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强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并对相关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60例,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所有分为非感染组和感染组,对比2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3%;患者自身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是影响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康复环境均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骨科无菌手术感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应针对影响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从患者自身因素和医疗因素方面实施有效控制,以进一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振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其中行半髋关节置换57例,全髋关节置换29例;选择同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治疗患者17例为对照组,其中行骨牵引10例,皮牵引加丁字鞋7例。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评分和恢复活动时间手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组术后脱位1例(经复位髋人字石膏制动后恢复良好),占1.2%;肺部感染5例,占5.8%;脑梗死2例,占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占2.3%;压疮3例,占3.5%,死亡1例,占1.2%。而对照组发生股骨头坏死4例(伤后1~2年),占23.5%;压疮3例,占17.6%;肺部感染3例,占17.6%;心肌梗塞2例,占11.8%,脑梗死2例,占11.8%;下肢静脉血2例,占11.8%;3个月内因并发症死亡4例,占23.5%,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而髋关节置换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能早期下床活动,尤其对那些伴有合并症,身体条件差的更为适合,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陶文生;王军辉;李全喜;杨良锁;时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在心理疏导加用中药治疗,中药以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为基础方,根据症状进行辨证加减。结果:显效23例,有效47例,无效7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80%。治疗后4周、8周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抑郁症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新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断指再植术相对来说仍是一较复杂的手术,能普及到基层医院开展更少,大多数手术仍然费时费力。我院是民营一类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外科手术已10多年,我们对再植术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手术细节进行了改进,从而保证手术能够更加安全、快捷。断指再植成功率高,本文根据我们所做17例(21指)临床病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植指21根,其中男11例(12指),女6例(9指),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56.6±11.3岁。本次研究中的21指损伤性质为:9例电动机械挤压伤、8例电动机械切割伤,所有患者全部属完全性断指。断离平面:7指末节、8指中节、6指近节。再植手指:4指环指,6指中指,8根食指。本次研究中再植手指存活率高达95%,20指存活。对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血运良好,外形正常,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恢复功能完好,患者满意。
作者:凡国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效果。方法:选择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脓毒症对应的集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连续血液净化进行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24小时以及72小时后APACHE II评分方面,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C B P可有效治疗脓毒症,减少患者病死率,疗效良好。
作者:崔东;井鹏程;李洪荣;段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急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非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2年7月~2013年12月就诊我院普外科治疗的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非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发病在3周内的患者共4例,病灶主要集中在胰腺头、尾部,周围组织有坏死且胰床与周围肠系膜有粘连,但没有感染表现;发病时间在3~4周的患者10例,可见胰腺组织坏死,且表现为灰白色或紫色,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发病时间超过5周的患者5例,病灶组织已经分离,周围组织坏死病出现液化现象。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及时处理度过全身炎症期后,发病3周内病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术中要避免出血,发病3~4周患者宜行手术治疗;发病超过5周,病灶可能合并感染,需严格控制感染。
作者:张明飞;寇玮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波前像差Zernike 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 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彬;霍建新;唐静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对此类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以往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病人17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17例置管后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出现。结论:PICC置管前患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以及置管后的溶栓治疗与护理干预,是预防和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关键。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中有3例病变累及膝关节,2例踝关节,9例肩关节,2例肘关节,3例腕关节,有7名患者为双侧膝关节对称性发病。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滑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厚现象、关节腔内存在积液、关节囊腔扩张,本组46名患者中有3名患者经X线检查不显影的结节在高频超声中能清楚显示。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清晰的诊断出滑膜骨软骨瘤病的病情状况,可作为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依据。
作者:姚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及效果。方法:针对92例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有1例发生DVT,发生率1.09%,经积极溶栓治疗,症状消失。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吕菊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例患者,用药前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给药前1天、当天及用药后1天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培美曲塞500 mg/m2,大于10分钟静脉点滴,21天为1个周期。用药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2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57.1%。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培美曲塞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可靠、毒性可以耐受的方案。
作者:罗朝凤;杨卫兵;李宁;柏玉举;张廷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失代偿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中为常见的类型[1,2],如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景洪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均为单支病变。分别在支架置入之前和之后,采用血管内超声现象的发放对患者动脉血管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以及靶血管的斑块性质、斑块面积、血管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测定支架置入之后的支架对称指数和贴壁程度,由主治医师对患者的支架展开满意度进行评测和对比。结果:31例患者冠脉置入支架37枚, LAD (20支)、RCA(8支)和LCX(6支)分别有23枚、9枚和7枚。患者的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之前,血管内超声显像显示共有软斑11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各有4块,混合斑块3块;平均斑块面积为13.12±2.11 mm2;支架置入之后,平均斑块面积为6.57±1.32mm2,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与置入前相比P<0.05。支架置入前后小血管腔径分别是1.74±0.25mm、3.52±0.41mm;小腔面积分别是3.34±0.28mm2、7.02±1.01mm2。2组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患者的支架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显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需行支架置入的靶血管的斑块性质、面积、偏心程度,血管壁的形态结构以及管径和管腔面积,从而指导支架大小的选择,同时,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对置入支架的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内膜增生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亚滨;柯梅槐;黄建隆;崔勇;林福根;颜漳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应用埋头空心螺钉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按herbert分类A型8例;B型11例,复位后应用埋头空心螺钉经皮复位内固定,术后行石膏托固定3周。结果: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采用Krimmer评分,疗效优12例,良4例,满意3例。结论:应用埋头空心螺钉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是一种微创,恢复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龙少林;朱福群;邹晶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甚至出现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症状,是儿科常见危症之一,又称“惊厥”,俗称“惊风”,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都可以出现惊风症状。2年来,我科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了41名小儿惊风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患儿年龄1~5岁,男19例,女22例,首次发病的13例,2次以上发病的28例。2治疗方法:⑴选穴。主穴:人中、印堂、合谷、太冲、中冲。配穴:外感时邪加风池外关,暴受惊恐者加神门内关,壮热者加大椎、十宣,头疼者加太阳、阳白,口噤不开加颊车、下关,四肢抽搐加内关、阳陵泉。⑵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碘伏、棉签、针盒内盛0.5、1.5寸毫针、三棱针,消毒后备用。⑶操作步骤。毫针刺,用泻法。人中、印堂、太冲、中冲、行捻转之泻法,合谷行捻转提插泻法,十宣、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⑷优缺点比较。止痉药物对呼吸、循环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针刺疗法2~4分钟见效,止惊迅速、方便,毒副作用小。
作者:张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等量脑脊液置换并尼莫地平口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疗效。方法:符合条件的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14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情况,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采用等量脑脊液置换并尼莫地平口服治疗14天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肯定。
作者:陈燕;张树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康复护理,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方法:通过专职人员,具有丰富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护师在社区对全社区老年人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定期主动联系病人,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使广大中老年人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应激状态下的紧急处理措施,提高了中年人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减少了发病率。结论:积极开展防治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社区护理,满足了社区中老年人一体化的医疗照顾,建立了良好的人性化社区医疗模式。
作者:谢燕;孙伟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探讨分析皮脂腺囊肿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皮脂腺囊肿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皮脂腺囊肿声像图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肿物,质软,探头加压可变形,边界清晰光滑,有完整的包膜回声,肿物后方回声有增强,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密集点状或粗颗粒状,大体病理呈豆腐渣样。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肿物周边及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脂腺囊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朱静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应用手术安全核查单的重要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10月、2012年1月~10月我院手术室安全管理应用手术安全核查单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安全核查单实施后,我院手术室无1例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在手术核查准确执行率方面,明显优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应用手术安全核查单,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整体管理水平,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建议进一步推广。
作者:马振芳;李希莲;周怀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I~II级,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肘部、手掌、手指,随机均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均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阻滞完成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级,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感觉阻滞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完成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少;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B组,其中以手部感觉、运动异常及血管损伤为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提高阻滞效果,减少阻滞所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彦;胡英东;徐永庆;黄跃年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