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病例分析

霍丽君

关键词:子宫出血, 病理检查, 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对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的病例分析,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对患者进行分段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主要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绝经后子宫出血多发生在绝经10年之内,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的比例升高。结论:绝经后妇女子宫出血表现多样,临床针对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诊断性刮宫,以辅助临床工作。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与并发症,探讨此病治疗的佳方法。结果:观察组生存34例(75.56%),对照组生存22例(48.89%),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显著。对比颅内高压、外伤性脑梗死、脑积水、外伤性癫痫、脑切口疝4种并发症,,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13.33%)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7例(37.78%)。观察组术后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办法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晓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门诊药房处方审核点评探讨

    门诊药房调配工作包括:收方、审核处方、调配药品、核对处方和药品、发给患者并交代和答复询问的全过程。《处方管理办法》[1]要求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与此相适应的医院应该建立处方归类综合点评,总结归纳共性及个性问题列表评价,及时掌握处方动态监测出现的问题以及超常的警示报告,及时通报处理不合理处方,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我院门诊药房自2007年5月开始在窗口对处方进行用药适宜性审核,并每月进行处方点评。特别是2011年10月~2013年4月,我院争创“三甲”医院期间,加强了工作力度。处方的质量和合格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合理处方。其原因就是现行门诊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等管理手段存在不足。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措施。

    作者:李艳春;宋广群;李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共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电针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3%,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3.3%高,2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并且观察组的治愈率为15.0%,明显比对照组的6.7%高,2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刺络拔罐能够有效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有效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涛;李晓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大连市旅顺口区小学生第1恒磨牙龋病调查分析

    目的:选取7~10岁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本市推广和实施预防龋齿适宜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通用的龋齿调查方法,以大连市旅顺口区5所小学2174名学生为对象,调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74名学生中,第1恒磨牙患龋人数467人,患龋率为21.48%,龋均0.503;患龋牙数990颗,以10岁儿童多见;女生患龋250人,高于男生的217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岁时达高峰。结论:该市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符合龋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充分认识第1恒磨牙患龋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有的放矢地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可有效预防龋病,降低第1恒磨牙患龋率。

    作者:王宏;王翠妍;石云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普外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重症胰腺炎并行手术治疗46例患者病情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结果:46例患者中治愈28例(60.87%),显效9例(19.57%),有效5例(10.87%),无效4例(8.69%)。同时治疗后炎症指标CRP、IL-4、IL-6较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治疗能降低重症胰腺炎体内炎症反应,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

    作者:李中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门诊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4岁以下多见,1个月~1岁为发病高峰共152例,占92%,多发于婴儿。季节:秋冬季多见,10~12月63例,占38.2%,7月25例,占15.2%,也为多发季节。性别:男多于女,男111例,占67.3%,女54例,占32.7%。同时大便常规伴有白细胞42例,占25.5%。其中有3例患儿轮状病毒转阴后又出现阳性达3次。肠道外症状主要为发热,占62%;呼吸道症状33.9%,部分患儿呼吸道症状早于消化系统症状。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点,不仅引起胃肠道病变,也可累及肠道外器官。早期发现、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倪成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的278例急性下腹痛临床考虑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结果:278例输尿管结石CDFI表现为结石强回声后方伴有“快闪伪象”。其中左输尿管结石上段72例,中断12例,下段57例,右输尿上段68例,中段19例,下段50例。结论:CDFI可以提高度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杨新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刊首语--浅谈伤残医学

    伤残绝非是受伤造成的残,它的内涵很深,不能从字面解释,需不断学习,逐渐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伤残的预防与康复治疗。我国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后,对伤残、残疾的预防、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康复医疗机构的设置等都有明确规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伤残的预防与康复”一书中的有关内容,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并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就伤残医学的几个问题简要报导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行剖宫产的麻醉处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我院72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需行剖宫产患者,首选硬膜外麻醉,有硬膜外禁忌者采用全身麻醉。对新生儿娩出时的Aphar评分以及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患者的麻醉手术过程都很顺利。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为:10分49例,9~7分18例,5分以下5例,经过相关处理,5分钟评分均达到10分。术后1~2周顺利出院,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需行剖宫产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选择的正确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并结合吸氧、降压、补液、术后进行有效的镇痛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郝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活动式牙周夹板治疗牙周病的临床体会

    目的:采用活动式牙周夹板治疗牙周病的临床体会。方法:通过以下不同类型的牙周夹板,合理选好适应证,对较严重的牙周病,松动牙进行长期制动,减少牙齿周围组织的作用力。结果:通过58例较严重的牙周病患者戴用不同类型的活动式牙周夹板后,3年的临床观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活动式牙周夹板对牙周病的治疗,弥补了传统治疗牙周病之不足,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应用。方法:对49例拟行自体动静脉造瘘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结合术后情况,评价术前超声。结果:49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中42例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6例出现并发症,1例造瘘失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条件选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樊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儿童视力残疾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儿童视力残疾因素,据此提出防治对策。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市0~6岁儿童进行儿童盲和低视力抽样调查,由专业医师检查视力,筛查诊断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结果:140例视残儿童中,85例表现为低视力,占总数的60.7%,55例为不同程度的儿童盲,占39.3%。男童视力残疾比例普遍高于女童。导致儿童低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弱视(57.6%),其次是先天性白内障(24.7%);而致盲的主要病因是先天及遗传性眼部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青光眼等。结论:0~6岁儿童视力残疾以低视力为主,而弱视系导致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先天和遗传因素是致儿童盲的首要因素。对弱视等视力残疾可通过早期治疗可脱残。

    作者:李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利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偏瘫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会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AQP2和AQP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AQP2和AQP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AQP2和AQP8蛋白与Ems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方法:将本院60例住院患者,分为EMs患者异位内膜组( Ems组)30例,非EMs患者对照组( Control组)30例。使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ontrol组和Ems组中AQP2和AQP8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2组AQP2和AQP8的mRNA均有扩增,与对照组相比,Ems组的AQP2和AQP8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与对照组相比,Ems组的AQP2和AQP8的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水通道蛋白AQP2和AQP8对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苏明兰;杨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探讨腹腔镜下保脾治疗外伤性脾破裂6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0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治疗;观察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腹腔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脾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手术的出血量及切口的引流量等,并且能有效的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超;徐金玉;蒋楣璐;张贻庆;常永欣;马克新;赵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对此类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以往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病人17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17例置管后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出现。结论:PICC置管前患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以及置管后的溶栓治疗与护理干预,是预防和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关键。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利多卡因配伍氯诺昔康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作用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之一,虽说极大地避免了非意愿妊娠,但术中的一些牵拉和负压吸引常使妇女痛苦不堪,甚至难以忍受。常会并发人流并发症和副反应的发生。为避免和减少上述不良现象发生,特在术前4小时口服氯诺昔康8 mg后宫颈注入2脖盐酸利多卡因2 ml后施行人流术,效果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6月来我站门诊30例健康女性,年龄在23~34岁之间,且都具备以下条件:(1)经妇科检查、血、尿hcG测定、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正常早孕。孕7~8周。(2)本人自愿要求做人工流产术。(3)均符合手术适应证。(4)均无手术禁忌证。(5)此30例妇女在年龄、孕产次、身高、体重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米俊卿;杨宏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病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在优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作者:刘俊俐;张贵清;万素英;李容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三阶梯止痛治疗在肿瘤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3阶梯止痛治疗在肿瘤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镇痛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情况(包括疼痛缓解度、镇痛有效率、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镇痛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67%,止痛起效时间为23.47±4.31分钟,镇痛持续时间为15.54±3.42小时,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蟾镇痛膏配合3阶梯止痛药物治疗可以迅速镇痛,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董延琥;栾文强;李兴坤;朱晓静;董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及效果。方法:针对92例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有1例发生DVT,发生率1.09%,经积极溶栓治疗,症状消失。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吕菊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