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作者姓名、单位在论文中的脚注方法

关键词:作者姓名, 单位名称, 论文撰写, 邮政编码, 通信, 作者署名, 科研设计, 责任者, 选题, 科室, 格式, 读者, 城市
摘要:1.个人作者署名:在论文首页下方进行脚注。“作者单位:”后面列出邮政编码、城市和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个人作者超过一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亦即对选题、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参与论文撰写并能解答编辑部、读者疑问,对论文负全部责任者;在按原格式列出各位作者单位后,另起一行在“通信作者:”字样后列出通信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单位名称、Email地址。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相关文献
  • 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在治疗胸腰椎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对其是否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术前及术后2周、1、3、6、12个月的VAS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及KPS评分(karnofskyperformancescore),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21例,对照组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随访12~60个月,平均(37.5±15.9)个月,未发现骨水泥渗漏,研究组病例未发现放射性粒子移位或放射性脊髓损伤。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44±1.32、8.7±1.83,两组术后2周、1、3、6、12个月VAS分别为2.79±3.46、3.21±2.53、2.96±2.16、3.08±2.03、3.17±1.24及4.23±2.78、3.42±2.21、3.63±1.76、3.58±2.53、3.62±3.12,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说明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止痛效果更明显。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KPS分别为55.0±11.7及60.9±16.4,术后2周,1、3、6、12个月分别为85.7±12.5、89.7±10.6、81.96±14.4、82.1±11.3、81.3±11.2及91.2±12.7、90.4±13.1、88.6±13.3、86.8±12.3、83.6±13.2,术后KPS分别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2周、1、3、6、12个月各时间点的KP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手术对于患者体力恢复的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瘤,在临床操作上安全可行,能达到缓解癌性疼痛、局部肿瘤控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短期疗效可靠,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在疼痛控制方面,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较单纯椎体成形术效果更佳。

    作者:林二虎;高国勇;镇万新;马乐群;杨大志;刘俊良;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本刊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公告

    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1月,本刊经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分别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I组,28例)和传统开窗手术(II组,28例)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天、3个月、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Mac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明显,术后1天、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分别为(3.52±0.23,2.99±0.11,3.15±0.19;4.02±0.23,3.48±0.13,3.03±0.04),较术前(7.36±0.29;7.29±0.28)均有明显改善;ODI指数分别从术前(70.18±1.63;69.82±1.31)降至(34.24±1.39,32.84±1.38,33.33±1.40;36.51±1.39,33.50±1.50,32.48±2.87),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P=0.80)。术后6个月,依据MacNab标准,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2.9%,P=0.62)。I组在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II组(P<0.001);手术时间I组长于II组(52.93±6.66分:41.79±7.85分,P<0.001)。术后并发症,I组2例下肢麻木,1例硬膜破裂;II组1例下肢麻木,4例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症状加重。结论与传统开窗手术相比,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康复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李军;付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医者学者师者--记本刊名誉总编辑侯树勋教授

    侯树勋,《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名誉总编辑,我国著名骨科专家。196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作为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骨科大师陆裕朴教授,198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8年调入全军创伤中心解放军304医院骨科。1990年赴加拿大留学,回国后任304医院骨科主任。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完全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现代经皮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Yeung [1]发明的YESS (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脊柱内镜系统及YESS技术基础之上的。Ruetten,Hoogland等[2-3]在YESS脊柱内镜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提出完全内镜技术(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 )及TESSYS (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等概念。但这些脊柱内镜系统都是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脊柱手术,只是手术技术上不断改进以适应更复杂的病例,所以都可以称为完全内镜下手术技术。目前主要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慢性腰痛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侯树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应用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8岁,平均38.3岁。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进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e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4min;平均住院时间5.2天;2例术中出现硬膜小裂口,未予处理;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8~66个月。腿痛VAS评分从术前(7.6±1.6)分降至术后3个月(1.2±0.8)分、术后1年(1.1±0.9)分、末次随访(1.6±1.2)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1±2.2)分降至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年(1.6±1.4)分、末次随访(1.7±0.9)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ODI指数从术前(69.5±10.5)降至术后3个月(19.3±6.5)、术后1年(15.6±5.9)、末次随访(21.8±7.0)(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93.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9%。性别、年龄、突出类型及术前腰痛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Pfirrmann分级、感觉缺陷及手术节段与改良MacNab结果具相关性(P<0.05)。1例L4~5节段患者术后1周发生下肢麻木加重,予以脱水、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后2周症状缓解;1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行小切口开放手术翻修。末次随访时,2例轻度运动障碍,6例感觉异常,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结论 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和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而且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王冰;吕国华;李亚伟;李磊;邝磊;周乾;李鹏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与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一、背景1992年,报道经侧后路内窥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来,许多学者报告了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及疗效[1-3]。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指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两类技术[4]。Yeung等[5-7]发明的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系统是早的完全内镜手术系统,早的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使用YESS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进行的由盘内至盘外的操作技术,适用于椎间孔型及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对椎管内包含型突出及韧带下型椎间盘脱出也可以有效处理,但对椎管内脱出及游离髓核无法有效切除。Ruetten等[8]采用侧方入路技术可以将内镜经椎间孔置入椎管内,摘除脱出及游离髓核组织,使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适应证进一步扩大,但L5~S1节段由于侧方髂骨的阻挡,使该技术无法实施;对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该技术有损伤腹腔脏器的风险。随着腰椎间孔成型技术的出现及内窥镜手术系统的改进,可以对腰椎间孔有效扩大,使内镜可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对合并腰椎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者也可一起处理,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亦可适用,大大扩展经皮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适应证,提高疗效及安全性[9-11]。但我们也要记住:尽管经椎间孔入路完全内镜技术经过上述技术改进,用于椎管内巨大型脱出及高度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时,仍然有高达15.7%的失败率,所以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必要的补充,尤其适用于L5~S1节段及其他节段椎间盘突出并高度移位者[12-14]。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椎间孔入路全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近些年来,微创脊柱外科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其中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技术是目前创伤小的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式。经皮内镜技术通过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窥镜在生理盐水持续灌洗下进行,可在直视下对病变椎间盘进行操作,因其操作全程在内窥镜下完成,故又称为全内镜技术。根据经皮穿刺入路不同,该技术分为经皮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erdiscectomy,TF-PELD)和经皮椎板间入路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interlaminar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erdiscectomy,IL-PELD)。其中TF-PELD技术开展早,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器械革新的不断推动,该技术的适应证和临床需求逐渐扩大,为更好地掌握和推广该项技术,现就其技术操作及相关临床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宋科冉;李振宙;侯树勋;赵宏亮;商卫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关于投稿请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

    本刊要求,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的近期随访报告

    目的:研究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合并钙化性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腰椎侧隐窝减压及椎间盘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进行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50(25~80)min。仅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经皮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1例术后腰痛加重(经封闭证实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它手术并发症。腰痛VAS评分:术前(24.4±14.0)分,术后3个月(7.5±6.9)分,术后6个月(5.8±6.0)分,术后12个月(5.6±8.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76.1±9.9)分,术后3个月(3.6±6.4)分,术后6个月(1.7±3.8)分,术后12个月(1.7±3.8)分;ODI指数:术前(74.7±10.0),术后3个月(27.7±5.3),术后6个月(10.1±5.3),术后12个月(14.4±4.8)。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20例优,15例良,1例可,1例差。结论根据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合理、短期疗效优异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宋科冉;赵宏亮;商卫林;吴闻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关于作者姓名、单位在论文中的脚注方法

    1.个人作者署名:在论文首页下方进行脚注。“作者单位:”后面列出邮政编码、城市和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个人作者超过一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亦即对选题、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参与论文撰写并能解答编辑部、读者疑问,对论文负全部责任者;在按原格式列出各位作者单位后,另起一行在“通信作者:”字样后列出通信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单位名称、Email地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脊柱内镜高峰论坛暨脊柱微创及导航新技术研讨班通知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工作委员会脊柱微创工作组、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共同举办的“脊柱内镜高峰论坛暨脊柱微创及导航新技术研讨班”拟于2014年10月10~12日在上海长海医院举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摘除脱出髓核36例报告

    目的:分析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难性及其处理对策。方法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36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23例、L5~S111例。基于Lee分类法,将36例脱出分类为重度头端脱出5例、轻度头端脱出7例、轻度尾端脱出15例、重度尾端脱出9例。首先采用“Between”技术摘除椎间隙平面脱出物并行硬膜外松解获得操作空间,然后将鞘管移向脱出方向采用“椎管内”技术镜下摘除剩余脱出物。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8min。术后短期大腿前方麻木4例、短期髂腰肌肌力下降1例、硬脊膜损伤合并多根神经根损伤1例、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且脱出髓核摘除不彻底,其余35例脱出髓核摘除彻底。平均随访时间16(3~38)个月,术后第1天腰痛VAS)、腿痛VAS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3个月VAS、JOA腰痛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较术前改善(P<0.01),MacNab疗效优25例、良7例、可3例、差1例。随访期内无复发与再手术。结论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结合应用“Between”技术与“椎管内”技术治疗绝大部分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扩大成形、初始通道建立与鞘管椎管内移动、镜下脱出髓核的准确判断是其技术关键,但对重度脱出仍然是一项挑战,其手术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作者:董健文;戎利民;刘斌;王其友;冯丰;陈瑞强;谢沛根;张良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腰椎间盘营养扩散途径的DCE-MRI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是颈、腰椎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营养供应减少、细胞凋亡失衡、基质酶活性改变、生物力学机制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均可能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2],营养物质缺乏被认为是诸多因素中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首要影响因素并被体外研究所证实[3]。当某些病因引起营养椎体的血液供应减少时,影响了髓核营养的输送,终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既往检测扩散途径的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离体研究上[4],如何无创检测活体对于早期预防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有20多年历史,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通过MRI对比剂进入椎间盘的快慢及多少反映椎间盘的营养扩散过程,具有可重复、无创的优点,是一种新的分析椎间盘营养机制的方法,现将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春;郭勇;任爱军;阮狄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欢迎订阅2014年《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月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为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和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主办的骨与关节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号:CN10-1022/R,ISSN2095-252X。本刊以广大从事骨与关节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国内外有关骨与关节疾病的新学术动态、临床诊治经验和基础科研成果。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骨与关节疾病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专业学术交流。栏目为专家述评、专题、临床论著、基础研究、综述、病例报告等形式。采用在线审编系统,不接受纸质投稿。投稿请登录《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网站(http://www.cjb304.com)进入远程稿件采编系统进行操作,稿件全文应采用word格式。欢迎广大从事骨与关节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工作者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三种经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接受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探讨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椎间孔、椎板间和经髂骨椎间孔3种手术入路的PELD治疗的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29~72)岁,平均病程6.7(3~23)个月,记录治疗方案选择及手术中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价患者腰痛、腿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功能恢复,术后12个月评价责任神经根功能。结果所有手术均完成,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的病例(椎间孔外合并椎间孔内型)中转为经髂骨入路完成手术。经髂骨入路平均手术时间长于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分别是75(65~110)min,45(35~80)min,50(40~90)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经椎间孔入路16.5次、经椎板间入路2.6次、经髂骨入路33.4次。所有病例均获至少12个月随访,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经髂骨入路组有1例骶髂关节面的损伤,目前尚无复发病例。术后各组内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间孔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1±5.9)分、(71.8±7.5)分、(38.6±4.5)分降至术后1年(3.3±2.5)分、(4.4±4.6)分、(7.2±2.6)分(P<0.05);椎板间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5±5.2)分、(71.0±5.8)分、(37.7±4.3)分降至术后1年(7.0±3.6)分、(4.7±4.7)分、(8.1±4.2)分(P<0.05);经髂骨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5±4.5)分、(69.7±6.2)分、(38.4±4.3)分降至术后1年(5.0±3.4)分、(5.5±5.1)分、(8.3±4.2)分(P<0.05)。术后1年3组的责任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均明显恢复(P<0.01),除椎间孔入路组的外侧型突出症影响的是L5神经根,故该组踝反射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它2组踝反射均明显恢复(P<0.05)。术后经椎板间入路组腰痛加重1例,复查MRI未见髓核突出复发,腰椎动力位未见明显节段不稳和滑脱,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3种PELD手术方式治疗合并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是安全、有效的,但每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不一:椎间孔入路(靶向穿刺)对于椎间孔外型有效;椎板间入路的内镜手术,对于中央型、旁中央型以及混合型伴或不伴有轻度脱垂的突出类型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经髂骨椎间孔入路可以有效地治疗椎间孔型、椎间孔合并椎间孔外型、旁中央型合并部分椎间孔内型,对伴有脱垂时需谨慎。

    作者:杨进;孔清泉;宋跃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interlaminar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94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13~56(平均29.6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6.5(12~3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6.4±8.4)min。每台手术术中平均透视时间(0.5±0.2)s。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肌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1天、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40±1.12)分,(3.36±0.96)分,(1.86±0.99)分,(1.18±0.83)分,(0.78±0.62)分,(0.58±0.64)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8.40±0.95)分,(2.66±1.53)分,(1.98±1.00)分,(1.20±0.81)分,(0.82±0.66)分,(0.68±0.62)分。术前、术后1、3、6、12个月ODI指数分别为:51.88±8.88,33.22±10.33,23.46±7.47,15.10±5.72,10.38±5.93。术前与术后各时段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7%。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曾建成;陈果;宋跃明;孔清泉;聂鸿飞;王贤帝;李柱海;蒋虎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