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olution广泛多孔钛涂层长柄假体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中期随访

李海;周宗科;裴福兴;沈彬;杨静;康鹏德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 Solution股骨柄, 假体周围骨折, Vancouver B2
摘要:背景: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多伴有假体松动,患者年龄大,并存疾病多,骨质条件差,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评价Solution广泛多孔钛涂层长柄假体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66~80岁,平均70.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固定结合Solution股骨柄进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由于骨折未能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用于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假体初始固定及中期生存情况。结果:共16例患者,1例术后3年死于肺癌,1例失访,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8.7分。X线显示骨折复位,股骨柄超过骨折远端的固定长度超过5 cm,与股骨压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1.3)个月。末次随访时未见股骨柄松动、下沉。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结论:Solution股骨柄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中期疗效好,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1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

    由中国工程院主办,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心院区及青岛院区共同承办的“201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大会将于2014年8月29日~3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汇泉王朝大酒店举行。届时将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骨科脊柱、关节、创伤、材料等领域知名学者参加此次盛会并进行专题讲座,本次会议将是骨科界高水平的专题盛会。会议内容以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科手术治疗策略为主,包括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骨质疏松症与人工关节置换,四肢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与争议,骨科器械产品研发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思路与展望。

    作者: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组委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第十一届北京协和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技术发展论坛-脊柱专题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第十一届北京协和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技术发展论坛-脊柱专题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将于2014年5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香港大学脊柱外科中心主办,国际华人脊柱学会ICSS、《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辑部、《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医学参考-骨科频道》编辑部、《骨科在线》协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TBX6基因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后凸等,患者可有颈背痛、呼吸衰竭、活动能力下降等表现,严重时可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有报道称其发病率为0.5~1.0/1000个新生儿[1],但很多CVM患者并无临床表现而未被发现,因而真实比例可能不限于此[2]。在临床上,CVM既可作为单独畸形出现,也可合并有肾、心、脊髓等其他脏器畸形,还有一些综合征包含有CVM,常见的有:Klippel-Feil综合征(表现为短颈畸形、后发际低、颈椎融合等),Alagille综合征(表现为累及肝、心、骨骼、眼睛和颜面等多器官的显性遗传性疾病),脊柱肋骨发育不全(spondylocostal dysostosis,SCD,表现为侏儒,短躯干,多发的椎体和肋骨畸形),脊柱胸廓发育不全(spondylothoracic dys-trophy,STD,表现为SCD基础上合并有肋骨后部融合),Goldenhar综合征(表现为眼球皮样囊肿、耳畸形和脊柱畸形,偶见心脏和神经系统等的发育缺陷)和VACTERL综合征(表现为脊柱畸形、肛门闭锁、心脏畸形、食管气管瘘、肾畸形、胫骨畸形和肋骨缺陷)等。临床上常根据Hedequist等[3]提出的分型,将脊柱发育异常导致的脊柱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半椎体、楔形椎和蝴蝶椎)、分节不良(椎体融合)和混合型三类。近来ICVAS(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Vertebral Anomalies and Scoliosis)组织又根据脊柱畸形的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出了新的分型[4],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CVM临床表型与分子遗传学改变间的关系,其中TBX6基因突变引起的CVM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关注。本文将对近年来TBX6基因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做一归纳总结,以期对CVM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刘嘉琦;刘森;吴南;邱贵兴;吴志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观察

    背景:目前,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相比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否更具有显著优势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至2008年因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接受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手术治疗组35例,非手术治疗组3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及后足评分进行治疗的功能评估;采用简明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主观健康状况。通过跟骨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跟骨治疗前后的Bohler角和Gissan角。结果:手术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组(28.6%vs 6.5%,χ2=5.407,P=0.020)。术后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疼痛评分、AOFAS踝及后足评分、SF-36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治疗组的Bohler角和Gissan角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组中6例(17.1%)、非手术治疗组中14例(45.2%)发生明显距下关节炎,手术治疗组的距下关节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手术治疗组(χ2=6.110,P=0.013)。结论:经至少5年随访评估发现,手术治疗可降低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后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发生,同时手术治疗可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后的功能评分未见显著差异。

    作者:何久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髌股关节发育不良对髌骨脱位磁共振成像表现的影响

    背景:当存在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时,髌骨脱位的损伤程度较轻,因此更加依赖影像学诊断。目的:比较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和髌股关节发育正常患者髌骨脱位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临床证实的髌骨脱位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2例,髌股关节发育正常患者22例。记录患者MRI中髌骨内侧骨挫伤或撕脱骨折、髌骨关节面骨软骨骨折、股骨外侧髁外侧部骨挫伤、髌股内侧支持带撕裂等情况。结果: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组的32例患者中,髌骨内缘骨折12例,内侧支持带损伤10例,髌骨软骨损伤7例,股骨外髁骨挫伤18例;髌股关节发育正常组的22例患者中,髌骨内缘骨折8例,内侧支持带损伤14例,髌骨软骨损伤14例,股骨外髁骨挫伤14例。两组在内侧支持带损伤和髌骨内缘骨折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可以较好地诊断髌骨脱位。当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时,内侧支持带损伤和髌骨内缘骨折的发生率降低。

    作者:魏民;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蔡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用于测量Boston支具表面压力的无线压力传感器研制

    背景:Boston支具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矫形治疗,其力学设计仍待进一步改进。一些研究通过测量支具对躯体的作用力来探究支具的生物力学原理,但均为实验室测量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日常生活中支具对躯体的实际作用力。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测量Boston支具表面压力的无线传感器。方法:利用单点薄膜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应变节点构建无线传感器,测量12例接受Boston支具治疗的AIS患者佩戴支具的表面压力以及相关的Cobb角改变。结果:通过无线压力传感器测得支具上下压点垫片的压力以及臀部压力平均值分别为(5.11±0.66)N、(2.93±0.66)N和(0.86±0.17)N;佩戴支具后Cobb角由33°±13°减小至18°±13°,矫正了(49±27)%。结论:所研制的无线压力传感器能够测量支具的表面压力,并为研制动态测量支具表面压力的设备提供了雏形。

    作者:王凯;王胜利;吴志宏;翁习生;邱贵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5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值之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全损害的4例患者获得完全恢复。患者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7.4°±8.0°恢复到术后2.1°±5.7°(P=0.000);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52.7%±13.2%恢复到术后91.2%±9.4%(P=0.000);伤椎后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92.6%±8.3%恢复到术后98.5%±2.9%(P=0.005)。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书茂;管波青;李书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背景:软骨一旦损伤将很难自我修复,组织工程学修复损伤软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组织工程学中找到合适的“种子细胞”至关重要。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s)因较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增殖能力更强,且细胞容易获取、对机体损伤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目的:探讨人S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与步骤,探索对SMSCs进行鉴定的新方法。方法:关节镜下获取11例行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滑膜组织,按照Pei等[6]的方法分离培养滑膜干细胞;从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分析、CCK-8测定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对SMSCs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免疫细胞荧光染色以及RT-PCR检测成脂/成骨/成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对SMSCs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按照Pei等的方法可以成功地从人滑膜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分离出的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

    作者:陈松;符培亮;丛锐军;吴海山;许震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椎节段性失稳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展

    腰椎节段性失稳(l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 LSI)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但是临床诊断却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够对其进行准确检测和诊断。临床上,CR、CT、MRI均未能全面反映LSI的诊断,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LSI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博韬;夏群;苗军;余鹏;喻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髌骨修整在人工全膝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

    背景:全膝关节成形术(TKA)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无论从缓解症状和术后膝关节功能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对于TKA中髌骨的处理方式至今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目的:探讨髌骨修整在人工全膝关节成形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人工全膝关节成形术中行髌骨修整的40例(42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个月),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前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HSS评分由术前的(39.7±9.0)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92.2±7.5)分,髌骨评分由(13.8±6.9)分提高为(26.6±2.8)分,膝前痛分数由(3.5±2.9)分增加为(11.4±3.5)分,ROM由79°±23°改善为120°±14°,术后患者满意度92%,髌骨相关并发症7.1%。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及ROM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成形术中髌骨修整后髌骨运动轨迹良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明显减轻疼痛。髌骨修整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髌骨处理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董佩龙;唐晓波;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临床结局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背景:对于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采用何种术式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目的:比较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术后优良率、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50/2014-03)、OVID(1950/2014-03)、MEDLINE(1950/2014-03)、EMBASE(1980/2014-03)、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1993/2014)、CBM(1978/2014-03)、万方数据库(1981/2014-03)、CNKI(1979/2014-03)、维普数据库(1989/2014-03)。搜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假体置换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对照研究并加以系统评价。用Revmen 5.1统计学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终纳入2篇随机对照试验和7篇临床对照试验,总计344例患者。采用假体置换155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89例。假体置换组优良率[OR=3.17,95%CI (1.78,5.65),P<0.0001],并发症[OR=0.22,95%CI(0.10,0.50),P=0.0003],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WMD=12.43,95%CI (8.02,16.85),P<0.00001]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通过优良率、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评价证实人工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更大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与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作者:刘鹏程;舒和喜;黄昌佳;杨云戟;刘润;杨勇;巩金鹏;蔡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众所周知,肥胖是引起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容易发生关节炎的原因是超载作用和代谢因素。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器官,它的分泌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脂联素进入全身循环,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目的:测量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脂联素水平,分析其与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6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炎组)和19例因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对照组,行关节镜检查后排除软骨损伤)被纳入本研究。采用Kellgren-Lawrence(KL)标准对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进行评估分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脂联素在对照组和关节炎组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的表达水平。使用WOMAC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骨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6177.8±991.0)ng/ml]高于对照组[(5793.4±673.3)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但在骨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浓度[(6177.8±991.0)ng/ml]显著高于关节滑液中的脂联素[(824.3±304.7)ng/ml,P<0.001)。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脂联素浓度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1,P<0.001),但血清脂联素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联不显著(r=-0.17,P=0.18)。血清脂联素水平、滑膜液脂联素水平与MOMAC疼痛评分均不显著相关(r=-0.01和r=-0.13,P>0.05)。结论: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中脂联素水平与膝关节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检测关节滑液中的脂联素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关节炎。

    作者:王晓滨;尹自龙;薛庆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围手术期精神障碍(perioperative delirium, POD)近年来逐渐得到国内骨科医师的重视。预防POD发生,是摆在骨科医生面前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中POD的发病率,以及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4例老年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女206例,男178例;年龄65~95岁,平均78.3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药物治疗及合并症为自变量,POD的发病率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8 d(7~35 d),其中7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0.6%。经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合并症、输血、药物治疗(P<0.05)。其中高龄、手术时间过长、全身麻醉、合并症(尤其脑血管病变)是POD的危险因素,输血和药物治疗是保护因素。性别及手术方式对发生POD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易并发POD。围手术期仔细评估POD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和手术时间过长,积极治疗合并症。高危患者必要时应输血并采用药物预防以降低POD的发生率。

    作者:王飞;刘克敏;王安庆;刘四海;崔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富血小板血浆在运动损伤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

    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1]对部分急性运动损伤治疗效果较好而对慢性运动损伤的疗效不佳或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而促使人们另觅新法。近年来随着对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以下简称PRP)研究的深入,其功效逐渐被揭示,使它有望成为运动损伤疾病的更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沈梓维;林子洪;王良泽;郑秋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olution广泛多孔钛涂层长柄假体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中期随访

    背景: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多伴有假体松动,患者年龄大,并存疾病多,骨质条件差,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评价Solution广泛多孔钛涂层长柄假体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66~80岁,平均70.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固定结合Solution股骨柄进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由于骨折未能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用于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假体初始固定及中期生存情况。结果:共16例患者,1例术后3年死于肺癌,1例失访,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8.7分。X线显示骨折复位,股骨柄超过骨折远端的固定长度超过5 cm,与股骨压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1.3)个月。末次随访时未见股骨柄松动、下沉。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结论:Solution股骨柄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中期疗效好,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作者:李海;周宗科;裴福兴;沈彬;杨静;康鹏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外科术前是否停用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

    阿司匹林诞生于1899年3月6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等疾病的治疗中。由于其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目前已成为基础的内科用药。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始终存在争议,现就其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许德荣;李书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背景: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而其影像学分型有利于该病的标准化治疗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依据X线、CT及MR影像学表现对患者进行分型。结果: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Ⅰ~Ⅴ型。Ⅰ型:椎体炎型,Ⅱ型:椎间盘炎型,Ⅲ型:骨膜炎型,Ⅳ型: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型,Ⅴ型:脊髓神经型。两型以上为复合型。本组46例为复合型(51.69%),其中Ⅴ型伴有其他4种类型多(45例);43例为单纯型(48.31%),其中Ⅰ型20例、Ⅱ型9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4例。31例通过非手术治愈,58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52例行病灶清除术、6例行经皮微创术治疗。本组89例均随访1年,痊愈83例,好转6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影像学分型对临床诊治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作者:杨新明;王耀一;石蔚;章鹏;阎斌;张培楠;高永革;吴伟;崔书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前方入路联合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背景:由于术中广泛剥离、牵拉骨折周围软组织、影响骨折端血供,传统接骨板在治疗肱骨骨折有较高的骨不连发生率和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联合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IPO组和对照组。MIPO组采用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技术进行骨折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MIPO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稍长,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稍短,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MIPO组的肩、肘关节活动度和DAS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迅速且良好等优点,应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勇;朱杰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初次全膝关节成形术后常规抗凝患者症状性静脉血栓症发生率的调查研究

    背景:常规药物抗凝预防全膝关节成形术(total knee arthroplaty,TKA)后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已被众多指南推荐。尽管症状性VTE较无症状性VTE少见,但其临床意义更大。目前国人TKA术后常规预防抗凝后症状性VTE发生率的数据仍缺乏。目的:调查遵照指南推荐预防措施后初次TKA后症状性VTE的发生率。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初次TKA的1160例(1351膝)患者进入此前瞻性队列研究。男184例,女976例;对术后有症状患者应用Wells评分进行评判,符合条件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放射学结果、处理与转归。结果:共39例(56膝)患者出现症状性VTE,发生率3.36%。其中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37例(3.19%),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2例(0.17%);近端DVT 6例,远端DVT 31例;男2例,女37例;年龄54~81岁,平均68.4岁。原发病均为骨关节炎。症状性VTE发生中位时间为术后7 d(3~14 d)。预后均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本研究报道初次TKA后常规抗凝后症状性VTE发生率较国外文献报告略高。对无症状患者无需常规筛查VTE。

    作者:彭慧明;翁习生;翟吉良;林进;钱文伟;金今;赵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于组织中国骨科医生代表团赴印度出席“第八届国际ASAMI大会”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