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陈丹莹;崔岩;张治宇
背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发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很多骨关节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目前尚无以绝经后女性BMD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OA后功能恢复的报道.目的:评价绝经后OA患者的术前BMD对行TKA后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中重度OA行TKA治疗的绝经后女性156例,术前运用双能X线测量BMD,分为骨质疏松症(OP)组和非骨质疏松症(NOP)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随访患者膝关节VAS及活动度.比较两组VAS和活动度的差异,分析术前BMD与术前VAS、术后VAS改善值的关系.结果:与NOP组比较,术前OP组膝关节疼痛明显(P<0.01),但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改善(P<0.01).从术后6个月开始,OP组膝关节VAS评分较NOP组高,术后1年时更明显(P<0.05),但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BMD与VAS改善值呈正相关(r=0.47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BMD是患者术后VAS改善值的重要影响因素(β=0.423,P<0.01).结论:绝经后OA患者的术前BMD与TKA术后疼痛恢复呈正相关,改善患者BMD有助于术后康复.
作者:陈俊泽;王维;徐凯;林淮;黄山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众多的治疗方法,如牵引、前路松解、截骨等,也是疗效与问题并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目的:探讨后路三棒固定(凹侧双棒)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后路Ⅰ期矫形手术的8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柔韧性、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等影像学指标.手术均在主弯凹侧采用长短双棒进行撑开矫形,在凸侧放置第3根棒加压矫形.结果:主弯Cobb角术前100°~131°,平均118.5° ±12.0°,柔韧性0%~18.2%,平均11.6%±5.6%;术后40°~94°,平均60.1° ±16.8°,较术前明显改善(t=9.3,P<0.001),矫正率26.5%~66.6%,平均49.1%±13.2%;末次随访46°~91°,平均62.6°±14.7°,较术前明显改善(t=13.2,P<0.001).手术时间230~385 min,平均(302.5±45.5)min;出血量600~1300 ml,平均(962.5±272.2)ml;置入物密度43.3%~69.2%,平均55.5%±8.2%.术中脊髓监测无异常,术后无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三棒固定(凹侧双棒)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能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谭海宁;冯帆;李星野;林友禧;陈崇;李政;沈建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Charcot关节是因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损害,受累关节痛觉产生障碍,因而失去正常保护性反射,造成关节过度使用、撞击引起的无痛性关节破坏疾病.初由法国神经病学家Charcot于1868年描述[1],由于此类疾病因痛觉缺失引起,又称无痛性关节病.常见病因为糖尿病、脊髓空洞症、梅毒、脊髓疥、脊髓损伤等[2,3],其中因脊髓空洞症引起的Charcot关节较常见.本院收治1例脊髓空洞症合并Charcot肩关节患者,行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恒岩;钱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较少见,既往多数研究均为个案报告,且个案报道中多数患者接受开放性滑膜切除手术,目前并无针对本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报道,亦缺乏长期随访评估其治疗效果.目的:探讨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的临床特点,关节镜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例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仅在2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阳性,其余4例无免疫系统疾病;MRI检查示5例均表现为肩关节肩峰下大量类圆形等T1长T2信号.全部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米粒体切除术.结果:5例均接受6~30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关节疼痛、肿胀好转,活动范围正常.术后Constant肩关节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RF阳性患者复查肩关节MRI见少量米粒体复发.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的安全性好、效果佳,RF可能对判断本病预后有提示意义.
作者:葛冠男;钱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当肘关节出现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或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等复杂骨折时,骨折碎块隐蔽分布于关节附近的韧带、关节囊中,手术治疗难度大,不易复位.目的:探讨3D打印实体模型应用于肘关节骨折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患有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合并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需行肘关节骨折手术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体模型组(16例)和对照组(26例).实体模型组术前采集CT扫描数据,并通过3D打印机制作患者患处实体模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手术操作.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Mayo标准评分;记录所有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实体模型组手术前后Mayo肘关节评分分别为(42.6±6.7)分和(96.2±3.8)分.对照组手术前后Mayo肘关节评分分别为(44.3±5.5)分和(91.1±4.3)分.两组术后Mayo肘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且术后实体模型组的Mayo肘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体模型组的优良率较对照组亦有所提高(P<0.05).实体模型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体模型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肘关节骨折疾病的治疗中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马旭;邬波;柳椰;刘素媛;谭成波;杨政博;王译晗;王佳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较常用,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的相关报道较少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征、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降低,Neer评分、Constant Murley评分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降低[(2.2±0.3)分vs(1.3±0.2)分],Neer评分[(84.2±5.7)分vs(93.4±4.1)分]、Constant Murley评分[(85.2±4.3)分vs(94.5±3.0)分]升高;切口长度[(13.1±0.9)cm vs(7.2±0.8)cm]缩小,手术时间[(67.1±6.9)min vs(54.2±8.7)min]、术中出血量[(217.3±20.5)ml vs(153.6±13.8)ml]、术后引流量[(118.2±6.0)ml vs(85.4±7.1)ml]、术后住院时间[(8.3±1.4)d vs(6.9±1.2)d]减少;骨折愈合时间[(11.3±0.8)周vs(9.2±0.7)周]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近期临床疗效更好,并发症发生率(15.2%vs 2.2%)降低(P<0.05).结论: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肩功能改善明显,疼痛轻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唐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为MRI及椎间盘造影,但二者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SPECT/CT资料,确定引起腰痛的责任间隙.结果:30例患者SPECT/CT图像显示,L4-59例,L5-S116例,L4-5和L5-S1双间隙5例;其中,单纯椎间隙放射性浓聚者12例,椎间隙及对应小关节均有放射性浓聚者18例.30例均行责任间隙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经6~24个月随访证实,腰部疼痛缓解,功能恢复良好.结论:SPECT/CT显像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准确定位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陈海龙;郑九琴;马俊杰;王军辉;张红星;崔泽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脊柱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患儿行后路器械局部固定术后,病变椎体的生长等问题缺乏相关报道.目的:评价LCH椎体破坏患儿行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及随访观察术后矫正效果的维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椎体破坏入院治疗且病理确诊为LCH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及内固定取出前均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行脊柱CT检查,测量椎体病变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椎体高度.末次随访复查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椎体高度.比较后路矫形手术前后、内固定取出时、末次随访时椎体破坏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病变椎体高度变化.结果:共纳入21例患儿.与术前比较,术后Cobb角(18.6° ±13.2°vs 4.4° ±3.4°)和局部后凸角(4.7° ±17.2°vs-0.1° ±10.4°)降低(P<0.01).首次手术后与取出内固定器械后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器械取出后与末次随访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取出内固定器械后病变椎体高度增加[(8.2±4.3)mm vs(9.3±3.7)mm,P<0.01].与取出内固定器械后比较,末次随访时病变椎体高度增加[(9.3±3.7)mm vs(10.5±4.7)mm,P<0.01].后路器械固定术后至内固定取出期间椎体年生长速度与内固定取出后至末次随访期间椎体年生长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0.2)mm/y vs(1.0±1.0)mm/y,P<0.05].结论:脊柱LCH患儿经后路手术可改善局部后凸及侧弯畸形,其矫形效果能稳定维持,病变椎体术后能继续生长.
作者:刘虎;张学军;曹隽;祈新宇;白云松;郭东;李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周围软组织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大,微创外固定技术或许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目的:评估环形外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采用环形外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34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Ⅴ型19例,Ⅵ型15例.记录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24~68个月,平均(35.2±18.7)个月;手术时间45~75 min,平均(64.8±13.2)min;下床活动时间1~4 d,平均(3.1±0.8)d;完全负重时间3~5个月,平均(3.6±1.7)个月.随访期出现钉道感染者5例(11.8%),通过伤口护理、口服抗生素治愈;无患者并发皮肤坏死、深部感染、骨髓炎;末次随访时,无患者发生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1±2.3)个月;Rasmussen评分16~28分,平均(25.9±11.4)分,优良率88.2%.结论:采用环形外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软组织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王浩磊;郑永茂;柴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四肢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是其常用治疗方式.但术后会出现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问题.目的:分析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出现手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现象.统计并分析临床资料中影响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可能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发生率为23.81%(40/16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内固定装置取出时间、骨痂生长等因素可能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不相关(P>0.05),而年龄、患肢过早负重、螺钉旋入时扭力过大、接骨板紧贴程度、术中植骨等因素可能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术中植骨不充分(OR=5.423)、螺钉旋入时扭力过大(OR=4.678)、接骨紧贴过度(OR=3.982)、患肢过早负重(OR=2.510)和年龄≥60岁(OR=1.525).结论:手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影响因素较多,应从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以降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发生率.
作者:安宁;刘康;范宝莹;马东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不稳定骨盆骨折创伤严重,分型复杂,治疗方式多种多样.目的:观察新型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急救、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6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的Tile分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性应用新型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外固定手术,11例患者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术.术后全部病例完成随访,平均15个月,外固定架没有出现变形、折断等现象,无钉道感染.所有患者全部骨性愈合,优良率90.6%.结论:我院自行设计的可调节式骨盆外固定架是一种新型支架,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时简单、安全、微创、有效,可以在急诊室、病床边局麻下实施,能够迅速稳定骨盆环.根据骨盆骨折类型,既可以做为急诊抢救的临时固定装置,又可以某些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终极治疗,还可以帮助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获得理想复位.
作者:任志富;马建华;孙鲁伟;卢俊范;谭颖;王景彦;杜奇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与软骨细胞自噬活动降低、细胞稳态失衡密切相关.雷帕霉素是一种常用的自噬诱导剂,能上调自噬活动、维持细胞稳态.目的:明确能否通过雷帕霉素提高软骨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表达,促进软骨细胞生存.方法:收集正常软骨标本5例,中期及晚期OA软骨标本各10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进行药物实验.各期OA标本软骨细胞分为低、中、高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1μmol/L、5μmol/L、10μmol/L雷帕霉素及相同体积培养基.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因子ULK1、Beclin1、LC3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随着OA退变程度加重,软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CR及Western-Blot发现,雷帕霉素干预正常软骨细胞后,实验组自噬相关因子ULK1、Beclin1、LC3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与雷帕霉素呈浓度依赖性.中期OA软骨细胞结果与正常软骨细胞类似,但组间差异更明显.晚期OA软骨细胞中,实验组自噬相关因子表达量较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但升高幅度较小.结论:雷帕霉素可以上调自噬相关因子的表达,其中正常及中期OA软骨细胞对雷帕霉素诱导的自噬活动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而晚期OA软骨细胞对雷帕霉素刺激反应较差.
作者:王浩;曹飞;斯海波;沈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在双侧髋关节病变晚期,为得到较大功能改善,患者常需行双侧人工关节置换.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仰卧体位,可实现一期同时双侧手术.目的:探讨采用DAA行一期同时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报道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DAA行一期同时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例(40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影像学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组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8.1)个月,手术时间(102.0±20.8)min,术中出血量(680.0±197.6)ml.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改善.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29.3±7.6)分vs(92.2±3.3)分]升高(P<0.05).1侧发生股骨骨折;9侧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随访期内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直接前方入路行一期同时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量.充分的术前准备、慎重选择的病例、严格的假体安装标准、有效的风险防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武炼;江文锦;林文韬;肖莉莉;张怡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Freiberg病发病率低,手术治疗方法多样,但存在争议.根据Smillie不同病理分期指导手术方案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Freiberg病不同分期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01年3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Freiberg患者57例,其中,男5例,女52例;年龄16~47岁,平均(29.3±7.1)岁.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15例,Ⅲ期17例,Ⅳ期13例,Ⅴ期12例.Ⅱ期、Ⅲ期行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术(n=32).Ⅳ期、Ⅴ期行跖趾关节成形术(n=12)或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n=13).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4.5)个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患足外观正常,AOFAS评分升高[(57.24±6.49)vs(83.82±3.92)分,t=-31.097,P=0.000].行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术后,跖趾关节活动背伸角度(9.18°±2.79°vs 29.18°±6.43°,t=-15.99,P=0.000)和跖屈角度(5.06°±2.51°vs 13.06°±3.85°,t=-13.95,P=0.000)增加.行关节成形术后,术前术后背伸角度与跖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置换后,背伸角度(2.84°±2.37°vs 9.84°±3.50°,t=-8.92,P=0.000)和跖屈角度(2.92°±1.80°vs 11.15°±2.70°,t=-13.024,P=0.000)增加.结论:根据Freiberg病分期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采取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术和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能改善跖趾关节活动度.
作者:任鹏;阿不来提·阿不拉;程二林;买买艾力·玉山;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治疗不同于单节段骨折,采用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一次性PKP或PVP治疗的36例(76个椎体)多节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3例,女33例,年龄60~87岁,平均(73.2±10.4)岁.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疼痛程度;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成,其中两椎体骨折32例,三椎体骨折4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19例(26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引起临床症状.随访3~10个月,平均(6.3±2.8)个月,疼痛缓解满意.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1.3)分,术后第3天为(2.0±1.6)分,术后3个月为(2.3±1.4)分.Barthel指数术前平均为(43.7±6.1)分,术后第3天为(84.2±5.8)分,术后3个月为(81.4±6.5)分.与术前比较,术后第3天和3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而Barthel指数明显增高(P<0.05).结论:PKP、PVP一次性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控制手术椎体数目、骨水泥注入量,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
作者:鲁常胜;鲁婷玮;蒋涛;林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背景:股骨颈骨折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危害严重,手术治疗较常用,改良后路微创切口联合双极头置换治疗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探讨改良后路微创切口联合双极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55例患者采用改良后路微创切口联合双极头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相关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降低,Harris评分、UCLA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Harris评分、UCLA评分、治疗优良率升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切口长度减小,下床活动时间提早(P<0.05).结论:改良后路微创切口联合双极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功能改善好等优点.
作者:李宗军;王化明;魏鹏;王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加速康复理念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逐步应用,减轻术后炎症、缓解疼痛、预防恶心呕吐、改善患者精神、提高肌力等已成为围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糖皮质激素作为重要的抗炎药物,已应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治疗中,并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更科学有效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徐彬;裴福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开展早、数量多的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现有文献表明,复杂髋关节置换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预测及预防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本文从神经损伤发生率、神经应用解剖、预后、危险因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等方面对THA术中神经损伤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孔祥朋;柴伟;倪明;李想;王岩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