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波前像差Zernike 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 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彬;霍建新;唐静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诊治的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诊断与治疗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误诊,其中有3例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有2例误诊为盆腔脓肿,另外3例子宫穿孔被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误诊率为40.0%。治疗方法为:有9名患者经开腹手术治疗,另外11名患者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宫腔冲洗术治疗,本组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有2名患者复发。结论:绝经后宫腔积脓发病比较隐匿,容易发生误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应充分利用阴道超声详细检查,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门诊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窗口之一,是体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岗位。它的优劣不仅反映了药剂科的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专业水准,而且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声誉。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是提高服务质量,防止纠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尤其重要。门诊药房调配工作包括:收方、审查处方、调配药品、核对处方和药品、发给患者并交代和答复询问的全过程。近年来我院实行了微机联网(“军字一号”工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就我院门诊药房调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
作者:宋广群;李艳春;李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开展骨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确保病人的自身安全,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方法:对骨科病房存在风险进行评估,提高护士风险意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强细节管理,提高风险监控力度。结果:骨科病房中护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技能都获得了提高,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了病房护理质量。结论:提高骨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的出现,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护理服务。
作者:张新静;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超短波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将50例肺炎恢复期患儿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对全部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25例观察组患儿联合超短波治疗,剩余25例患儿为对照组,分别对2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共24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6%,5例患儿病情好转,9例患儿病情改善,10例患儿治愈,对照组共19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76%,6例患儿病情好转,7例患儿病情改善,6例患儿治愈,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肺炎恢复期患儿应用超短波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作者:吕静平;潘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近年来口腔正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及多学科的联合治疗,使这些成人患者的要求得以实现。成人正畸已逐渐被广大正畸医生所接受,成人正畸病例在临床所占比例也日益增加。成人正畸分为综合性正畸、辅助性正畸和正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是三维立体的治疗,包括前后向、左右向、垂直向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畸形的综合因素考虑。同时还有患者生理和心理因素的考虑。因而针对每位患者,会有不同的诊断治疗。
作者:曲大利;姜群;孙云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滥用小切口手术的危害。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胆囊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共137例,对行小切口手术患者及正常切口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0.4%;49例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6.3%,均高于同时期正常切口术后并发症率。结论:小切口手术方便快捷,但应注意应用的适应证,临床盲目应用会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小锋;张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应用。方法:对49例拟行自体动静脉造瘘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结合术后情况,评价术前超声。结果:49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中42例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6例出现并发症,1例造瘘失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条件选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樊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治方法和诊治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方法和诊治效果。结果:本组54名患者中,有52名患者通过急诊手术治疗,其中有20名患者采用胆囊切除术,有28名患者采用胆囊大部切除,另外4名患者通过胆囊造瘘术。其余2名患者经保守治疗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结论:对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观察右上腹压痛、触及包块以及借助于B超和白细胞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类型和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简单的、有效的、安全的手术方式,同时要注意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预防。
作者:哈力木拉提;吐尔洪·沙木沙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选取7~10岁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本市推广和实施预防龋齿适宜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通用的龋齿调查方法,以大连市旅顺口区5所小学2174名学生为对象,调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74名学生中,第1恒磨牙患龋人数467人,患龋率为21.48%,龋均0.503;患龋牙数990颗,以10岁儿童多见;女生患龋250人,高于男生的217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岁时达高峰。结论:该市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符合龋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充分认识第1恒磨牙患龋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有的放矢地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可有效预防龋病,降低第1恒磨牙患龋率。
作者:王宏;王翠妍;石云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方法,提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Coombs试验阳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输血治疗时选择输入ABO血型同型,Rh-D、C、E、c、e因子同型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对照组输入ABO血型同型,Rh-D的悬浮红细胞。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1周后外周血Hb值比较,P<0.001,输血后的外周血H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输血方案能明显改善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任忠良;何春玲;王伟;张丽娟;王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增强先天性上睑下垂围手术期护理意识,预防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32例(32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并发症患者,并统计分析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32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中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上睑下垂矫正满意。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邓春涛;李小易;申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门诊药房调配工作包括:收方、审核处方、调配药品、核对处方和药品、发给患者并交代和答复询问的全过程。《处方管理办法》[1]要求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与此相适应的医院应该建立处方归类综合点评,总结归纳共性及个性问题列表评价,及时掌握处方动态监测出现的问题以及超常的警示报告,及时通报处理不合理处方,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我院门诊药房自2007年5月开始在窗口对处方进行用药适宜性审核,并每月进行处方点评。特别是2011年10月~2013年4月,我院争创“三甲”医院期间,加强了工作力度。处方的质量和合格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合理处方。其原因就是现行门诊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等管理手段存在不足。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措施。
作者:李艳春;宋广群;李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研究骨骼肌肌腱损伤后其肌肉收缩性能的改变。方法:以日本大耳白兔为试验对象,制备兔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分别不同比例横行切断腓肠肌肌腱,采用强度3 v、频率50 Hz的脉冲电流刺激坐骨神经,测量腓肠肌大收缩力及平均收缩力数值。将所测得的5组数据用sas v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two way ANOVA)。结果:5个实验组(腓肠肌肌腱完整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2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4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6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80%组)的腓肠肌大收缩力( Strength_max)和平均收缩力( Strength_mean)不全相等。方差分析显示:日本大耳白兔腓肠肌的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在各实验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40%组与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60%组之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外,腓肠肌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在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腓肠肌大收缩力力及平均收缩力均与腓肠肌肌腱切断比例(per_cut)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骨骼肌肌力与其肌腱切断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骨骼肌肌腱切断比例的增高,其肌力有显著的逐步降低的趋势。
作者:陈勇;张英泽;王文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外科收住入院治疗的32例行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手术用时30~90分钟,平均时间58分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6~40小时,术后进食开始时间为2~5小时。切口均采用4号丝线缝合。切口Ⅰ期愈合。1例出现切口疼痛,1例局部牵拉感。1例切口并发感染,住院时间为4~6天,无1例复发。结论:通过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沟疝,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降低了术后疼痛诱发的其他合并症,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复发率低,易于掌握,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作者:张武;宋小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作者:刘俊俐;张贵清;万素英;李容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于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间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产后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泌乳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实施,观察组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24小时及24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增加,产后泌乳初始时间为48小时及>72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减小(P均<0.05)。产后24小时,2组患者的泌乳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0,P=0.338),而产后48小时、72小时,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分别达26.24±7.82mL、46.13±8.64m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1)。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达到84.7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混合喂养例数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的人工喂养率降低,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显著缩短产后泌乳初始时间,增加泌乳量,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对于产后乳汁分泌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古宝兰;王定清;黄文财;张立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Nd:YAG低能量激光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仅采取牙龈刮治和根面平整( SRP)治疗;B组采用SRP+1次激光照射治疗;C组采用SRP+2次激光照射治疗。对3组治疗2、4、12周时患者的牙周袋深度( PD)和附着丧失( AL)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PD第2周出现显著减小,第4周时,3组患者AL出现明显改善,C组改善效果显著,其效果持续12周。结论:牙周炎治疗采用SRP配合高能量和低能量激光照射,能显著改善PD和AL,效果好于仅采用SRP治疗。
作者:韩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评价超腕关节外固定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我院骨科40例的应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方法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后为期6~9个月的随访,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结果:经过此法治疗的患者,效果优者28例,良者12例,90.6%的患者获得了认为满意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应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方法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疗效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唐国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感染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92例为对照组。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WBC总数、NE绝对值、NE的V、C、S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在WBC总数、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NE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V、NDW均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升高;观察组NE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S随着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刘春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