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荣;武玉梅;李双平
为了探讨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后有无必要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我院门诊部自2001年2月~2008年1月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术后近期感染的危险性低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玉梅;任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对比观察超强玻璃纤维和铸造舌面翼板联合固定牙周病松动牙齿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优越性.方法:牙周病患者65例共计65颗松动牙,随机选择21例做超强玻璃纤维固定(A组);22例做铸造舌面翼板固定(B组);22例做超强玻璃纤维和铸造舌面翼板联合固定(C组),随访观察半年、1年、2年、3年、4年有效率,对比其疗效.结果:各组固定方法半年到2年有效率均较高,各组之间无明显差畀(P>0.05),3年有效率各组分别为57.1%、68.2%、100%,各组之间有差异(P<0.05);4年时有效率各组分别为47.6%、59.1%、95.4%,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超强玻璃纤维和铸造舌面翼板联合固定组临床疗效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振君;贾宏薇;周玉英;吕少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脐带脱垂是指胎膜破裂,脐带位于先露部以下或经宫颈进入阴道,甚至经阴道脱出外阴,是较为罕见的产科并发症,围生儿病死率可达20%~30%[1].笔者通过产科工作中,所经历的脐带脱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脐带脱垂的认识,并从护理环节中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早期发现脐带脱垂,降低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的病死率.
作者:李文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临床资料ST-T变化是心电图诊断中常见的,它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之一.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和恶化.2007年9月以来,我院病房心电室患者859例ST-T变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11例,女性患者448例,年龄21-84岁.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有必要做详细探讨.
作者:王善荣;武玉梅;李双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管理的关键.方法:对我科10例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次日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提高,并发气囊破裂2例,气管导管堵塞2例,气道出血糜烂1例,食物反流误吸1例.结论:病人的气道管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至关重要,是治疗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刘丽梅;丁莉;芦珊;杨红晓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较应用不同的窝沟封闭方法的临床疗效,欲找出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的佳方法.方法:选择患者90例120颗乳牙及年轻恒牙,分为3组:A组:玻璃离子组、B组: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RMGIC)、C组:RMGIC和后牙树脂复合体联合固化组.分别观察封闭后6个月、1年、2年的封闭剂存留情况及有无边缘渗漏和继发龋发生的情况,判定疗效.结果:3种方法在6个月的临床疗效的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1年的临床疗效的比较上有差异(P<0.05),2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RMGIC和后牙树脂复合体联合固化方法,在封闭剂的保留情况及防止边缘渗漏和继发龋发生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贾宏薇;刘泓;付振君;宋映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收住的首次脑出血住院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共280例.男198例,女82例,年龄47~90岁,平均(63.0±5.8)岁.并发肺部感染96例,呼吸循环衰竭32例,消化道出血14例,心率失常55例,心肌劳损20例,急性肾功衰竭8例,脑疝30例,泌尿系统感染15例,再出血10例.临床治愈232例,死亡48例.
作者:李红琼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之一,约占80%,是一种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约15%病人在住院前死亡.30%~40%死于出血后1个月内,30%病人遗留神经功能缺陷,很少一部分人愈后良好.自1991年发明GDC(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降低风险.现将我院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报告如下.
作者:刘东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前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的主要问题之一,占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乎意料,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合并产褥感染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为尽量避免其发生,现将6年间,我院治疗31例产后出血病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杨晶凤;曾令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否改善急性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46例急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研究组(肠内营养)75例,对照组(家庭喂养饮食)71例.观察入院第1天、7天及90天后两组患者营养状态,同时比较入院7天和90天后(3个月)NIHSS评分.结果:住院7天,研究组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0天后研究组的NIHSS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卒中神经功能的近期预后.
作者:耿志伟;崔志堂;闫俊杰;白玉海;张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介入治疗己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介入途径目前主要分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介人两种,研究发现[1,2],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加支架术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我科于2004年开始尝试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不适感轻,并发症少,现将其中1225例病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闫薇;王铮;李宁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胸部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由胸部或多部位复合外伤引起.由于外伤后胸部疼痛和呼吸功能受限,给X线摄片和CT诊断造成一定困难.而胸部外伤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必须借助X线或CT协助诊断,为了提高诊断率,本文对24例胸部外伤平片及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霍忠陟;霍雨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曾经得到很好控制的结核病,随着HIV的肆虐和免疫系统缺陷患者的增加,结核病的流行重新加剧.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骨与关节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一半累及脊柱.生长期结核更易累及脊柱等肺外器官,是引起脊柱畸形和病废的重要原因.
作者:宋玉杰;王宁;吴昊;李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73岁.因反复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入院,眩晕3天,自觉心率慢.临床诊断:心肌病.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0mm,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均为1.3cm.
作者:罗景慧;马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护士临床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找出安全用药对策;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对临床安全隐患认真分析,总结经验,采取相应对策;结果:护士用药失误率由2004年的25%降到2007年的9%;结论:对临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断总结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干预,可以大大减少临床用药失误率,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也保护了护士自身安全.
作者:王海华;张宝萍;赵立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蔓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初始剂量为6.25mgBid po;对照组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单用常规治疗;疗程为4周.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为有效;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1例(显效率68.9%),有效11例,总有效率88%,无效8例占(12%);对照组显效24例(显效率40%),有效18例,总有效率70%:无效18例占30%.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加用美托洛尔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金顺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溃疡性结肠是指发生于结肠的一种弥漫性连续性和表浅性,局限于粘膜层的炎症,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共同的地域及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慢性,自发性,间歇性发作的病程[1].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波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给新西兰大白兔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5mg/kg体重,,制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应用髓蕊微波热凝治疗一侧,另一侧作髓蕊钻孔对照,以拍摄骨盆正位片,MRI检查,组织病理切片、冰冻脂肪染色为观察指标.结果:微波治疗侧股骨头脂肪细胞数量减少,血管数量增加,死骨吸收,新骨形成,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微波能破坏脂脂肪细胞,保持骨小梁完整结构,能有效降低股骨头骨内压,达到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目的.
作者:李加龙;王明伟;姜静;杨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变异的心电图表现,多见于青年人,发生率地区差别很大,非洲国家为9.1%,亚洲国家2.6%;国内报道3.2%.因其心电图特殊表现,在某些情况下使临床诊断产生困难,易误诊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上有将早期复极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例报道.笔者附3例病例来分析误诊原因.
作者:黄士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其病情复杂,预后差,病死率高.现将2004年12~2007年12年我院收治4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双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