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由静脉输液引发患者心里不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魏春英;杨雁峰

关键词:静脉输液, 患者治疗, 原因分析, 心理不安, 护理工作, 对策
摘要: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也是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现将我科静脉输液引发患者心理不安的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对策.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维持量地高辛中毒原因分析

    地高辛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传导,具有吸收快,但作用消失也快的特点.维持量地高辛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维持量地高辛是降低洋地黄中毒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但在一些诱因下仍可发生中毒,若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洋地黄中毒原因,不仅能降低中毒发生率,还可以有效控制心衰.现将笔者近几年遇到的68例报告如下.

    作者:康晓波;杜彩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根管超声冲洗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超声根管冲洗在根管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92例根尖周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超声冲洗组(U组)与注射器冲洗组(S组)两组,比较两组根管充填情况及术中、术后疼痛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主根管充填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U组侧支根管充填率高于S组(P<0.01),疼痛反应率U组低于S组(P>0.05).结论:超声根管冲洗可以有效地清洁根管,提高根管充填质量,使术中及术后疼痛反应趋于减少.

    作者:孙玉荣;张春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晚期白血病患者姑息护理

    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而产生发展起来的.1990年WHO提出姑息护理是对患病后无法治愈的一种积极的功能整体的护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为无法治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符合人生的科学护理,主要是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处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达到姑息护理的目的.我科自2004年1月~2007年1月对60例白血病患者施行的姑息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导管注气法在腹部开放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明确腹部开放伤是否为穿透伤.方法:用无菌导管顺腹部创口插入至有阻力止,向导管内注气60ml~80ml.结果:腹壁气肿20例,经治疗为腹部非穿透伤,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3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穿透伤.结论:这种方法对腹部开放伤是否为穿透伤诊断率为100%.

    作者:杨成龙;王洲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支撑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注意事项

    目的:分析支撑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方法:全部手术患者289例,均在全麻支撑喉镜下手术切除息肉,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证实声带息肉237例,其中治愈110例,显效82例,有效25例,无效15例,术后声嘶加重5例.结论:支撑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息肉,可以部分治愈患者.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包括术前与患者沟通不够,患者不良的发声习惯和生活习惯,术者术中操作的经验和技巧,息肉的部位和形态,病程的长短等相关.

    作者:张丹;冉德军;刘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川崎病患儿分别采用单次和分次的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比较急性期症状缓解的差异.结果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急性期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分次的方法,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分次的方法.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明显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强调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杨亚玲;邓淑珍;姜琳;陈慧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牛磺酸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rine)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传至2代~3代用于实验,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牛磺酸,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检测牛磺酸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缺损闭合法观察牛磺酸对角膜基质细胞移行的影响.结果:细胞计数法和MTT法均显示牛磺酸浓度≥100 mmol/L时对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缺损闭合法显示牛磺酸对角膜基质细胞移行具有抑制作用.牛磺酸浓度低于100 mmol/L时对兔角膜基质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 结论牛磺酸具有抑制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作用,对于防治角膜创伤修复后瘢痕形成,特别是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文艳;胡琦;张月桂;雷晓龙;张桂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72例腹部闭合性器官损伤的部位、程度、早期诊断方法及手术措施.结果:7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分别施行脏器修补,全部或部分切除.治愈69例,死亡3例.结论:腹部闭合伤常引起实质性或空腔性脏器的损伤,伤势险恶,死亡率高.全面仔细检查、及早腹腔穿刺、B超、X线、CT等检查对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抢救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治疗原则.

    作者:李宝贵;陈祥权;王元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先天性皮毛窦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皮毛窦的诊治经验提高认识及临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以来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7例先天性皮毛窦患儿资料.1例位于胸段合并脊髓纵裂,6例位于腰骶部,其中3例合并脊髓栓系,1例皮样囊肿,1例表皮样囊肿,1例脂肪瘤.有2例患儿反复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窦道同时一并切除合并的囊肿及脂肪瘤,切除脊髓纵裂的骨嵴,切断终丝松解圆锥.结果:完全切除6例,1例残留部分囊壁以碘酒烧灼.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保守治愈,1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结论:先天性皮毛窦临床表现多样,部分病人没有任何症状,MRI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手段,早期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佳选择.

    作者:于旸;孙立泉;刘涛;冯立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探讨

    目的:探讨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手术方法的选择与临床效果.方法:分析1995年以来68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其中位于下咽者27例,颈段食管者41例. 结果: 下咽癌切除26例,切除率为96.3%,手术中重建食管包括口底-食管吻合2例;咽、喉及颈段食管切除后用颈阔肌皮瓣重建11例、游离空肠代食管3例,全咽、全喉、全食管切除后用胃重建10例;颈段食管癌切除38例,切除率92.7%,除1例外均采用非开胸食管切除后用胃重建食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用胃重建的47例为27.7%(包括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游离空肠者33.3%,颈阔肌皮瓣重建者为9.1%.随访2~96个月(平均45.5个月),下咽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3%、60%和31.6%,颈段食管分别为68.3%、9.5%和0. 结论:下咽及颈段食管癌的手术切除率高,下咽癌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颈段食管癌.咽、喉及颈段食管切除后采用颈阔肌皮瓣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远期效果优良.

    作者:严国荣;厉运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肺栓塞18例误诊分析

    肺栓塞(PTE)是由于外周静脉或右心腔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堵塞于肺动脉内,而导致的严重疾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由于认识不足,极易误诊,现将我科近二年来共误诊18例肺栓塞报告如下.

    作者:王成然;于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MDM2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MDM2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DM2的表达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6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中MDM2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生存期的关系.结果:MDM2在生存期≥5年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的表达率,在Ⅰ~Ⅱ期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在Ⅲ~Ⅳ期的表达率,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DM2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成负相关.

    作者:高峥嵘;王玉学;郝克强;刘贵秋;李正民;郝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时期护理病历书写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及国家各项法律制度不断地完善,患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近年来,医疗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医疗纠纷中,护理病历是其主要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因此,如何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成为当前护理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郭雅娇;林艳;谢凌青;卢晓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丹参对体外培养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了0.1mg/ml、0.5mg/ml、1mg/ml浓度丹参液对体外培养72h后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测定晶状体中SOD、MDA含量.结果:各浓度丹参培养组相对于H2O2培养组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mg/ml丹参剂量组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其尾长、彗星细胞百分率及SOD、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及各处理组与H2O2培养组相比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氧化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的量效关系.

    作者:崔璟琳;高维奇;刘平;张红;于莉;关立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硬膜外腔注射药物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近年来硬膜外腔注射药物镇痛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我院在2006年1月~12月对150例剖宫产术后病人采用硬膜外腔注射药物镇痛,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深受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青睐,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语言对药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不同职业其表达方式也不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语言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可以密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人在任何活动中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特别是病人在接受药疗时也不例外,而且此时的心理活动较为复杂,个体差异也较突出.

    作者:苏亚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剖腹产前的急性高容稀释

    临床上在行硬膜外麻醉剖腹产的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压急性下降.2004年7月我们采取了急性高容稀释的方法用于剖腹产前输液,降低此并发症的发生.现已实施723例.

    作者:贾继梅;虞焰;梁明清;郭忠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妇科腹部手术后硬膜外持续阵痛药物对功能恢复的影响和护理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持续硬膜外镇痛(PCEA)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妇科腹部手术后使用PCEA的病人分成两组.实验组选择曲马多镇痛混合液PCEA,对照组采用吗啡镇痛混合液PCEA,观察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排尿情况,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头痛、呕吐、睡眠等情况.结果:患者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为34.47小时±4.2小时,对照组51.43小时±5.08小时(P<0.001).术后排尿通畅者两组比较(P<0.05).术后尿潴留及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头痛、呕吐、睡眠等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不同的药物行PCEA,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膀胱功能的恢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宣教,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刘洪敏;李成芬;张传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补肾益髓醒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管性痴呆(VD)在欧洲和北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

    作者:王立军;李倜;鲁国强;张雅丽;刘金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眼镜王蛇咬伤致昏迷及呼吸停止1例的急救

    我院于2006年10月9日成功抢救1例眼镜王蛇咬伤致昏迷、呼吸停止患者,现将急救与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阳;黄建红;陈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