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人颈椎终板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万志萍;廖振华;祝佳;顾洪生;刘伟强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颈椎间盘终板, 最凹点深度, 最凹点位置, 矢状面形状
摘要:目的:测量国人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态,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节段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为基于国人颈椎解剖结构设计的椎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假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随机筛选颈椎MRI数据404例,其中男性191例,女性213例,年龄15~72岁,平均38.4±8.8岁,通过MRI测量颈椎间盘终板凹陷深度(endplate concavity depth,ECD)和位置(endplate concavity apex,ECA),分析终板矢状面形状.将样本按照年龄分为5组:15~27岁(40例)、28~37岁(143例)、38~47岁(164例)、48~57岁(48例)、58~72岁(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女性组;按照不同节段分为:C3/4、C4/5、C5/6、C6/7组,研究矢状面形状、ECD、ECA在年龄、性别、节段之间的统计学变化.结果:各年龄段之间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4例国人ECD为1.70±0.42mm,各年龄段之间E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79±0.44mm、1.62±0.38mm;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之间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终板呈平坦型,而上终板大多呈凹陷型;各节段之间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ECD和ECA在各年龄段之间均无差异.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ECA在性别之间无差异,但ECD有差异,男性比女性大.ECD在各节段之间有差异,但ECA无差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手足,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而颈椎受累(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CSI)程度仅次于手部,尤其是上颈椎,有报道指出RA累及颈椎的发生率高达86%[1],因此既往关于CSI的研究广泛、概念明确且具有详细的诊疗策略,但RA患者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则缺乏相应的指南和参考数据[2].抗RA生物制剂的出现使得RA相关CSI发生率逐渐减少,但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因RA累及小关节和椎体终板所引发,而且对于RA的治疗将改善预期寿命,所以RA患者中年龄相关性腰椎退行性疾病会有所增加[3、4],需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针对合并RA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如腰椎侧弯、腰椎滑脱等的报道近年来有所增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和系列报道.本研究对合并RA的常见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徐帅;梁彦;朱震奇;刘海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抗菌薇乔缝线对脊柱后路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高,约为0.6%~1.8%,但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发生率却相对较高,达到4.15%[1].SSI伴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死亡风险增加2~11倍[2].尽管大部分患者的SSI均可治愈,不会遗留长期不良后果,但SSI患者中77%的病死率是由感染本身所致[3].根据以往经验,手术切口内的缝线可增加SSI的风险.手术中各种细菌不仅可能定植于手术区域组织,而且也污染到缝线.为了减少细菌粘附于手术缝线,具有三氯生涂层的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Vicryl Plus?)问世.自2003年起多项胃肠外科、神经外科和妇产科领域的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抗菌薇乔缝线对SSI的预防作用[4~7].但目前抗菌薇乔缝线应用于骨科尤其是脊柱外科领域对SSI预防作用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而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不良反应又和脊柱手术感染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与普通缝线比较,探讨抗菌薇乔缝线在脊柱后路开放手术中应用对降低SSI的有效性.

    作者:孙旗;陈江;李晋玉;郑晨颖;白春晓;张帆;于琴生;贾育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大鼠椎间盘巢源性干细胞对退化髓核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椎间盘巢源性干细胞(stem cells derived from ISN,ISN-SCs)对衰老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的作用.方法:取10只SD大鼠(雄性,10周龄),处死后分离获取脊柱功能单位,显露髓核及椎间盘干细胞巢(stem cell niche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ISN)区域,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获取髓核和ISN组织,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细胞滤网过滤后,将原代ISN-SCs和NPCs分别重悬于培养液,接种于普通培养箱培养,细胞达约90%融合后进行传代,第三代(P3)NPCs及第四代(P4)ISN-SCs用于进一步实验.采用三系诱导分化(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培养液对P4 ISN-SCs分别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培养,采用茜素红、钙钴染色检测其成骨分化能力,阿利新蓝染色检测其成软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其成脂肪分化能力;采用连续传代法,将P3 NPCs连续传代,制备NPCs衰老模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法检测衰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将细胞培养体系进一步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组、共培养组,正常对照组采用P3NPCs接种,衰老组采用衰老NPCs接种,共培养组采用P4 ISN-SCs与衰老NPCs以1∶1混匀后接种,各组样本细胞总数及培养环境相同.培养1周后,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各组蛋白聚糖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各组ACAN和COL2a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特定诱导环境下,ISN-SCs可以定向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分化.SA-β-Gal染色显示连续传代后NPCs衰老率随着传代次数而逐渐增加,P3 NPCs未出现明显的衰老[衰老率(3.0±0.5)%],P5 NPCs衰老率为(18.3±0.7)%,P10 NPCs达到严重衰老标准[衰老率为(86.0±4.6)%].胞外基质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的蛋白聚糖甲苯胺蓝染色明显减弱,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定量也显著减弱(P<0.05);而接触共培养后,与衰老组相比,共培养组中的蛋白聚糖甲苯胺蓝染色明显增强,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定量显著增强(P<0.05)并恢复至正常水平.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的ACAN和COL2a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性降低(分别为1.00±0.05 vs 0.43±0.03,P<0.05;1.00±0.03 vs 0.40±0.02,P<0.05);接触共培养后,与衰老组相比,共培养组中ACAN和COL2a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性增加(分别为0.43±0.03 vs 0.99±0.05,P<0.05;0.40±0.02 vs1.07±0.04,P<0.05),且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SN-SCs具有较好的三系分化能力,通过接触共培养能够提高胞外基质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衰老NPCs产生良好的修复作用,为后续ISN-SCs修复椎间盘的体内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作者:时睿;洪鑫;王运涛;鲍军平;王锋;王小虎;谢志阳;陈露;张聪;吴小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节段跳跃式的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因跳跃式椎间盘突出导致颈椎病行跳跃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手术患者(A组),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37~67岁,平均52.2±10.1岁.取同期行连续ACDF手术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B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0~68岁,平均51.6±9.5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C2-C7整体活动度(ROM)、C2-C7矢状位垂直轴距离(SVA)、T1倾斜角(T1 slope)、植骨融合率、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等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个月(6~36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71.7±9.2min)、手术出血量(17.8±7.3ml)均显著小于B组(111.5±36.1min、47.0±19.1ml,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4.4%与97.2%.A组患者的C2-C7 ROM从术前的50.0°±7.1°显著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8.0°±6.1 °和末次随访时的44.3°±5.7°(P<0.05),B组患者的C2-C7 ROM从术前的51.8°±10.6°显著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8.0°±9.4°和末次随访时的43.9°±10.5°(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个月C2-C7 SVA(26.8±2.0mm)相比术前(24.2±2.0mm)有显著升高(P<0.05),而末次随访时C2-C7 SVA (24.5±2.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C2-C7 SVA从术前的23.8±1.4mm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26.5±1.8mm和末次随访时的24.3±1.5mm (P<0.05).两组之间C2-C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T1 slope从术前的28.1°±3.2°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31.4°±3.0°和末次随访时的30.0°±3.1°(P<0.05),B组患者的T1 slope从术前的28.3°±2.1°明显升高到术后3个月的31.6°±2.3°和末次随访时的30.3°±2.1°(P<0.05).两组之间T1 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16.7%(6/36),保留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14.3%(3/21),B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率为20.0%(8/40),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跳跃式ACDF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与连续ACDF术式近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基本一致.

    作者:谢少华;于淼;刘晓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复合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弓根或椎板置钉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合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2例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7岁,平均57.3±9.0岁;随访12个月以上.根据置钉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18例)采用术前计算机模拟置钉、设计并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弓根或椎板螺钉置钉;对照组(14例)采用徒手方法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记录两组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以Kawaguchi评价法判断螺钉置钉成功率,计算术前模拟置钉和术后实际螺钉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在X、Y、Z轴上的偏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重要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共置入螺钉36枚,其中枢椎椎弓根螺钉22枚,枢椎板螺钉14枚,置钉时间31.5±6.5min,术中出血量45.0±19.2ml,Kawaguchi评价法0级32枚,Ⅰ级4枚,Ⅱ级0枚,置钉成功率100%.对照组共置入28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57.6±6.9min,术中出血量228.5±57.9ml,以Kawaguchi评价法0级18枚,Ⅰ级6枚,Ⅱ级4枚,置钉成功率85.7%;两组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成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钉道相对于术前模拟钉道偏差角度为0.69°±1.34°,术后实际进钉点相对于术前模拟进钉点在X、Y、Z轴上分别偏移0.50±2.13mm、0.75±2.18mm、0.43±2.39mm,偏移量与术前设计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复合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枢椎椎弓根或椎板螺钉置钉,能减少置钉时间及术中出血,提高置钉成功率.

    作者:吴超;邓佳燕;谭伦;胡海刚;袁德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脊柱微创手术中患者辐射暴露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由于术中放射仪器的使用,几乎所有人体组织均可观察到辐射暴露的组织效应[1],术中高剂量放射可引起皮肤红斑、白内障形成、甲状腺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2、3].患者遭受的辐射暴露主要与以下方面相关:(1)总透视时间,包括定位及术中操作所需透视时间[4];(2)透视位置,侧位透视产生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分别是正位透视的200倍和30倍[5];(3)患者体重及体积,有研究表明,严重肥胖(BMI>35)与辐射暴露显著相关[6].且射线输出和皮肤与辐射源的距离取决于患者体积大小,对于体积较大患者,射线输出增加以保证透视图像清晰度,同时,辐射源与皮肤距离减小,可能诱发皮肤损伤[5].

    作者:范永飞;刘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评估和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46例患者,根据术后引流管留置压力的不同分为常压引流组(n=78)和负压引流组(n=68).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症状性血肿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中位数为50.0ml (30.0,80.0ml),负压引流组为212.5m1(160.0,262.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为141.0m1(105.0,200.0ml),负压引流组为367.5ml (297.5,470.0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3.0d(2.0,3.0d),负压引流组为3.0d(3.0,4.0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应用常压引流与应用负压引流临床疗效一致,但常压引流可以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

    作者:李彦;刘晓光;刘忠军;姜亮;韦峰;于淼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国人颈椎终板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目的:测量国人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态,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节段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为基于国人颈椎解剖结构设计的椎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假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随机筛选颈椎MRI数据404例,其中男性191例,女性213例,年龄15~72岁,平均38.4±8.8岁,通过MRI测量颈椎间盘终板凹陷深度(endplate concavity depth,ECD)和位置(endplate concavity apex,ECA),分析终板矢状面形状.将样本按照年龄分为5组:15~27岁(40例)、28~37岁(143例)、38~47岁(164例)、48~57岁(48例)、58~72岁(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女性组;按照不同节段分为:C3/4、C4/5、C5/6、C6/7组,研究矢状面形状、ECD、ECA在年龄、性别、节段之间的统计学变化.结果:各年龄段之间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4例国人ECD为1.70±0.42mm,各年龄段之间E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79±0.44mm、1.62±0.38mm;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之间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终板呈平坦型,而上终板大多呈凹陷型;各节段之间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ECD和ECA在各年龄段之间均无差异.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ECA在性别之间无差异,但ECD有差异,男性比女性大.ECD在各节段之间有差异,但ECA无差异.

    作者:万志萍;廖振华;祝佳;顾洪生;刘伟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椎体“空壳”体积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体积变化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52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行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后出现“空壳”现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3d内及术后6个月时的CT-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通过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计算各时期的“空壳”体积.将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椎管内骨块体积的变化与术后即刻骨块体积之比称为再吸收率,将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椎体“空壳”体积的变化与术后即刻“空壳”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变化率.可能影响椎体“空壳”体积变化率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节段、骨折类型、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管内骨块的再吸收率、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率、Cobb角的恢复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体积变化率与上述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椎体“空壳”的体积变化率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骨折节段、骨折类型、Cobb角的恢复率、有无椎间盘损伤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管内骨块的再吸收率、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率与术后椎体“空壳”的体积变化率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率(t=-2.47)、术后椎管内骨块的再吸收率(t=5.06)是影响术后椎体“空壳”体积变化率的主要因素,术前椎体压缩率对术后椎体“空壳”体积变化率有负向影响,术后椎管内骨块的再吸收率对术后椎体“空壳”体积变化率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后出现的椎体“空壳”体积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管内骨块的再吸收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宋正东;宋文慧;刘昌文;梁凯恒;吴文斌;刘义伟;苏学渊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椎管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大受压程度(MSCC)、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入院和末次随访ASIA评分(运动、感觉)、JOA评分等信息,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57±9.68岁,39例男性(74%),14例女性(26%),伤后平均6.85±5.39天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34例,术后平均随访21.51±10.46个月;入院ASIA运动评分70.43±23.32分、ASIA感觉评分99.21±11.78分、JOA评分9.87±2.96分,末次随访ASIA运动评分92.17±13.16分、ASIA感觉评分105.77±6.79分、JOA评分14.13±3.14分,均较人院明显增加(P<0.05),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组(>50%定义为预后好39例,≤50%定义为预后差14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1.14±7.55 vs 53.56±9.65岁)、入院手内肌肌力较差(5.43±5.95 vs 9.49±4.99分)、病理征阳性(阳性/阴性)(10/4 vs 15/24例),MRI T2像显示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有/无)(8/6 vs 9/30例)及脊髓内高信号长度较长(25.87±13.85mm vs 18.08±10.68mm)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性别(男/女)(29/10vs 10/4例)、MCC[(43.18±10.96)% vs (49.14±7.94)%]、MSCC[(26.75±10.81)% vs (28.67±9.59)%]、入院ASIA运动评分(74.18±22.78 vs 60.00±22.35分)、入院ASIA感觉评分(101.38±8.93 vs 93.14±16.38分)、手术时机(7.51±5.87 vs 5.00±3.23分)、手术入路(前路/后路)(15/24 vs 4/10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ATCCS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病理征阳性、入院手内肌评分低、椎旁软组织有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长提示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

    作者:竺得洲;高杰;李连华;彭琳博;刘智;孙天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2月~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长节段脊柱融合固定手术(融合节段数≥4,下端固定至骶髂骨)、术前无髋部疼痛或髋臼发育不良、临床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76例,根据末次随访是否有髋部疼痛分为疼痛组及对照组,其中疼痛组34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是否行第二骶椎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疼痛组末次随访髋部疼痛VAS评分;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中心边缘角(CE角),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和记录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及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Perso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两组间参数变化的比较及疼痛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CE角变化量与LL、SS、PI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疼痛组末次随访时髋部疼痛VAS评分3.9± 1.4分(2~7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CE角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onnis角、LL、SS、PI、CVA、SVA、Cobb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与LL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SS、PI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CE角、tonnis角与LL、SS、PI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部疼痛与髋臼覆盖率及CE角变化相关,且髋臼覆盖率变化与LL变化相关.

    作者:司高;李彤;于淼;刘晓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高迁移率蛋白-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鉴定软骨终板细胞(cartilage endplate cell,CEC).用不同浓度的FBS分别培养CEC 24h、48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第三代CEC中加入HMGB1后,分别在3h、6h、12h、24h时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3(proteins of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RNA表达,6h、12h、24h时检测蛋白表达量;CEC中加入100ng/ml HMGB1后分别在0、5、10、30、60和120min,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的表达;继而将CEC分为6组:对照组、HMGB1 (100ng/ml)组、FPSMZ1 (HMGB1抑制剂)组、HMGB1 +FPSMZ1组、U0126(ERK抑制剂)组、HMGB1+U0126组),使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3、VEGF和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的表达及Elisa检测IL-10的表达.全部结果均为重复独立3次实验,计算其均数±标准差.结果:分离纯化的细胞Ⅱ型胶原抗体表达呈阳性,为CEC细胞;10%FBS培养48h为CEC增殖佳的时间点和浓度;HMGB1能够诱导ERK和JN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从开始到10min逐渐升高,10min时达峰值.HMGB1上调了MMP-3 (P=0.039)和VEGF的mRNA (P=0.042)表达,下调IL-10 (P=0.025)的mRNA表达,三种因子蛋白表达与mRNA有相同的规律;HMGB1 +FPSZM1组与HMGB1组相比,ERK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明显减少;在CEC中加入U0126后,MMP-3 (P=0.041)和VEGF(P=0.04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P=0.004)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在CEC中加入FPSMZ1后,HMGB1对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表达的作用明显降低(P=0.031).结论:HMGB1可增加大鼠腰椎CEC中的MMP-3和VEGF的表达,降低IL-10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ER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作者:李磊;邢文华;李峰;吉德民;胡宝阳;辛大齐;祝勇;杨学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