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作者:刘俊俐;张贵清;万素英;李容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例,均应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第12周、48周及疗程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12周时,7例患者血清ALT水平恢复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低于103拷贝/ml);治疗48周时,10例患者血清ALT均恢复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低于103拷贝/ml);治疗结束后24周,1例患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转阳。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初始时患者均出现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治疗期间8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均予以相应药物对症处理后好转,无需停药;随治疗时间延长,5例患者出现明显脱发,均于治疗结束后恢复。结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无论在早期还是治疗结束的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均良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均能够耐受,可作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
作者:谭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2014年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都给予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并随访3个月,X线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无严重并发症,腕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为97.8%。手术前患者的掌倾角为10.34±2.13°,尺偏角4.10±0.23°;随访时,患者的掌倾角为22.98±2.45°,尺偏角10.98±0.34°。随访时患者的掌倾角与尺偏角明显高于手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便简单,能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I~II级,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肘部、手掌、手指,随机均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均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阻滞完成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级,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感觉阻滞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完成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少;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B组,其中以手部感觉、运动异常及血管损伤为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提高阻滞效果,减少阻滞所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彦;胡英东;徐永庆;黄跃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例患者,用药前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给药前1天、当天及用药后1天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培美曲塞500 mg/m2,大于10分钟静脉点滴,21天为1个周期。用药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2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57.1%。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培美曲塞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可靠、毒性可以耐受的方案。
作者:罗朝凤;杨卫兵;李宁;柏玉举;张廷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湿润烧伤膏对于肛门慢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自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门诊患者共59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用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然后将2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该2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经过12个月随访,治疗组治愈的没有复发患者;对照组治愈的患者中共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83.3%;2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亦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肛门慢性湿疹患者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永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者。在观察组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所有患者在检查之后,观察对比2组在性激素变化、排卵以及妊娠的情况。结果:在治疗之后,2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停药后对照组患者回到原来水平,而观察组患者继续保持。观察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以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并且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作者:何玉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选取7~10岁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本市推广和实施预防龋齿适宜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通用的龋齿调查方法,以大连市旅顺口区5所小学2174名学生为对象,调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74名学生中,第1恒磨牙患龋人数467人,患龋率为21.48%,龋均0.503;患龋牙数990颗,以10岁儿童多见;女生患龋250人,高于男生的217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岁时达高峰。结论:该市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符合龋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充分认识第1恒磨牙患龋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有的放矢地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可有效预防龋病,降低第1恒磨牙患龋率。
作者:王宏;王翠妍;石云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均为单支病变。分别在支架置入之前和之后,采用血管内超声现象的发放对患者动脉血管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以及靶血管的斑块性质、斑块面积、血管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测定支架置入之后的支架对称指数和贴壁程度,由主治医师对患者的支架展开满意度进行评测和对比。结果:31例患者冠脉置入支架37枚, LAD (20支)、RCA(8支)和LCX(6支)分别有23枚、9枚和7枚。患者的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之前,血管内超声显像显示共有软斑11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各有4块,混合斑块3块;平均斑块面积为13.12±2.11 mm2;支架置入之后,平均斑块面积为6.57±1.32mm2,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与置入前相比P<0.05。支架置入前后小血管腔径分别是1.74±0.25mm、3.52±0.41mm;小腔面积分别是3.34±0.28mm2、7.02±1.01mm2。2组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患者的支架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显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需行支架置入的靶血管的斑块性质、面积、偏心程度,血管壁的形态结构以及管径和管腔面积,从而指导支架大小的选择,同时,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对置入支架的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内膜增生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亚滨;柯梅槐;黄建隆;崔勇;林福根;颜漳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猩红热是A组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其中普通型常见,中毒型极少见但较重。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我科于2013年10月21日收治1例猩红热患儿,治疗过程中并发中毒性肠梗阻,经过20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病情好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发热3天,伴全身皮疹2天,在当地行抗感染治疗后发热有所缓解。今日再次高热有恶心,呕吐而住院治疗。入院时体温40.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1.03×109/L,C反应蛋白50mg,尿白细胞45.6Ul,尿蛋白±,全身皮疹,可见杨梅舌,二便如常,既往3年前曾患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其它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入院后青霉素抗炎治疗,但仍低热。第3天出现腹痛,腹胀,服部平片示肠不全梗阻,行灌肠等对症治疗,第5天腹痛腹胀加重。CT检查示:胃扩张,小肠结肠积气。立即行胃肠减压,遵医嘱积极抗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免疫球蛋白,营养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张花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效果。方法:选择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脓毒症对应的集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连续血液净化进行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24小时以及72小时后APACHE II评分方面,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C B P可有效治疗脓毒症,减少患者病死率,疗效良好。
作者:崔东;井鹏程;李洪荣;段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康复护理,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方法:通过专职人员,具有丰富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护师在社区对全社区老年人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定期主动联系病人,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使广大中老年人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应激状态下的紧急处理措施,提高了中年人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减少了发病率。结论:积极开展防治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社区护理,满足了社区中老年人一体化的医疗照顾,建立了良好的人性化社区医疗模式。
作者:谢燕;孙伟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液体复苏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急诊120进行院前急诊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所有患者接诊后均给予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监测,视病情需要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予充分性液体复苏;观察组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观察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心率132.4±5.3次/min,脉压23.4±2.6mmHg,血氧饱和度75.4±4.8%;对照组心率136.5±6.4次/min,脉压24.1±3.3mmHg,血氧饱和度76.1±5.2%;治疗前心率、脉压、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102.5±5.0次/min,脉压33.5±4.5mmHg,血氧饱和度93.7±7.0%;对照组心率117.2±6.2次/min,脉压28.8±3.7mmHg,血氧饱和度89.4±5.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转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诊治疗中,与充分性液体复苏相比,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较快,好转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作者:胡承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毒副作用小,可推广使用。
作者:孟桂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措施,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方法:对8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同时给予稳定血压及降糖等内科治疗。比较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2例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高血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糖也明显好转,空腹血糖<7.2mmol/L患者从4例升至21例,糖化血红蛋白<7%的患者从6例升至34例。结论: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王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至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12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11例12小时后行气管切开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57.89%)明显高于对照组(45.45%),而昏迷时间10.48±2.72天明显低于对照组14.78±4.48天,且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早期实施气管切开,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卫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交流教育的过程,而人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让人们拥有自我保健的能力,打破以前对自己的健康依赖医院的模式,而转向依靠自己和家庭[1]。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护士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体,做好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护理工作的要求。作者通过观察分析县级医院产科健康教育现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晓云;杨亚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2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急性坏死性肠炎保守治疗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81.25%,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5±3.4天和5.6±2.8天,低于对照组的13.4±5.1天和7.7±4.5天,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且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综合ICU住院的150例清醒患者,接受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分析,给予相应舒适护理,并记录舒适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结果:经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症状显著下降。结论: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明显,增进了护患交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卢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室率及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郭忠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