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良
近年来口腔正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及多学科的联合治疗,使这些成人患者的要求得以实现。成人正畸已逐渐被广大正畸医生所接受,成人正畸病例在临床所占比例也日益增加。成人正畸分为综合性正畸、辅助性正畸和正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是三维立体的治疗,包括前后向、左右向、垂直向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畸形的综合因素考虑。同时还有患者生理和心理因素的考虑。因而针对每位患者,会有不同的诊断治疗。
作者:曲大利;姜群;孙云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均为单支病变。分别在支架置入之前和之后,采用血管内超声现象的发放对患者动脉血管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以及靶血管的斑块性质、斑块面积、血管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测定支架置入之后的支架对称指数和贴壁程度,由主治医师对患者的支架展开满意度进行评测和对比。结果:31例患者冠脉置入支架37枚, LAD (20支)、RCA(8支)和LCX(6支)分别有23枚、9枚和7枚。患者的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之前,血管内超声显像显示共有软斑11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各有4块,混合斑块3块;平均斑块面积为13.12±2.11 mm2;支架置入之后,平均斑块面积为6.57±1.32mm2,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与置入前相比P<0.05。支架置入前后小血管腔径分别是1.74±0.25mm、3.52±0.41mm;小腔面积分别是3.34±0.28mm2、7.02±1.01mm2。2组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患者的支架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显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需行支架置入的靶血管的斑块性质、面积、偏心程度,血管壁的形态结构以及管径和管腔面积,从而指导支架大小的选择,同时,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对置入支架的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内膜增生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亚滨;柯梅槐;黄建隆;崔勇;林福根;颜漳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黄芪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0)。2组均给予泼尼松治疗及一般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联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共14天,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全血粘度、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P<0.05),凝血酶原时间升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黄芪能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改善肾脏微循环障碍,保护肾脏。
作者:常红兵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者。在观察组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所有患者在检查之后,观察对比2组在性激素变化、排卵以及妊娠的情况。结果:在治疗之后,2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停药后对照组患者回到原来水平,而观察组患者继续保持。观察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以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并且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作者:何玉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的病例分析,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对患者进行分段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主要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绝经后子宫出血多发生在绝经10年之内,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的比例升高。结论:绝经后妇女子宫出血表现多样,临床针对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诊断性刮宫,以辅助临床工作。
作者:霍丽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66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3例,2组都给予常规药物与日常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都呈现下降趋势,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活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作者:邵玉娟;李晓慧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入住我院需要PICC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法,嘱患者按传统方式规定固定姿势,避免导管误入颈内外静脉。实验组用改良PICC置管术,对患者要求不高,采用沿穿刺侧锁骨上缘走向掌侧切压的方法,人为压闭颈静脉,同时倒抽导丝。结果:实验组置管的成功率为98%,对照组置管的成功率为84%,两者比较,实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与对照组(10%)比较,明显降低。结论:改良PICC置管术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拓展了PICC的适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鲁瑞珍;王琴;张淑玲;纪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为预防糖尿病进展,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健康管理意识,现对我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从饮食、运动、心理、生活、病情监测、药物治疗等对其进行干预。营养师与患者共同制定饮食计划;3餐合理分配;饮食中相应增加纤维、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均衡饮食,食物种类丰富多变;清淡饮食,避免不健康食物摄入。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以下,循序渐进;每次10~30分钟,每周3天以上;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运动中注意自我保护。调节情绪,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注意自身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病情进行全面的监测并根据病情调整监测频率。根据药物的机理、副作用,病情特征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通过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了我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控能力和生活质量,延缓了并发症的进展,控制了病情。
作者:钱晓兰;袁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波前像差Zernike 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 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彬;霍建新;唐静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92例为对照组。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WBC总数、NE绝对值、NE的V、C、S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在WBC总数、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NE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升高;观察组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S随着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刘春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胸心外科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名胸心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血清白蛋白浓度分析方法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血清白蛋白浓度分析方法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率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营养不良程度高的是运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白蛋白;患者手术后体重指数、体重、上臂肌围值以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明显降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心外科患者在手术之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及早的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宋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行剖宫产的麻醉处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我院72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需行剖宫产患者,首选硬膜外麻醉,有硬膜外禁忌者采用全身麻醉。对新生儿娩出时的Aphar评分以及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患者的麻醉手术过程都很顺利。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为:10分49例,9~7分18例,5分以下5例,经过相关处理,5分钟评分均达到10分。术后1~2周顺利出院,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需行剖宫产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选择的正确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并结合吸氧、降压、补液、术后进行有效的镇痛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郝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中有3例病变累及膝关节,2例踝关节,9例肩关节,2例肘关节,3例腕关节,有7名患者为双侧膝关节对称性发病。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滑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厚现象、关节腔内存在积液、关节囊腔扩张,本组46名患者中有3名患者经X线检查不显影的结节在高频超声中能清楚显示。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清晰的诊断出滑膜骨软骨瘤病的病情状况,可作为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依据。
作者:姚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造成的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2010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0例,现就其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0例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天,均安全康复出院。结论:临床的有效护理与积极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作者:刘俊俐;张贵清;万素英;李容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选择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以及复查MRI手术疗效评价。结果: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后,其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治疗前的评分明显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有52例患者完全愈合,8例患者部分愈合,无未愈合的患者。结论: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胡滨;刘宁;梁振雷;刘玉强;王续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实施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记录2组患者再灌注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TIMI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TIM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研究组患者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27.27),再灌注成功率(90.91)则显著高于对照组(63.64)(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可获得更为满意的预后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及患者自身条件进行综合判断,从而选择合适方法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作者:鲁文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治方法和诊治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方法和诊治效果。结果:本组54名患者中,有52名患者通过急诊手术治疗,其中有20名患者采用胆囊切除术,有28名患者采用胆囊大部切除,另外4名患者通过胆囊造瘘术。其余2名患者经保守治疗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结论:对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观察右上腹压痛、触及包块以及借助于B超和白细胞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类型和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简单的、有效的、安全的手术方式,同时要注意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预防。
作者:哈力木拉提;吐尔洪·沙木沙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要点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药物进行降压的护理,生活护理,心理疏导的护理以及通过健康教育的加强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用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结果: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都通过了临床常规治疗,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血压控制效果明显。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要以预防为主,同时以预防保健和心理护理为辅,可有效减少老年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樊荣华;张春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氧瞬得可视喉镜在颈椎外伤患者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颈椎外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 A组)和可视喉镜组(组),每组15例。观察2组患者插管时间和插管成功率;同时记录给药前( T0)、给药后( T1)、插管即刻( T2)、插管后( T3)各时间点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插管时间;B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2)与B组比较,A组患者T2、T3时间点HR及MAP增加显著( P<0.05)。结论:可视喉镜用于颈椎外伤患者气管插管,安全可靠、明显缩短患者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作者:孙艳才;张云红;苑妍新;田春梅;高瑞英;盖赵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