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国定;汪海生;郭麦军;薛慧丹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利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偏瘫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会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在心理疏导加用中药治疗,中药以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为基础方,根据症状进行辨证加减。结果:显效23例,有效47例,无效7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80%。治疗后4周、8周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抑郁症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新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滥用小切口手术的危害。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胆囊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共137例,对行小切口手术患者及正常切口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0.4%;49例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6.3%,均高于同时期正常切口术后并发症率。结论:小切口手术方便快捷,但应注意应用的适应证,临床盲目应用会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小锋;张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2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急性坏死性肠炎保守治疗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81.25%,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5±3.4天和5.6±2.8天,低于对照组的13.4±5.1天和7.7±4.5天,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且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于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间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产后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泌乳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实施,观察组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24小时及24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增加,产后泌乳初始时间为48小时及>72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减小(P均<0.05)。产后24小时,2组患者的泌乳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0,P=0.338),而产后48小时、72小时,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分别达26.24±7.82mL、46.13±8.64m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1)。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达到84.7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混合喂养例数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的人工喂养率降低,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显著缩短产后泌乳初始时间,增加泌乳量,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对于产后乳汁分泌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古宝兰;王定清;黄文财;张立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的好方法,探讨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2年间18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阴道试产分娩成功63例,试产率33.69%(63/187),试产成功率82.89%(63/76),再次剖宫产成功率66.31%(124/187)。2种分娩方式的孕妇一般情况及围生儿情况,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率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妊娠无剖宫产指征,应鼓励提倡产妇阴道分娩,并且是安全、经济的。
作者:任喜捷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的病例分析,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对患者进行分段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主要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绝经后子宫出血多发生在绝经10年之内,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的比例升高。结论:绝经后妇女子宫出血表现多样,临床针对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诊断性刮宫,以辅助临床工作。
作者:霍丽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疗效分析与体会。方法:100例120只眼施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的适宜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视力0.05~0.1者12只眼(10%),0.1~0.3者30只眼(25%),0.4~0.6者40只眼(33.3%),>0.6者36只眼(30%),其中视力无明显改善者(非手术原因)视神经萎缩2只眼(1.66%)。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特别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可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刘学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毒副作用小,可推广使用。
作者:孟桂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选择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以及复查MRI手术疗效评价。结果: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后,其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治疗前的评分明显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有52例患者完全愈合,8例患者部分愈合,无未愈合的患者。结论: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胡滨;刘宁;梁振雷;刘玉强;王续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断指再植术相对来说仍是一较复杂的手术,能普及到基层医院开展更少,大多数手术仍然费时费力。我院是民营一类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外科手术已10多年,我们对再植术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手术细节进行了改进,从而保证手术能够更加安全、快捷。断指再植成功率高,本文根据我们所做17例(21指)临床病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植指21根,其中男11例(12指),女6例(9指),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56.6±11.3岁。本次研究中的21指损伤性质为:9例电动机械挤压伤、8例电动机械切割伤,所有患者全部属完全性断指。断离平面:7指末节、8指中节、6指近节。再植手指:4指环指,6指中指,8根食指。本次研究中再植手指存活率高达95%,20指存活。对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血运良好,外形正常,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恢复功能完好,患者满意。
作者:凡国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控及护理管理的有效措施,总结护理管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出生后转入病房的新生儿14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新生儿病房感染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感染监控和护理管理,并与2011年~2012年间新生儿病房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2年~2013年阶段,146例新生儿中,有1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85%,与2011年~2012年间医院感染发生率14.67(22/150)对比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923,P<0.05);2012年~2013年间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2.7±2.6周和1743.3±602.3g,未发生感染新生儿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8.6±1.9周和3190.8±520.9g,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209,2.59481,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作为新生儿主要集中场所之一,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临床上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技能,加强基础护理,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强化护理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对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保证护理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
作者:杨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药物不仅能够治病,也能“致病”。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伴随着新特药的不断问世,以及药物的广泛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不断增大。护士是静脉输液的直接实施者,在输液过程中如何正确识别和及早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减轻由此引起的各种危害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机智的应变能力,还要熟知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1]。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还要做到勤巡视、多沟通,认真观察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输液安全。
作者:潘金玉;敖登格日勒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设备间相同部位摄影的辐射量大小。方法:选取身体条件相似患者的同一部位摄影,检测在不同设备间的辐射量。结果:在同一部位的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产生的辐射量有比较大的差异。结论:X线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产生的辐射量有差异。
作者:关国定;汪海生;郭麦军;薛慧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对此类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以往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病人17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17例置管后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出现。结论:PICC置管前患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以及置管后的溶栓治疗与护理干预,是预防和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关键。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研究双钢板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36例,给予双钢板内固定处理,对照组36例,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处理,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而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钢板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马荣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咯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7名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结果:肺结核合并咯血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大咯血则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且老年患者容易引发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止血治疗和抗生素联用预防感染,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肺结核合并咯血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作者:董淦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尿道狭窄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3年3月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并发尿道狭窄的1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给予单纯尿道扩张治疗,其中2例经尿道扩张治疗效果差者行尿道外口切开成形手术;2例经尿道膀胱颈口冷刀切开,术后定期扩张。治疗3个月后,患者大尿流率恢复至14.6~21.3m1/s,平均18.4±2.6ml/s;残余尿量15~82m1,平均34.6±8.7m1,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6~12个月,均达治愈标准。结论:尿道狭窄为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常见并发症,成因复杂,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早期发现与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胡成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氧瞬得可视喉镜在颈椎外伤患者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颈椎外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 A组)和可视喉镜组(组),每组15例。观察2组患者插管时间和插管成功率;同时记录给药前( T0)、给药后( T1)、插管即刻( T2)、插管后( T3)各时间点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插管时间;B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2)与B组比较,A组患者T2、T3时间点HR及MAP增加显著( P<0.05)。结论:可视喉镜用于颈椎外伤患者气管插管,安全可靠、明显缩短患者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作者:孙艳才;张云红;苑妍新;田春梅;高瑞英;盖赵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92例为对照组。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WBC总数、NE绝对值、NE的V、C、S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在WBC总数、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NE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升高;观察组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S随着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刘春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