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顾前来
椎间盘退变由多因素引起,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其与生物力学、创伤、职业、肥胖、遗传等有关,但确切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生物力学因素是目前被广大学者所认可的引起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重体力劳动、提重物、长时间驾驶及肥胖等因素是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事机床、卡车司机及搬运重物的职业是腰痛及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且患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率是一般成人的3倍[2,3].作者从基础及临床角度对生物力学因素在椎间盘退变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顾韬;阮狄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常常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2],但也存在争议[3].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9例CE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广民;李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路后凸节段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治疗中-重度脊柱后凸成角畸形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对策.方法:2004年5月~2009年10月采用后路后凸节段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技术治疗中-重度脊柱后凸成角畸形患者40例,其中陈旧骨折3例,陈旧结核26例,先天性半椎体10例,医源性(肿瘤切除术后)1例;后凸顶椎位于胸腰段和下胸段22例,中胸段17例,上胸段1例.术前常规行X线片、CT和MRI检查,测量后凸角度,坪价其后凸部位和特点,以及神经功能情况.总结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积极采取相应补救处理措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89.7°,术后平均为26.2°,矫正率为71.8%.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损伤3例,神经根损伤5例,人工椎体松动1例,截骨处移位1例,由于术中血压降低、脊髓缺血引起的术后短期下肢功能障碍2例,术后内固定松动后凸复发1例.上述并发症分别经过术中修补或覆盖硬膜缺损,术后脱水、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二次手术减压、内置物调整、再矫形和重新稳定脊柱等处理措施,均获得较好恢复.结论:中-重度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需要对其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和应对,多数并发症经过正确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曾岩;陈仲强;郭昭庆;齐强;李危石;孙垂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38例使用传统置钉法(Weinstein法或AO法)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A组),40例采用MSCT三维重建设计钉道的置钉方法进行螺钉置入(B组),术后两组均复查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了解置入螺钉位置情况,应用Lonstein等的方法评判置钉准确率.结果:78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36枚,A组38例共置人212枚,12例3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穿破椎弓根内外皮质21枚,穿破椎弓根上下皮质11枚,置钉准确率84.91%;B组40例共置人224枚,5例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穿破椎弓根内外皮质4枚,穿破椎弓根上下皮质2枚,置钉准确率97.33%.两组置钉准确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应用MSCT三维重建设计钉道的置钉方法较传统置钉方法成功率高.
作者:杨雯栋;王清;兰永树;钟德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后3个月硬膜外瘢痕的MRI表现,探讨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评估硬膜外瘢痕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行MED治疗的32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平扫+增强MRI.3位评估者应用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分别独立评估测量32例患者的术后增强MRI,计算硬膜外瘢痕平均面积及瘢痕指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分析评估者间测量一致性.结果:3位评估者测得3组硬膜外瘢痕平均面积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者间一致性良好(ICC值为0.771,95%可信区间[0.715,0.819]).3位评估者测得3组硬膜外瘢痕指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者间一致性良好(ICC值为0.788,95%可信区间[0.659,0.881]).结论: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可对术后硬膜外瘢痕情况进行定量,操作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刘磊;曹晓建;吴小涛;庄苏阳;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AF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注射硫酸钙增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2组:A组(行AF内固定并辅助经椎弓根注射硫酸钙增强)36例,B组(仅行AF内固定)36例,平均随访13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及伤椎后凸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伤椎相对高度术前A组为46.7%,B组为48.4%;术后分别为5.7%和5.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4%和19.6%.Cobb角术前A组为20.7°,B组为20.6°;术后分别为2.8°和3.1 °;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4°和12.7°.伤椎后凸角术前A组为20.7°,B组为20.5°;术后分别为6.4°和6.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8°和13.8°.手术前后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伤椎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伤椎相对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A组中液体硫酸钙均吸收成骨,仅1例螺钉松动;B组5例断钉,1例螺钉松动退出.结论:AF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注射硫酸钙增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固定可靠,能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减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韩林;顾前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轻中度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椎后凸角与上胸椎后凸角的关系,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轻中度(Cobb角40°~60°)单胸弯型AIS患者50例、双胸弯型AIS患者50例,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上肢抱胸体位下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主胸弯Cobb角、上胸椎(T2~T5)后凸角(upper thoracic kyphosis,UTK)及胸椎(T5-T12)后凸角(total kyphosis,TK).两种弯型患者分别按TK大小分为两组:A组TK<10°,B组10°≤TK≤40°.分别将两种弯型的A组及B组的参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单胸弯型AIS患者中,A组UTK平均为6.9°,B组为9.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胸弯AIS患者TK与UTK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在双胸弯型AIS患者中,A组的UTK平均为12.0°,B组为11.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胸弯型AIS患者的TK与UTK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双胸弯型AIS患者的TK对UTK无明显影响;而单胸弯型AIS患者的UTK会随着TK的减小而减小,在对单胸弯型AIS患者进行胸椎融合时,应考虑其对术后矢状面形态重建的影响.
作者:赵清华;朱泽章;邱勇;王斌;钱邦平;朱锋;蒋军;毛赛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寻找应力刺激前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表达差异的蛋白,探讨OPLL的发生机制.方法:从3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OPLL患者术中切取后纵韧带组织,清除硬化骨组织后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机械应力装置对接种于Flexercell板的细胞施加10%、0.5Hz的机械应力,持续加载24h,以同样接种于Flexercell板未施加机械应力的细胞为对照组.提取细胞的总蛋白,采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DIGE)及MALDI-TOF/TOF质谱技术筛选并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解其功能特点及其在OPLL发展进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经过筛选和质谱分析共获得15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表达差异蛋白点,其中14个在应力刺激后的后纵韧带细胞中表达下调,1个表达上调.主要是代谢酶类、翻译相关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等相关的蛋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提示4个表达差异的蛋白与骨化密切相关.结论:机械牵张应力可诱导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多个与骨化相关的蛋白发生差异性表达,其可能与OPLL发生有关.
作者:张伟;陈德玉;陈宇;杨海松;田海军;缪锦浩;马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ACDF)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坚强固定和脊柱融合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如继发邻近节段退变,导致症状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1].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理念逐渐转移到非融合技术上,应用人工椎间盘替代退变的椎间盘以求恢复椎间盘的解剖和功能,即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应运而生.目前,CDR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现就其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方;吴继功;邹德威;马华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发生在脊柱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颈胸脊髓病(myelopathy)和神经根病(radiculopathy)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OPLL的发生既有基因学基础,又有环境因素影响,是多种病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1].近10年来,OPLL在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OPLL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霍喜卫;熊伟;李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单侧或双侧B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苦术前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单侧BKP组27例27个椎体,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为62.3±7.4岁;T10 2个,T11 2个,L1 5个,L2 7个,L3 7个,L4 3个,L5 1个.双侧BKP组40例40个椎体,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68.5±5.7岁:T9 3个,T10 7个,T11 6个,T12 3个,L1 5个,L2 6个,L3 7个,L4 3个.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并发症以及手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与中间高度恢复值、VAS评分改善率.结果:单侧BKP组与双侧BK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8min、65±25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X线曝光次数单侧组与双侧组分别为36±13次、63±21次,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渗漏率单侧组与双侧组分别为11.1%、12.5%,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4.7±4.5个月与14.3±5.2个月.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率单侧组与双侧组分别为3.7%、5%,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单侧组与双侧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分别为(29.0±14.7)%、(34.2±17.8)%,椎体中间高度恢复值分别为(24.5±17.9)%、(30.8±21.1)%,VA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9)%、(73±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BKP与双侧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安全有效,单侧BKP与双侧BKP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辐射剂量小的优点.
作者:杨炎;王根林;杨惠林;孟斌;干旻峰;陈康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um,OPLL)及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均为发生于脊柱韧带的疾病,是导致颈胸部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常见原因.外界因素及易感基因是影响OPLL与OLF发病率的重要原因[1].外界致病因子如慢性退行性变,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身高/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饮食、高氟及高铜等均与OPLL及OLF的发生有关[2,3].
作者:孙新志;陈仲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1例为Bryan Disc置换术,39例为ProDisc-C置换术.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相邻节段退变定义为X线片上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新生骨赘或原有骨赘增大,前纵韧带钙化;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随访20~6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160个相邻节段中,8个下相邻节段因肩部X线遮挡而显示不清,符合条件的152个相邻节段中21个(13.8%)出现退变,其中 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0.0%,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8.1%;47例患者获得了MRI随访,94个相邻节段中14个(14.9%)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12.5%,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22.7%.未出现相邻节段疾病.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38个月随访相邻节段退变表现加重者不足15%,不同类型的假体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孙宇;赵衍斌;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周方;刘忠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10年7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98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5例,其中26例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23例为单纯脑脊液漏,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1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及伤口深部感染,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同时行伤口深部病灶清除冲洗引流.结果: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腰大池置管时间平均为7.2d.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复发、颅内感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23例单纯脑脊液漏患者中,22例在行腰大池引流2d后脑脊液漏停止,1例在引流5d后脑脊液漏停止,腰大池置管时间平均为6.7d;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患者,均在引流2d后脑脊液漏停止,腰大池置管时间均为9d;1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及伤口深部感染患者,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鞘内注射抗生素及伤口深部病灶清除冲洗引流综合治疗14d后痊愈.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安全、有效.
作者:李波;陈喜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对比研究X线片上3种测量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方法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放射学依据.方法:选取脊柱干燥标本共计6具,以不同投照方式行胸腰椎侧位X线摄片共计42次.选择79例正常人行站立位标准侧位X线摄片.将上述资料在数字工作站上用以下3种方式测量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①失真代偿X线分析法(DCRA法);②测量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垂线夹角(cobb法1);③测量相邻椎体上终板垂线夹角(Cobb法2),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脊柱标本3种测量方法两两对比,投照椎体轴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脊柱标本不同投照方式测量结果对比,DCRA法测量相邻节段矢状曲度无差异(P>0.05),而Cobb法1和Cobb法2测量时当椎体出现轴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成人标准侧位摄片时3种测量方式测量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CRA法测量相邻节段矢状曲度准确性高,不同投照方式对其测量结果影响小;当椎体有轴向旋转时Cobb法1和Cobb法2测量矢状曲度将影响测量结果.
作者:吴超;谭伦;林旭;黄迅;罗晓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我院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反复分离转换障碍患者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62岁.因腰痛、左腿疼痛、麻木2年,加重1个月于2010年5月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外伤原因出现腰部疼痛,腰痛间断发作,多于长时间劳动后发作,卧床休息后可缓解,无明显放射性疼痛,当时行走1000m感腰部和下肢不适,需休息后才能再次行走.就诊于当地医院行MRI检查后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予以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尼美苏力分散片5mg/次,2次/日),症状可缓解.1 个月前腰痛加重,伴有下肢麻木酸痛,平地行走距离约50m左右.入院后MRI提示腰椎管狭窄(图1、2).
作者:谢恩;郝定均;吴起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矢状面椎体间成角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行体检者共672例,获得完整资料者450例,男235例,女215例,平均年龄43岁,利用专用测量软件测量腰椎相邻节段椎体间成角及腰椎曲度(L1~L5椎体间成角).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观察相邻椎体问成角与年龄、性别及体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腰椎椎体间成角的平均值为:L1-L2,2.52°;L2-L3,5.33°;L3-L4,8.15°;L4-L5,12.11°;L5-S1,20.14°,L1-L5,24.96°.不同性别及体重指数间腰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腰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曲度逐渐变小,但中年组与老年组腰椎曲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曲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是中年以后变小的腰椎曲度倾向于稳定.
作者:刘钊;沈惠良;张庆明;胡海量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