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俐;张贵清;万素英;李容华
猩红热是A组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其中普通型常见,中毒型极少见但较重。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我科于2013年10月21日收治1例猩红热患儿,治疗过程中并发中毒性肠梗阻,经过20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病情好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发热3天,伴全身皮疹2天,在当地行抗感染治疗后发热有所缓解。今日再次高热有恶心,呕吐而住院治疗。入院时体温40.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1.03×109/L,C反应蛋白50mg,尿白细胞45.6Ul,尿蛋白±,全身皮疹,可见杨梅舌,二便如常,既往3年前曾患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其它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入院后青霉素抗炎治疗,但仍低热。第3天出现腹痛,腹胀,服部平片示肠不全梗阻,行灌肠等对症治疗,第5天腹痛腹胀加重。CT检查示:胃扩张,小肠结肠积气。立即行胃肠减压,遵医嘱积极抗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免疫球蛋白,营养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张花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室率及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郭忠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行本次实验,将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资历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在分管床位后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对照组床位利用率73.27%,护士工作时间9.88±2.21小时,患者满意度7.65±1.87分,护士满意度3.59±1.11分,基础护理质量87.26±10.33分,一级护理质量85.32±9.37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83.54±7.62分,消毒隔离质量88.49±11.14分;实验组对照组床位利用率91.62%,护士工作时间8.34±1.56小时,患者满意度9.77±0.22分,护士满意度1.81±0.95分,基础护理质量96.82±4.21分,一级护理质量97.34±1.38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92.11±10.08分,消毒隔离质量95.67±5.32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实施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后,住院人数降低、床位利用率得到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护士压力降低、基础护理质量等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符合医院的环境,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采取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骆伟群;张东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4岁以下多见,1个月~1岁为发病高峰共152例,占92%,多发于婴儿。季节:秋冬季多见,10~12月63例,占38.2%,7月25例,占15.2%,也为多发季节。性别:男多于女,男111例,占67.3%,女54例,占32.7%。同时大便常规伴有白细胞42例,占25.5%。其中有3例患儿轮状病毒转阴后又出现阳性达3次。肠道外症状主要为发热,占62%;呼吸道症状33.9%,部分患儿呼吸道症状早于消化系统症状。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点,不仅引起胃肠道病变,也可累及肠道外器官。早期发现、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倪成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使用安痛定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ADR)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00年~2013年以来我院患者中使用安痛定后发生不良反应( ADR)的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安痛定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复杂且呈多样性,涉及皮肤及其相关部分、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骨骼、血液、肌肉、免疫、泌尿等诸多器官系统,其中以过敏性休克、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损害居多。结论:安痛定会引起重度不良反应,有潜在的危害性,应该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注意,临床应用时需提高警惕,时刻观察患者反应。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增强先天性上睑下垂围手术期护理意识,预防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32例(32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并发症患者,并统计分析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32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中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上睑下垂矫正满意。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邓春涛;李小易;申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估中药灌肠疗法对盆腔炎性疾病引起不孕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对照分析盆腔炎性不孕症患者中药直肠灌注治疗与非灌肠药物治疗之间的疗效,比较2种治疗方案后致病菌的抑制情况、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体征的变化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8.6%、56%;2周治疗效果分别为94%、91%,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半年内怀孕率分别为62%,对照组为57%。结论:性生活紊乱、性卫生等因素均可以影响怀孕,中药直肠灌注疗法疗效显著,是安全、有效地治疗措施,值得推广。
作者:帕提曼·肉孜;阿依努尔·买买提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康复护理,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方法:通过专职人员,具有丰富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护师在社区对全社区老年人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定期主动联系病人,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使广大中老年人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应激状态下的紧急处理措施,提高了中年人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减少了发病率。结论:积极开展防治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社区护理,满足了社区中老年人一体化的医疗照顾,建立了良好的人性化社区医疗模式。
作者:谢燕;孙伟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出血灶的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成人患者进行头部SWI扫描,将脑分为九区,按分区的不同统计检出的出血灶数目,分析应用SWI所检出的出血灶数目与GCS分组间以及昏迷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应用SWI所检出的DAI患者的出血灶的数目,对成人DAI患者研究结果示,除小脑外,其他脑分区出血灶数与GCS有相关性;除小脑及丘脑外,其他脑分区出血灶数与昏迷时间有相关性。结论: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出血灶检出与GCS及昏迷时间相关性,可为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作者:安定;戴建平;艾林;李少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2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急性坏死性肠炎保守治疗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81.25%,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5±3.4天和5.6±2.8天,低于对照组的13.4±5.1天和7.7±4.5天,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且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应用。方法:对49例拟行自体动静脉造瘘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结合术后情况,评价术前超声。结果:49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中42例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6例出现并发症,1例造瘘失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条件选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樊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综合ICU住院的150例清醒患者,接受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分析,给予相应舒适护理,并记录舒适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结果:经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症状显著下降。结论: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明显,增进了护患交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卢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选取7~10岁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本市推广和实施预防龋齿适宜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通用的龋齿调查方法,以大连市旅顺口区5所小学2174名学生为对象,调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74名学生中,第1恒磨牙患龋人数467人,患龋率为21.48%,龋均0.503;患龋牙数990颗,以10岁儿童多见;女生患龋250人,高于男生的217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岁时达高峰。结论:该市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符合龋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充分认识第1恒磨牙患龋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有的放矢地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可有效预防龋病,降低第1恒磨牙患龋率。
作者:王宏;王翠妍;石云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门诊药房调配工作包括:收方、审核处方、调配药品、核对处方和药品、发给患者并交代和答复询问的全过程。《处方管理办法》[1]要求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与此相适应的医院应该建立处方归类综合点评,总结归纳共性及个性问题列表评价,及时掌握处方动态监测出现的问题以及超常的警示报告,及时通报处理不合理处方,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我院门诊药房自2007年5月开始在窗口对处方进行用药适宜性审核,并每月进行处方点评。特别是2011年10月~2013年4月,我院争创“三甲”医院期间,加强了工作力度。处方的质量和合格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合理处方。其原因就是现行门诊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等管理手段存在不足。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措施。
作者:李艳春;宋广群;李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伤残绝非是受伤造成的残,它的内涵很深,不能从字面解释,需不断学习,逐渐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伤残的预防与康复治疗。我国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后,对伤残、残疾的预防、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康复医疗机构的设置等都有明确规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伤残的预防与康复”一书中的有关内容,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并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就伤残医学的几个问题简要报导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为预防糖尿病进展,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健康管理意识,现对我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从饮食、运动、心理、生活、病情监测、药物治疗等对其进行干预。营养师与患者共同制定饮食计划;3餐合理分配;饮食中相应增加纤维、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均衡饮食,食物种类丰富多变;清淡饮食,避免不健康食物摄入。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以下,循序渐进;每次10~30分钟,每周3天以上;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运动中注意自我保护。调节情绪,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注意自身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病情进行全面的监测并根据病情调整监测频率。根据药物的机理、副作用,病情特征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通过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了我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控能力和生活质量,延缓了并发症的进展,控制了病情。
作者:钱晓兰;袁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滥用小切口手术的危害。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胆囊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共137例,对行小切口手术患者及正常切口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0.4%;49例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6.3%,均高于同时期正常切口术后并发症率。结论:小切口手术方便快捷,但应注意应用的适应证,临床盲目应用会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小锋;张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社区护理综合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0级120名护理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后将2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性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理论成绩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沟通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党西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刺激腹腔和胃肠道、麻醉药物应用、术后伤口疼痛等因素,使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如处理不当将导致麻痹性肠梗阻、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延迟患者的康复,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是术后康复的关键。如何使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减轻肠胀气,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医护人员一直在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近年来对腹部手术后患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1.1手术的创伤:手术操作的创伤、胃肠显露、炎症渗出等因素启动了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致使术后胃肠功能暂时受到抑制已得到公认[1],而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和手术方式亦影响胃肠功能恢复[2]。
作者:吴日英;黄英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微创( TLIF)术式与后路椎间融合术式( PLIF)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变。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施行TLLIF与PLIF的治疗,采用PACS系统分析测量滑脱度( SP)、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结果:TLIF组与 PLIF组的滑脱复位率(ΔSP)分别为(37.34±24.11)%、(68.05±35.19)%,PLIF组的ΔSP显著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7,P=0.016)。结论:PLIF组的滑脱复位率显著高于TLIF组。
作者:张秦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