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建国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1998年7月~2009年6月,我院骨肿瘤中心诊治445例骶骨肿瘤患者,男228例,女217例.年龄5~83岁,平均46.4岁.352例患者就诊时有严重腰骶部和,或下肢疼痛,93例患者因发现局部包块就诊.所有患者均有术后病理诊断.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原发骶骨肿瘤351例,男174例,女177例,平均年龄44.4岁.其中脊索瘤95例,男6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5.7岁.骶尾区疼痛是主要症状(82例),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坐骨神经痛,肿瘤多先累及低位骶骨(S3~S5);神经源性肿瘤76例,男36例,女40例,平均年龄47.7岁,神经纤维瘤43例,神经鞘瘤24例,恶性神经鞘瘤9例,主诉多为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36例)和无痛性包块(11例),20例患者为查体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67例骶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S3以上神经者54例,起源于S3以下神经者3例.发生于骶前未累及骶管者10例;骨巨细胞瘤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32岁,腰骶尾部不适(37例)、坐骨神经痛(21例)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肿瘤多先累及上位骶骨(S1~S2);骶骨其他原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56例,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共24例;其他原发恶性肿瘤64例,包括软骨肉瘤17例,尤文肉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成骨肉瘤6例等.转移性骶骨肿瘤94例,男54例,女40例,平均年龄54.1岁,包括不明来源转移瘤23例,肺癌转移13例,肾癌转移12例,大肠癌转移10例等.结论: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和骨巨细胞瘤是骶骨常见的三大肿瘤,占骶骨原发肿瘤的2/3.对于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的患者,应警惕骶骨肿瘤的可能.根据患者年龄、病灶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可以作出相对正确的初步诊断.
作者:郭卫;李大森;唐顺;姬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随访2.5~15个月,平均4.3个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MRI检查.在横断面MRI片上用Photoshop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C2/3、C3/4、C4/5、C5/6、C6/7椎间盘水平左右两侧颈后肌肉的横截面积m以5个水平的总面积表示颈后肌肉的容积.对术前、末次随访时各个水平的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进行比较,并分别比较术前左侧与右侧总面积、末次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总面积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单侧总面积的变化,用SPSS 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各个椎间盘水平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3/4、C4/5、C5/6水平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在C2/3、C6/7水平上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C2/3、C3/4、C4/5、C5/6水平颈后肌肉面积及右侧总面积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术前)与左侧相对应的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6/7水平上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与左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减少了对颈后方肌肉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颈后肌肉的容积.
作者:邱素均;孙宇;张凤山;潘胜发;于淼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顶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围和零运动载荷、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倚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作者:徐波;张忠民;赵卫东;朱青安;周荣平;金大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7年3月共收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1~72岁,其中65岁以上患者5例.胸椎(T4~T10)结核13例,胸腰段(T11~L2)结核18例,单节段6例,2节段21例,3节段4例,无跳跃病灶.所有患者均有相应病变部位疼痛不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7.4±0.5分;13例有神经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3例,C级2例,D级4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25.3°±8.2°,其中后凸Cobb角在30°以上者9例;病变椎体后壁破坏侵蚀至椎管者13例,椎体后壁结构完整者18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h,术中出血平均400ml.所有患者伤口均获一期愈合,术后胸腔积液1例,经穿刺抽液治愈;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并开始下床活动.13例有脊髓功能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以上改善.随访24~72个月,平均41个月.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2.0±1.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时后凸Cobb角平均6.5°±3.1°,矫正率为(74.3±15.1)%,至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1.5°±1.0°.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核均治愈,无复发m植骨均获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3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能有效地矫正脊柱畸形,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缩短卧床时间,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王飞;倪斌;刘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 tumor,MPN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3例表现为椎体内病变的脊柱MPNST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41、42岁.从出现症状到临床确诊的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累及胸椎1例,腰椎2例.术前均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MPNST.均采用肿瘤包膜外分离、分块切除术.结果:3例患者术中平均出血4000ml,平均手术时间482min,2例患者肿物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物次全切除.术后症状均缓解.分别于术后3、4、30个月复发,2例复发后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序贯放疗,分别于术后5个月、11个月死亡:1例复发后3次行肿瘤刮除术.末次术后行肿瘤疫苗治疗,末次术后随访20个月无复发.结论:脊柱原发MPNST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灶穿刺取活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易复发,放疗对控制肿瘤复发效果不确切.
作者:祝斌;刘晓光;刘忠军;姜亮;韦峰;马庆军;党耕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支具治疗结束后短期内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完成规范化支具治疗后短期随访的AIS患者84例,其中男4例,女80例.初诊时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Risser征0~3级,平均1.6级;主弯Cobb角20°~43°,平均29.5°.胸腰双主弯36例,单胸弯22例,单胸腰弯或腰弯26例.所有患者在初诊、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分别测定不同时期侧凸Cobb角,记录侧凸类型、Risser征、患者的生理年龄及月经初潮时间,分析去除支具后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AIS患者支具治疗后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12.4%,其中14例(16.7%)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的侧凸矫正率、进展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具治疗结束时主弯Cobb角10°~37°,平均25.5°,明显小于初诊时的29.5°(P<0.05),停用支具后6~18个月主弯Cobb角为27.2°,与支具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用支具后,有15例(17.6%)患者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进展的患者在支具治疗时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23.3%,明显高于未出现侧凸进展患者的1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支具时不同Cobb角组后期出现侧凸进展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具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IS患者侧凸的进展.在结束支具治疗后短期内随访侧凸矫正基本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侧凸进展.这种进展与弯型、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的矫正率较大有关.
作者:王斌;孙超;邱勇;束昊;孙旭;朱泽章;王信华;刘文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Kahn和Schneider在1956年早对颈椎椎体泪滴样骨折进行了描述[1].枢椎泪滴样骨折是指枢椎椎体前下缘的骨折,这种骨折并不多见.仅占颈椎骨折的一小部分,约1%~3%[2,3],通常认为由颈椎过伸性损伤引起,以枢椎椎体前下缘不同大小的撕脱性骨折块为特点[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骨折的稳定性及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自2003年8月至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3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温竣翔;李昕;李立钧;邵钦;严浩然;谭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j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前后的脊柱结构性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在全部脊柱侧凸患者中占74.7%[1].由于脊柱侧凸、扭曲,胸廓变形,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外形、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引起影响患者就业等社会问题.早期对AIS进行干预治疗,有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脊柱畸形[2].
作者:孙超;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的效果,探讨性别因素对支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完成支具治疗的男性AIS患者19例(A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4.0±2.0岁.平均主弯Cobb角28.8°±5.7°,初始Boston支具治疗6例,Milwaukee支具治疗13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完成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57例(B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3.0±1.4岁,平均主弯Cobb角29.4°±6.1°,初始Boston支具治疗17例,Milwaukee支具治疗40例.定义末次随访时Cobb角大于初诊6°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者为侧凸进展.结果:两组初诊时Risser征(P=0.786)、Cobb角(P=0.790)、弯型分布(P=0.350)和应用支具类型分布(P=0.350)等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B组平均支具治疗时长分别为2.1±0.7年和2.5±0.9年,平均依从性分别为84.4%±7.6%和87.1%±5.7%.A组患者中发生侧凸进展8例(42%),其中需手术治疗者6例(32%);B组中侧凸进展12例(21%),其中需手术治疗者10例(18%).男性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于女性,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71).两组中,生长发育状态低下、侧凸Cobb角大及主胸弯型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结论: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女性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可能好于男性患者.
作者:孙旭;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硬膜破裂是脊柱手术中的一种相对常见的并发症,手术修补是治疗的常规方法.继发于硬膜破裂而形成的假性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并发症,多数患者并无症状,仅在术后复查MRI时发现.少数患者由于囊肿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症状.我们收治2例胸腰椎椎板切除术后发生假性硬脊膜囊肿患者,对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胡海量;沈惠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椎间盘是一种无血管组织,其营养主要通过水分子的弥散进行供给.水分子中氢质子的弛豫时间取决于氢质子和周围生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通过MRI从水分子质子中的信息,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周围组织结构与成分的信息[1].例如蛋白多糖分子中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对水分子具有较大亲和力,有助于维系髓核中的水分.
作者:李丽;李锋;熊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三维重建早应用于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1],是通过计算机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种形态学研究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而且利用相关软件还能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和生物力学分析.脊柱区结构复杂,较多重要的组织器官毗邻,且空间三维结构繁杂,因此脊柱手术对精确性要求非常高,尤其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准确了解椎弓根的三维空间特点和选择准确的置入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笔者就近几年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韶辉;李严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腰椎屈伸运动时即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re of rotation,ICR)和椎弓根螺钉进钉点(point of pedicle screw insertion,PPSI)的位置变化,为脊柱非融合技术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61名健康志愿者,男31名,女30名,年龄19~43岁,平均27.8±7.1岁;男性身高174~190cm,平均178.5±4.6cm;女性身高157~168cm,平均164.4±3.3cm.拍摄腰椎屈伸位X线平片,测量各腰椎屈伸时ICR的位置,描绘其分布图;测量矢状位腰椎PPSI屈伸时的位移量、倾斜角度、旋转半径、屈伸活动度,绘制PPSI屈伸运动轨迹.并就男女样本间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平均身高大于女性(P<0.01),男性L2至S1上终板前后径大于女性(P<0.01),但男性各节段ICR分布位置及PPSI位移值与女性同一节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腰椎屈伸运动的ICR前后方向上位于下位椎体上终板的中心附近,L1至L5逐渐向后分布;上下方向上,L1至L4的ICR由腰椎间盘中部移动至下位椎体上终板以下的位置,L5则回归至椎间盘中部.各腰椎屈伸运动时PPSI矢状位上呈由后下至前上的弧线轨迹,L1~L4其位移量和倾斜角度逐渐增大,L5两值同时减小;其旋转半径与腰椎序列无明确关系.L1/2至L5/S1屈伸活动度逐渐增加.结论:各腰椎屈伸运动具有特殊性和规律性,提示不同节段的非融合手术需要有与该节段特有活动参数相匹配的器械,以更好地重建脊柱生理活动.
作者:何其臻;罗卓荆;杜俊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后路间隔置钉或连续置钉矫治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连续置钉组);另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均间隔一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间隔置钉组).记录所有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术前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矫正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脊髓损伤.胸椎侧凸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连续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2.7°±12.7°、28.3°±11.6°;术后分别为14.5°±6.9°,20.5°±10.70°;间隔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3.9°±10.9°、28.1°±10.8°,术后分别为14.7°±6.4°、21.0°±10.3°;连续置钉组和间隔置钉组术前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为-3.3°6.1cm、-4.4±4.8cm,术后分别为1.4±3.3cm、0.9±3.0cm.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间隔置钉和连续置钉矫正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方秀统;李明;赵颍川;谢阳;陶凤华;王传峰;沈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腺相关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ade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AAV-hBMP-2)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椎间盘后对髓核细胞Fas与 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针刺兔椎间盘的方法制作L2/3、L3/4、L4/5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4周后,在MRI影像学中,髓核的信号比正常减弱,证明造模成功,再随机分为注射20μl AAV-hBMP-2组(6×106 pfu,A组)、AAV组(6x106 pfu,B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分别于注射2周、4周及8周后对椎间盘进行MRI检查,然后取材,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TUNEL法分别观察Fas与Caspase-3蛋白表达及髓核细胞凋亡情况,IPP6.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各指标的平均光密度.结果:注射后2周、4周及8周时A组MRI髓核信号结果与B组,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as,Caspase-3及TUNEL染色结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A组Fas、Caspase-3及TUNEL的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内转染AAV-hBMP-2能抑制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
作者:林章雄;林然;叶君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半椎体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脊柱发育的自然进程不同,有些患者到少年甚至青年时期出现明显的畸形甚至神经压迫症状才就诊,从而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002年2月~2008年11月,我院对12例半椎体所致的CS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楼肃亮;郑杰;杨永宏;张冬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NF-1)是导致脊柱侧凸常见病变之一.根据脊柱骨骼病理损害的类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可分为非营养不良型(nondystrophic)和营养不良型(nystrophic)两类.前者少见,其影像学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等类似特发性脊柱侧凸,而后路矫形误置椎弓根螺钉的风险主要发生在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中.
作者: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合并椎旁肿瘤的治疗较为复杂及困难:一是因为这些患者局部的脊柱解剖结构已经改变,骨骼发育不良、椎体骨质薄弱、椎弓根异常以致难以有效固定,手术难度较大且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二是尤其当合并椎旁哑铃形肿瘤时,术前神经及脊髓就有可能受损,且合并丛状瘤体,血运丰富,术中极易出血.
作者:郭卫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NF-1)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的关系.方法:NF-1伴脊柱侧凸组共有患者18例,年龄10~18岁,平均14.9岁,侧凸Cobb角40°~132°(平均81.4°):同年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25例,年龄11~19岁,平均15.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非优势侧的股骨近端和腰椎(L2~L4)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将两组受试者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比较,并对NF-1伴脊柱侧凸组患者的BMD检测结果与侧凸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NF-1伴脊柱侧凸患者所测各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腰椎(L2~L4)平均骨密度(0.61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1.03g/cm2),腰椎骨密度的降低比股骨明显,NF-1伴脊柱侧凸组患者腰椎及非优势侧股骨近端BMD与侧凸Cobb角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NF-1伴脊柱侧凸患者存在全身性的骨量减低,其与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NF-1伴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束昊;邱勇;孙超;刘文军;王信华;俞杨;朱泽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由于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而导致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累及皮肤、神经、骨骼和软组织,可合并神经、呼吸、消化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3000[1].1882年Von Recklinghausen通过病理学研究,首次确认了此病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神经纤维瘤病在临床上分为周围型(NF-1)和中央型(NF-2).
作者:吕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