以及管径和管腔面积,从而指导支架大小的选择,同时,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对置入支架的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内膜增生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亚滨;柯梅槐;黄建隆;崔勇;林福根;颜漳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诊治的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诊断与治疗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误诊,其中有3例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有2例误诊为盆腔脓肿,另外3例子宫穿孔被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误诊率为40.0%。治疗方法为:有9名患者经开腹手术治疗,另外11名患者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宫腔冲洗术治疗,本组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有2名患者复发。结论:绝经后宫腔积脓发病比较隐匿,容易发生误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应充分利用阴道超声详细检查,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指定1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医师完成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患者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工作,记录3组患者检测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对照1组则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1组尿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5),但2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似糖尿病肾损伤患者及时给予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准确判断其是否发生肾损伤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确诊病情并给予正确治疗,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作者:何金娟;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我国平均女性寿命从建国初期40岁到现在的75岁,而女性在40岁以后,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就会出现绝经。由此推算,女性一生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更年期以后渡过,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做好更年期妇女保健至关重要。下面就更年期妇女的一些保健措施加以总结和大家共同探讨。1更年期妇女的自我保健指导1.1保持良好心态:更年期妇女因生理因素的变化,产生心理变化,导致情绪不稳。因而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要舒畅,多与家人朋友交谈,努力改变内向拘谨的性格,消除抑郁多虑的负面情绪,遇到问题可以找朋友叙说或找心理医生咨询。
作者:韩亚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已是现代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接受这种手术,但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后再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约25%~50%的患者于术后3~6个月后发生再狭窄。在采用支架植入后,仍有15%~3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早期再狭窄(术后几小时~几日)主要是由于血栓形成及损伤局部的血管痉挛,后期再狭窄主要机制是血管对损伤反应而发生新生内膜增生和收缩性血管重塑引起再狭窄。本文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库尔班;热衣汗古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助产士对初产妇健康教育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选择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按照分娩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1名责任助产士对产妇进行“1对1”健康教育干预。结果:治疗组自然分娩率8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分娩前和分娩时SAS得分和SDS得分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医院工作满意率为9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7%,2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王波;贺英英;郭肖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通过心理疏导、饮食疗法、血糖、自我监测、用药指导、运动疗法、尿糖等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未进行任何护理干预,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遵医率和血糖控制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6个月的护理干预之后,遵医率和血糖控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出院之后,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约束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行为,而且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瞿玉仙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