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东;侯黎升;李海峰;何勃;阮狄克
目的:探讨一种可注射骨诱导材料的椎间融合器用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手术Xtube通道下置入的相关解剖学问题.方法:自行设计一种可注射骨诱导材料的新型椎间融合器,并通过解剖学测量确定其规格尺寸.应用40套成人腰骶椎干骨标本,针对不同椎间隙(L3/4、L4/5、L5/S1),分别测量斜跨中线放置时所需要的融合器理论长度及放置融合器的佳倾斜角仅α;同时测量Xtube管道下操作允许的器械内倾角μ.结果:用于不同椎间隙时(L3/4、L4/5、L5/S1)融合器的理想倾角α分别是23.9°±3.8°(21.3°~28.2°)、25.8°±3.1°(22.2°~29.2°)和28.8°±3.8°(26.9°~33.6°).相应倾斜角下,所需融合器的理论长度分别是28.7±4.4mm(26.8~31.2mm)、29.3±3.8mm(27.3~31.8mm)和30.4±4.6mm(28.6~30.8mm).Xtube工作管道下操作允许的器械内倾斜角μ的均值为22.3°±2.5°(18.3°~27.5°).结论: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放置的方法实施微创TLIF手术时,在L5/S1斜向对侧放置融合器时需要比L3/4、L4/5更大的内倾斜角,在实施L4/5、L5/S1椎间融合时,需要的融合器长度略长于L3/4间隙.
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王善琛;李树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俯卧与可调节斜卧手术体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过程中腹内压力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全麻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患者78例(A组),可调节斜卧位患者78例(B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仰卧位)5min、摆放体位后5min和手术结束时测量两组患者气道阻力值,通过尿管测量膀胱内压力来间接反映腹内压力值,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平均单位时间出血量分别为74.4±13.8min、288.7±105.9ml和3.8±0.7ml/min,B组分别为59.2±10.0min、178.1±58.6ml和3.0±0.5ml/min,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前仰卧位时的腹内压平均值为765±167Pa,摆放体位后为1063±194Pa,手术结束时为1074±191Pa;B组分别为788±170Pa、809±176Pa和817±186Pa.A组术前仰卧位时的气道阻力为14.1±1.2cmH2O,摆放体位后为17.3±1.9cmH2O,手术结束时为17.6±2.0cmH2O;B组分别为14.2±1.5cmH2O、14.9±1.5cmH2O和15.0±1.6cmH2O.两组术前仰卧位时的气道阻力及腹内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摆放体位后及手术结束时的腹内压力及气道阻力明显大于术前仰卧位(P<0.05),同时A组摆放体位后及手术结束时的腹内压及气道阻力明显大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与摆放体位后腹内压力有显著相关性(r=0.772,P=0.000),而B组术中出血量与摆放体位后腹内压力无显著相关性(r=0.287,P=0.174).结论:采用可调节斜卧位行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可以降低术中胸腹部受压的几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王斌;王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椎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在腰椎管内疾患的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根据132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疾患患者术前MRM检查做出诊断,对比术中所见,总结腰椎管内疾患的MRM成像特点及其诊断符合率.结果:MRM上表现为胡须型者9例(27节段),术前诊断为发育型腰椎管狭窄症,术中见椎板夹角减小,椎板肥厚,小关节内聚,本组共27节段,诊断符合率100%;表现为幕帘型、不全阻断型以及完全阻断型共56例(150节段),术前诊断为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央椎管狭窄,术中见小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弥漫性增生肥厚,三型分别为44、72、29节段,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8%(44/49)、100%及100%;表现为残根型、单侧压迹型共28例(80节段),术前诊断为单侧侧方椎管狭窄,术中见黄韧带形成侧方韧带卷入侧方椎管,两型分别为30、50节段,诊断符合率均为100%;表现为喇叭口型、束腰型共39例(98节段),术前诊断为双侧侧方椎管狭窄,术中见黄韧带外侧部肥厚、上关节突骨赘增生,两型各29、62节段,诊断符合率为80.6%(29/36)、100%.表现为根须型共3例,术前诊断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见突出椎间盘属中央或中央偏旁型;表现为残根型及单侧压迹型共16例,术前诊断为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见突出椎间盘偏侧方,波及神经根肩部或者腋部,诊断符合率均为100%.14例Tarlov囊肿MRM表现有硬膜囊周围型、神经根中央型及神经根周围型,术中完全证实囊肿与硬膜囊、神经根关系,诊断符合率100%.6例腰段椎管内肿瘤MRM表现为椎管内硬膜下肿瘤,对比术中所见符合率为100%.结论:MRM能真实、准确诊断腰椎管内病患,为腰椎疾患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
作者:宋鑫;林研;赵卫东;马敏;黄宇峰;吴德升;王轶彬;孙万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前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在治疗儿童严重脊柱侧后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5月,对在我科术前行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7例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4~8岁,平均6.8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85°~155°,平均116.4°;胸椎后凸Cobb角450°~125°,平均90.20°.患者在后路矫形术前均行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大牵引重量为体重的35%~60%,牵引4~15周(平均10.4周)后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术前Bending像、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纠正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平均大牵引重量9kg,约占平均体重(16.5kg)的54.5%.1例患者在牵引2周时出现右侧臂丛神经麻痹,减轻牵引重量后逐渐恢复.矫形术后无瘫痪、呼吸衰竭和死亡发生.平卧Bending位X线片上侧凸纠正率平均15.4%,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侧凸纠正率平均38.4%,后路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48.3%;胸椎后凸矫正率平均为38.8%.随访18~60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为2.3%,矢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为2.9%.牵引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改善明显.结论:术前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可有效改善严重侧后凸儿童的柔韧性,并同时改善患者肺功能,但应注意与牵引相关的并发症.
作者:朱锋;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孙旭;马薇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前中国已经逐步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骨科疾病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着脊柱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诊疗设备和手术器械也不断得到革新.
作者:王岩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以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庄颖;黄博;李长青;周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腰痛是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对腰痛患者治疗结果的评估是临床治疗的一个基本要素.临床医师主要用客观方式评估,通过检查患者腰部活动范围,直腿抬高试验和肌肉力量来评估腰痛患者功能和治疗结果.
作者:双峰;任东风;侯树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单节段和双节段椎体斜形切除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具中老年(年龄53~65岁)尸体新鲜颈椎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C4椎体斜形切除后及C4、C5双椎体斜形切除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各向运动中性区(NZ)及运动范嗣(ROM),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C4椎体斜形切除后,C3/4、C4/5、C5/6节段间的屈伸、侧弯、旋转ROM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3~6整体屈伸ROM增加9.6%,侧弯ROM增加13%,旋转ROM增加12.5%;NZ分别增加8%、11%和11%,ROM及NZ和正常标本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4、C5两个椎体斜形切除后,C3/4、C4/5、C5/6节段间的各向ROM均有增加,但和正常相比,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C3~C6整体屈伸ROM增加28.5%,侧弯ROM增加32.4%,旋转ROM增加34.8%,和正常及C4单椎体斜形切除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3~C6节段间NZ的变化,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C4单椎体斜型切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颈椎单椎体斜形切除术,并不改变生理载荷下颈椎各个方向的稳定性,而C4、C5两个节段椎体斜形切除后,C3~C6整体屈伸、侧弯和旋转活动度均增加,稳定性降低.
作者:刘世敬;袁国栋;余正红;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共有32例复发性腰椎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男22例,女10例.手术时年龄21~63岁,平均42岁.手术节段:L3/4 7例,L4/5 22例,L5/S1 3例.均采取局部麻醉下经皮侧入路从椎间孔进入内窥镜下手术减压.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40min,2例(6%)发生并发症,1例脊膜破裂,另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小腿外侧麻木.随访24~45个月,平均30个月,使用Macnab标准评估术后疗效,2年随访时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3例,整体满意度81.2%(26/32),6例疗效不满意,其中3例合并节段结构性不稳和1例侧隐窝严重狭窄的患者接受传统减压融合术.VAS由术前平均7.8分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2.4分,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经皮侧入路内窥镜下手术处理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不需处理瘢痕组织,不破坏更多的脊椎结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若无节段结构性不稳定,单纯经皮侧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术是处理复发性椎盘突出的较好方法.
作者:徐少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同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同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同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作者:张鹏;申勇;曹俊明;侯英诺;徐佳欣;丁文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腰椎间盘突出后的再吸收指在没有化学融核和外科干预的情况下,突出之髓核自发消失或缩小的现象.1984年Guinto[1]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的结果随访时,首次用CT观察到突出椎间盘的再吸收现象.
作者:李晓春;姜宏;刘锦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岁,平均66.5±5.1岁;C3~C6 11例,C4~C7 9例,C3~C7 7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末次随访时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2.9±28.2min,术中出血量78.9±52.8ml.术中1例发生脑脊液漏,未行硬膜修补,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拔管,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例出现吞咽异物感,未特殊治疗2个月后消失.随访6~60个月,平均23.8±7.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5±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1.2分,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为85.2%;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同定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颈前路经椎问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林秋水;王新伟;袁文;陈华江;田野;沈晓龙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椎间盘退变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传统的影像检查技术只能提供形态学上的病理变化,尚不能精确定量诊断早期椎间盘退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多参数、多方位、多序列以及软组织分辨力高的特点,常常用于评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作者:胡富碧;杨汉丰;杜勇;陈耀康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 4例,L2/3 9例,L3/4 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2.6min.术中出血200~350ml,平均263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3±0.6分、(52.32±9.17)%、0.211±0.052,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2.1±0.8分、(20.33±5.72)%、0.324±0.048,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5%;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胡慧敏;王哲;罗卓荆;杜俊杰;陶惠人;李新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颁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作者:农鲁明;周栋;徐南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检查在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52例不伴脊髓发育畸形的CS患者术前行SEPs检查,观察SEPs峰潜伏期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差值.SEPs波形消失、峰潜伏期延长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小对称定义为SEPs异常.计算CS患者SEPs异常的发生率,分析SEPs异常与CS的类型、侧凸及后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例术前下肢不完全瘫的CS患者SEPs均表现为异常波形.术前临床体检无神经损害的患者60例(40.5%)存在SEPs异常.CS Ⅰ型和Ⅲ型患者的SEPs异常率分别为50.5%和47.1%,明显高于Ⅱ型患者的10.0%(P<0.05).单纯侧凸的50例患者中,仅有1例伴椎体旋转半脱位(2%)患者表现为SEPs峰潜伏期延长、双侧潜伏期不对称;102例侧后凸患者中有63例(61.8%)SEPs异常.SEPs正常组平均侧凸Cobb角(66.8°±27.1°)与SEPs异常组(65.2°±26.7°)无明显差别(P>0.05),而SEPs异常组的后凸Cobb角(69.7°±21.7°)比SEPs正常组(50.9°±23.1°)明显偏大(P<0.05).角状后凸畸形患者SEPs异常率(69%)明显高于平滑后凸畸形患者(45.2%)(P<0.05).结论:CS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CS Ⅰ型或Ⅲ型、严莺角状后凸畸形及椎体旋转半脱位.通过SEPs检查町以早期发现CS患者术前存在的神经功能损害,有利于临床评估及干预.
作者:马薇薇;邱勇;陈志军;朱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在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坐骨神经痛的诸多炎症因子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重要始动因子.
作者:关凯;孙天胜;李放;刘秀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在会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大多累及2个节段以上,部分伴窦道形成.目前临床主张对椎体破坏严重、进行性后凸、脊髓受压患者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1、2].
作者:叶飞;冯大雄;康建平;李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枢椎泪滴样骨折在颈椎损伤中较少见,以枢椎椎体前下缘冠状面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或四方形分离骨块为特征[1].自2004年7月至2009年8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共11例,分别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冠华;崔志明;李卫东;保国锋;孙郁雨;王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去分化软骨肉瘤临床较少见,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股骨、骨盆及肱骨等.脊柱原发性去分化软骨肉瘤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我科收治1例L1椎体原发性去分化软骨肉瘤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白雪东;侯黎升;李海峰;何勃;阮狄克 刊期: 2010年第07期