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分析

马纯青;闫子贵;韩勇;孙晓东;孙瑞琦

关键词:椎弓根钉棒系统, 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 )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11月~2013年9月,共收治6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42例;年龄42~68岁,平均54岁。按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0例,Ⅱ度30例,III度11例;L3椎体滑脱6例,L4椎体30例,L5椎体2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2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40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融合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棘突,棘间及棘上韧带,术后3天复查X片后佩带腰围下床。根据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JOA下腰痛评分系统(15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系统无松动和断裂,无明显腰椎不稳征象。复位后的滑脱椎体无丢失。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4分,术后2.3分,术前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平均8.6分,术后22分。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 )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通过两侧开窗减压,既能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又保留了后侧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能有效的保护椎管内神经组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基础,减少了创伤。是一种疗效确实、具有复位可靠、远期稳定性确切的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连市旅顺口区小学生第1恒磨牙龋病调查分析

    目的:选取7~10岁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本市推广和实施预防龋齿适宜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通用的龋齿调查方法,以大连市旅顺口区5所小学2174名学生为对象,调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74名学生中,第1恒磨牙患龋人数467人,患龋率为21.48%,龋均0.503;患龋牙数990颗,以10岁儿童多见;女生患龋250人,高于男生的217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岁时达高峰。结论:该市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符合龋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充分认识第1恒磨牙患龋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有的放矢地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可有效预防龋病,降低第1恒磨牙患龋率。

    作者:王宏;王翠妍;石云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煤工尘肺病患者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煤工尘肺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以来收治的煤工尘肺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性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加服黄根片、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加强营养和适度运动。同时随时跟踪观察病情,加强护理。3个月后,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尘肺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17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药物以及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更能够使煤工尘肺病患者身心健康得到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禹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2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急性坏死性肠炎保守治疗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81.25%,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5±3.4天和5.6±2.8天,低于对照组的13.4±5.1天和7.7±4.5天,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且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75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观察2组患者脑积水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脑积水患者共2例,发生率为5.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脑积水患者共9例,发生率为24.3%;观察组患者发生脑积水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预后评定,观察组患者中良好预后共28例,占73.6%;对照组良好预后共19例,占51.3%;观察组良好预后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苑来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5月~2013年4年收治的9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风醒脑化痰方。结果:经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愈显率比西医对照组的愈显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延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股骨骨折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目的:针对老年股骨骨折的相关护理中的诸多不安全的因素以及相关防范的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分析可能会发生的诸多不安全因素问题的86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且同时对其病患进行相关护理工作的20名医护工作者也进行相应的问卷方面的调查。结果:在当今的临床医疗工作中绝大多数老年股骨骨折的问题均跟对其施以的相关护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情况的产生大多是由于护理工作人员相关护理知识与技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其概率大约占86.04%,其次有老年股骨骨折的不安全因素的情况,大约占83.72%;骨科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不安全因素的防护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都是以院内的学习培训为主要途径,大约占80.00%,其次为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大约占70.00%;结论:要切实的加强相关护理工作人员技能方面的培训,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相关医护人员责任心方面的教育,合理调配相关医护人员,并加强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及切实健全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能有效减少诸多不安全现象突发的极其重要的措施。

    作者: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任务引领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分析

    目的:探索基于任务引领型的模式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方法:以2011级普通专科检验专业为对象,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采用SPSS16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采取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模式,86%以上学生对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模式反应很好,实践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平均成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与学生未来岗位的无缝对接。

    作者:雷呈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温阳益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8例

    目的:观察温阳益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基础上加用温阳益心汤。对照组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30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温阳益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肖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新银盐分光光度法与原子荧光法尿砷检测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新银盐分光光度法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尿砷检测。方法:采集15例高砷暴露者的尿样,分别用新银盐分光光度法和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检测样品。结果:新银盐法和原子荧光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5%和96.8%,相对偏差的范围分别是1.69%-6.50%和0.15%-0.63%。2种方法测得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子荧光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干扰少,新银盐法操作繁琐、灵敏度低,方法稳定、重复性较差。

    作者:袁彬;吴兰;王玲;张联合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其中行半髋关节置换57例,全髋关节置换29例;选择同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治疗患者17例为对照组,其中行骨牵引10例,皮牵引加丁字鞋7例。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评分和恢复活动时间手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组术后脱位1例(经复位髋人字石膏制动后恢复良好),占1.2%;肺部感染5例,占5.8%;脑梗死2例,占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占2.3%;压疮3例,占3.5%,死亡1例,占1.2%。而对照组发生股骨头坏死4例(伤后1~2年),占23.5%;压疮3例,占17.6%;肺部感染3例,占17.6%;心肌梗塞2例,占11.8%,脑梗死2例,占11.8%;下肢静脉血2例,占11.8%;3个月内因并发症死亡4例,占23.5%,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而髋关节置换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能早期下床活动,尤其对那些伴有合并症,身体条件差的更为适合,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陶文生;王军辉;李全喜;杨良锁;时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通过开展骨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确保病人的自身安全,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方法:对骨科病房存在风险进行评估,提高护士风险意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强细节管理,提高风险监控力度。结果:骨科病房中护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技能都获得了提高,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了病房护理质量。结论:提高骨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的出现,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护理服务。

    作者:张新静;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阿立哌唑联用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和单用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周,采用HAMD评定疗效和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效果好(P<0.01)且起效快(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且起效快安全性高。

    作者:赵艳华;吕凯;唐玉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应用。方法:对49例拟行自体动静脉造瘘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结合术后情况,评价术前超声。结果:49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中42例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6例出现并发症,1例造瘘失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条件选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樊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三阶梯止痛治疗在肿瘤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3阶梯止痛治疗在肿瘤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镇痛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情况(包括疼痛缓解度、镇痛有效率、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镇痛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67%,止痛起效时间为23.47±4.31分钟,镇痛持续时间为15.54±3.42小时,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蟾镇痛膏配合3阶梯止痛药物治疗可以迅速镇痛,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董延琥;栾文强;李兴坤;朱晓静;董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普通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的辐射量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设备间相同部位摄影的辐射量大小。方法:选取身体条件相似患者的同一部位摄影,检测在不同设备间的辐射量。结果:在同一部位的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产生的辐射量有比较大的差异。结论:X线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产生的辐射量有差异。

    作者:关国定;汪海生;郭麦军;薛慧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例患者,用药前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给药前1天、当天及用药后1天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培美曲塞500 mg/m2,大于10分钟静脉点滴,21天为1个周期。用药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2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57.1%。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培美曲塞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可靠、毒性可以耐受的方案。

    作者:罗朝凤;杨卫兵;李宁;柏玉举;张廷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高血压护理探讨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要点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药物进行降压的护理,生活护理,心理疏导的护理以及通过健康教育的加强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用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结果: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都通过了临床常规治疗,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血压控制效果明显。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要以预防为主,同时以预防保健和心理护理为辅,可有效减少老年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樊荣华;张春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颌面外伤患者合并口腔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目的:探析颌面外伤患者合并口腔感染常见的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6例颌面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发生口腔感染,总结分析其口腔感染的常见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16例颌面外伤合并口腔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为上唇4例(25.00%)、腭部7例(43.75%)、颌骨3例(18.75%)、其他部位皮肤创口2例(12.50%);年龄分布:<5岁4例(25.00%)、5~60岁10例(62.50%)、>60岁2例(12.50%)];手术切口:I类切口3例(18.75%)、II类切口13例(81.25%);应用抗生素15例(93.75%)、未应用抗生素1例(6.25%)。结论:口腔解剖特征、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抗生素应用等均可导致颌面外伤患者发生口腔感染,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口腔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李小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儿肺炎恢复期应用超短波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对超短波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将50例肺炎恢复期患儿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对全部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25例观察组患儿联合超短波治疗,剩余25例患儿为对照组,分别对2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共24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6%,5例患儿病情好转,9例患儿病情改善,10例患儿治愈,对照组共19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76%,6例患儿病情好转,7例患儿病情改善,6例患儿治愈,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肺炎恢复期患儿应用超短波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作者:吕静平;潘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新生儿病房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体会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控及护理管理的有效措施,总结护理管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出生后转入病房的新生儿14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新生儿病房感染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感染监控和护理管理,并与2011年~2012年间新生儿病房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2年~2013年阶段,146例新生儿中,有1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85%,与2011年~2012年间医院感染发生率14.67(22/150)对比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923,P<0.05);2012年~2013年间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2.7±2.6周和1743.3±602.3g,未发生感染新生儿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8.6±1.9周和3190.8±520.9g,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209,2.59481,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作为新生儿主要集中场所之一,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临床上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技能,加强基础护理,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强化护理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对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保证护理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

    作者:杨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